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是制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是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攻坚重点。近年来,青岛市教育局以《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打破城乡、区域、学段界限,创新学校建设、师资等资源配置方面的支持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化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园)模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动全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格局形成。

目前,青岛市已组建学前教育联盟体400余个,幼儿园联盟办园参与率达到100%,今年全市优质园(省一类及以上幼儿园)比例提升至70%;全市中小学教育集团达到141个,优质资源覆盖一半的中小学校。3个区通过省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1个区通过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

创新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

青岛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实际,采取同类学校融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聚合,成员校项目联合形式,促进优质资源迅速扩张。

一是构建名校+新校(分校)模式。组织优质中小学与新建学校联合办学,新校立足良好硬件条件,共享名校优质软件资源,实现高起点发展,青岛实验初中、青岛二中、青岛39中、青岛五十八中等优质学校均与新校小学、初中组建教育集团,仅2022年就有37所新校通过提前遴选配备培训教师、一长多校等形式,得到较快提升;支持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教学点(小微园)并给予资金奖补,优质公办园实现多园区办园一体化管理,近三年全市新开办公办园102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3%,实现了公办园“开一所、优一所”。

二是构建城校+农校模式。组织城区优质中小学与农村薄弱中小学合作办学,把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薄弱中小学,目前全市已有265所城区优质中小学与272所农村中小学开展合作办学,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城区优质园与镇街中心园或农村薄弱园组成联盟,以送教下乡为重点,以网络集体教研为常态,帮助镇街中心园提高镇域一体化办园能力,指导农村园提升管理、课程、卫生保健水平。

三是构建强校+弱校模式。组织综合办学能力强、社会声誉高的中小学,与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中小学进行合作办学;组织镇(街)中心园和辖区内的村办园、民办园联盟,分类实施一体化管理,发挥以强带弱作用;组织城区优质园与薄弱园组成联盟,以创建优质园为目标,“一对一”开展规范管理、人员培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指导。

四是构建民办+公办模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组织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等优质民办中小学与公办薄弱中小学联合办学,带动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五是构建普高+初中、高校+中小学模式,探索初高一体化联合办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办学水平;实施“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行动,组织在青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签署合作协议60余份,设立研学实践基地31个,并在课程开发、研学旅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创新教育教学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同步课堂”线上合作机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建设具备视频直播、在线互动、网络集备教研等功能的“同步课堂”系统,统筹推进“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广远程名师+班级辅导教师“1+1”协作形式,推动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实现课堂教学同步实施、城乡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覆盖、共享。青岛被确定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

二是建立集团办学一体化评估机制。针对薄弱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与优质学校基本均衡,而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等“软件”与优质学校差距较大的实际,2019年起在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过程中,采取薄弱学校评估前置、捆绑评价的形式,积极推进了城乡合作学校一体化捆绑式评估制度,有效拉动了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2021年进一步构建起集团办学评估机制,以促进内涵发展为引导方向,从管理互通、师资共配、研训互动、文化同建、资源共享和质量共提等方面对教育集团整体发展状况和成员校进步幅度进行评估,激发了核心校与成员校共同提升的内驱力。

创新合作办学支持保障机制

一是创新政策支持机制。在《青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工程中专门设计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程,明确提出以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推动优质学校打破区域、层次等界限,开展融合型、聚合型、联合型办学,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办学质量优良、辐射带动力强的示范性教育集团。市教育局先后围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园等改革专门出台文件,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二是创新经费激励机制。市级安排专门经费,对新吸纳成员校的市级教育集团给予最高10万元支持,对年度评估获得优秀等次的市级教育集团给予25万元至100万元奖励,对取得重大突破的实验项目给予专项奖励,对区市开展联盟办园给予专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双方合作学校干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聘请专家等活动,增强了教育集团(联盟)的发展后劲。

三是创新人员常态化交流机制。对于紧密型合作办学学校,由优质学校派一名副校长到合作学校任校长,派中层1名、骨干教师2—5名,连续3年到合作学校工作;对于非紧密型合作学校(空间距离较远的城乡合作学校),采取优质学校的干部、骨干教师定期到合作方学校开展活动的形式;对实行联盟办园的园所,采取跟岗实习、师徒结对等形式互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将优质学校(园)先进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输送到合作方学校。为保证优质学校(园)的师资需求,对集团核心校,允许教师编制上浮1%—3%,允许统筹安排集团学校内部校级干部,允许申请设置特设岗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提高中、高级岗位使用比例,对输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优质园人员在师资招聘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目前,入选新一轮齐鲁名师名校长数量和通过基层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审数量居全省首位,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差异系数缩小到1.084。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