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准备
老养殖池的底部沉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以及累积的细菌和虫卵,甚至在一些场地内有许多的敌害生物,例如寄生虫、水生昆虫、蚂蝗、黄鳝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蝌蚪的成活情况,因此放苗前的池塘准备是关键的一步。
1.清池消毒
如果时间充裕,可提前30天以上使用200-400斤/亩生石灰、或提前10天使用60-80斤/亩漂白粉,满水浸泡一周,排水晒池2天以上,再注入新水。
2.调节新水
放苗前3天,一亩地使用3包吡虫啉,杀灭水中昆虫和虫卵等,用以防控水生昆虫或水生动物破坏卵膜,并可预防蝌蚪养殖过程中的虫害问题。
二、孵化工作
养殖盈利模式确定后,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场地情况,开展孵化和放苗工作。孵化有分池孵化和集中孵化,大场地宜采用集中孵化,便于集中管理,而小场地可选择分池孵化,但要注意多观察孵化情况。
放卵块要求:集中孵化池每平方米水面放10-15团卵块,保持微流水,刺激受精卵发育,配备增氧设施,保证充足溶氧。分池孵化的场地每亩放100团卵块(按2000粒/卵团计算)。放置时将卵块分散放置也可打散孵化,且将卵粒的动物极(黑色)朝上摆放。
水体温度、溶氧、水质是影响孵化率的关键,因此孵化池的建设和养殖用水应根据前面所述的水质要求进行调节。
孵化要点如下:
控温:温度高于12℃以上时,即可达到蝌蚪孵化条件。但是极低温度(30℃)都会对蝌蚪的孵化率、牙签苗孵化规格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孵化过程中,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水深,防止倒春寒。建议有条件的场地可以搭建孵化棚或覆盖薄膜保温,最适孵化温度为24℃~27℃之间。
增氧:使用网箱孵化时,要注意网眼不宜过小,微流水保障溶氧和刺激受精卵发育,场地还可配备增氧设备或氧多多以备不时之需。
稳水:卵块孵化时,宜使用清水孵化,水体不能浑浊或过肥,浑浊水容易导致溶氧不足,过肥水质中的大型浮游动物或水生昆虫可破坏卵膜。
三、蝌蚪培育技术要点
1、前期肥水,供饵料
在养殖前期,水体清瘦,青苔和寄生虫多。因此在该阶段,养殖要保持水体肥力,丰富水中的浮游动植物,保障饵料丰富的同时还能控青苔、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
2、定期杀虫,防出血
“出血”、“飘苗”是绿、黄豆期的蝌蚪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与车轮虫、固着类纤毛虫等寄生虫大量寄生息息相关。绿豆期之后,使用外用杀虫剂泼洒一次。
3、后期稳水,清病原
蚕豆期之后,投饵量增多、温度升高,容易出现老绿水、油膜水,继而导致蝌蚪肠炎腹水、血泡症、白肚等问题。黄豆期之后,采取调水稳水措施,分解底部沉积的残饵和粪便,杀灭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虫卵,稳定水质,减少因水质问题出现的蝌蚪病害等问题。
4、优养肝肠,促吸收
肝脏和胃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而蝌蚪的肝肠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肠道菌群也在重建,因此优养肝肠是保障健康的重要动作。
内驱虫护肠道:蝌蚪中后期,肠道镜检时常见肠肾虫、蛙片虫。肠道寄生虫不仅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大量的寄生虫还会破坏肠粘膜,引发肠炎。
5、抗应激,降损耗
人为干扰和天气变化大,常会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产生损耗。建议在蝌蚪蝌蚪转池前后,登陆时以及遇暴风雨天气等情况都可外泼应激VC,增强免疫抗应激能力。
6、稳水强体质,促变态
蝌蚪养殖过程中,常见到四肢细长、前肢不能伸出、四肢粗短等四肢发育不良症状,导致大量死亡损耗。
蝌蚪后肢芽开始发育时和后腿第二关节出生后,可以补钙促变态,减少应激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