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鸡养殖致富_养鸡致富项目_微型鸡养殖视频

微型鸡养殖视频_微型鸡养殖致富_养鸡致富项目

PEACEFUL TIME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期立足云南独特、丰富的动物与饲用植物资源,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需求,恪守“明德笃学,励志求真”的院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经过几代人68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区域畜牧业科技中心,为边疆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微型鸡养殖致富_微型鸡养殖视频_养鸡致富项目

一、学院简介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创办于1950年,前身为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1960年设立云南畜牧兽医学院,1961年合并至昆明农林学院成立小哨分院,1964年迁至昆明农林学院本部(现址)成立畜牧兽医系,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成立云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79年迁回现址。1995年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包括正高22人、副高25人、中级2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1人。拥有动物科学、草业科学、蜂学、水产养殖学4个本科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草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生产学、水产动物养殖学、草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草学2个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6人,其中本科生907人、博士生63人、硕士生136人。

办学68年来,学院一直坚持依托云南独特丰富的动物与饲用植物资源禀赋,围绕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云南省唯一具有“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畜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畜牧业科技中心。

养鸡致富项目_微型鸡养殖视频_微型鸡养殖致富

二、特色创新

(一)立足资源,潜心科研结硕果

云南独特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丰富的畜禽、鱼类、饲草和蜜源植物资源。一代代动科人坚持立足资源,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需求,潜心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1.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凸显科研特色

在资源发掘方面,学院科研团队成功发掘了高黎贡山猪、丽江猪、大围山微型鸡、镇沅瓢鸡、兰坪乌骨绵羊、弥勒红骨山羊、槟榔江水牛等20个国家认定的地方畜禽遗传新资源,为我国特色畜牧业发展开辟了重要的种质资源。

在地方畜禽与饲用植物资源深度发掘利用方面,学院科研团队先后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我国第一个以纯地方猪种选育的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我国第一个针对火腿产业的猪新品种(宣和猪),参与培育了我国第一个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种(云岭牛),审定登记了英都仕鸭茅、拜伦羊茅黑麦草、斯巴达鸭茅等牧草新品种,培育了武定鸡农大1系、大河猪新品系等一批地方畜禽新品系。

2.探索基础前沿,提升科学研究新高度

围绕“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这一科学难题,以藏鸡、藏獒、藏猪等高原畜禽为模式动物,从胚胎、个体和群体水平深入揭示了高原家养动物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成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成功克隆的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作为《Science》封面论文发表为重要标志,在国际“猪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基于形态区系分类、基因序列分析等技术,提出了中国东方蜜蜂主要类群划分的新观点。围绕地方畜禽与饲用植物特色优异性状的形成机理解析,先后发掘、验证了一批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

3.产业技术研发集成发挥重要引领

针对不同畜种特点和区域条件,先后研发集成了猪、羊、牛等畜禽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获发明专利18项,研发推广了以天然植物有效成分为主体的新型猪禽预混料等系列饲料新产品,为高原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12年以来,学院累计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4项;成功培育国家级猪新品种1个、参与培育国家级肉牛新品种1个、登记牧草新品种3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获授权专利15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省级以上地方标准7项;发表学术论文813篇(其中SCI收录94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9部,为区域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养鸡致富项目_微型鸡养殖视频_微型鸡养殖致富

微型鸡养殖致富_养鸡致富项目_微型鸡养殖视频

微型鸡养殖视频_微型鸡养殖致富_养鸡致富项目

(二)科教融合,助力学科提内涵

办学68年来,一代代动科人躬耕疆域,始终坚持立足资源、科教融合,有效推动了学院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目前拥有畜禽养殖与种质资源、现代奶业、动物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个省级教学团队,地方猪种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动物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云岭学者1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3人、岗位专家9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3名教师担任省级行业协会会长。

2.平台建设

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

3.学科专业内涵提升

4个本科专业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品牌和重点专业,蜂学专业为云南省品牌专业。拥有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学、草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畜牧学为中国高水平学科、四星级学科、云南省高峰学科,草学为云南省高原学科,动物科学与植物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1%学科。

养鸡致富项目_微型鸡养殖视频_微型鸡养殖致富

(三)产学研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和行业需求,按照“重实践、强能力、提素质、拓视野”的思路,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及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1项,校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4项。推进科教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院企协同,开设企业冠名订单培养、设立企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奖助学金、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有效推动了学院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2.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近5年来,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80%以上毕业生在本专业相关行业就业或创业,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在92%以上。涌现出了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典型。如2015届布朗族毕业生张海彪创办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120户农户年均增收5600元;2006届毕业生濮玉滔,返乡创办养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临近乡镇村寨的养猪产业发展,获得“第五届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奖”“全国乡村致富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NEWARRIVAL

养鸡致富项目_微型鸡养殖视频_微型鸡养殖致富

Watermelon Juice

三、发展目标与思路

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和畜牧业发展需求,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队伍建设为保障,立足资源、突显特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3~5年建设,力争整体实力跻身全国同类学院先进行列,优势学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一)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立足资源,围绕需求,突显特色,提升内涵,提优扶弱,协调发展的总思路,在深入分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基础上,科学规划,明确重点,通过加强平台建设,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力争优势学科专业有新突破,其他学科专业有新发展。其中,畜牧学科力争跻身中国一流学科、五星级学科,草学、水产学科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其中水产学力争申报获准一级学科硕士点。

(二)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引进与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并重,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实施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探索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在职提升长效机制,力争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高水平团队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一支师德更加高尚、业务更加精良、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加可持续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按照“三推进两提高”的思路,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科教协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度,提高培养质量。通过探索试点以学生自主选学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行学业导师制,强化专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进“本-硕-博”协同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四)科学研究

充分发挥云南独特丰富的动物及饲用植物资源特色和优势,基础研究“顶天”与产业科技研究“立地”有机结合,针对畜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多学科联合申报、协同攻关,力争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取得新突破,高层次基础研究、高水平应用研究成果取得新突破。

(五)社会服务

主动对接区域畜牧产业需求,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教师主动“走出去”服务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学院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对学院办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社会声誉和产业影响力。

微型鸡养殖致富_微型鸡养殖视频_养鸡致富项目

四、展望

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时期,标准化、专业化、装备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多学科、多领域技术交叉集成应用的特征日趋明显。畜牧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学院将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新要求,继续坚持立足资源、彰显特色、内涵发展的路子,以引领区域产业技术进步、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为牵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为主线,不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食品”牌发展战略和高原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们坚信,有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有学院68年的发展积淀和优良传统,有全院师生的聪明才智和精诚团结,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一定会在新的征途中向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主编:汪曾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