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项是具体相关指标,加的1,是社会认可度。
一、31项指标一共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一共包括七项内容。主要是教师校舍和社会方面的标准化。我们主要评估这些指标的校级情况。
2、政府保障
政府保障一共是15项。主要是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一些要求,达标要求和落实情况。
3、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包括九项内容: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二、31+1的这个“1”是社会认可度。
社会认可度要求85%以上。所以大家习惯上说优质均衡是31项指标,其实是32项。由于社会认可度,这项指标与基本均衡有本质的区别。基本均衡作为重要参考。优质均衡指标85%以上。
三、除此之外,反向指标还有八项。
1、评估办法规定了六个一票否决。
2、规程当中又提出两个。
其中一个与办法是交叉重叠的。
我认为,更主要的,在基本上考察这八个反向指标一票否的基础上,我们重点要关注规程的两个内容作为一票否决。像校貌,像教育系统重大事件。
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优质均衡的评估验收,采集的是即时的数。
基本均衡主要是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准,而优质均衡是审核填报系统中的即时数据,而非国统数据。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国家这次优质均衡的认定时,网评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网评主要是把前期的需要上报的材料。都在网上专家组评审完了。在审核的过程当中你不行,就给你否了。实际人家就不来了。
四、有一个评估平台。
这个系统和国家直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