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网箱养殖,既解决库区群众的生计问题,也让群众告别吃鱼难、吃鱼贵的历史。不可否认,在贵州水产业发展史上,网箱养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网箱养殖的过度发展,给库区水环境及航道安全带来的隐患和危害越来越大。
有关数据显示,在高峰时期,遵义辖区网箱养殖实际面积达1690.5亩,涉及812户养殖户。
拆除了赖以生存的网箱,渔民如何另谋出路?而网箱拆除后,群众的“鱼盘子”又如何保障?
转出新生活
遵义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重要生态屏障。全面拆除网箱养殖,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是深入践行“两山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的内在要求。
2018年,贵州吹响全面取缔网箱养殖的集结号,全面推行“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并将生态渔业作为全省农村产业革命推进的十二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拆网箱,不拆产业。本着这样的思路,紧紧把握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机会,遵义迅速行动,全力抓好网箱养殖取缔工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并将生态渔业作为农村产业革命推进的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陈志勇,播州区的一名渔民。在2018年5月以前,他在乌江库区播州区水域从事网箱养殖,养殖面积达1900平方米。
2018年,积极响应号召,在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的帮助下,陈志勇将网箱拆除后上岸发展休闲渔业,年收入达60万元。
“发展休闲渔业,效益不比网箱养鱼差!”在尝到转产转业带来的甜头后,陈志勇发出这样的感叹。
山间汩汩清泉,让赤水市元厚镇杨正雄养殖的鱼儿在池塘里游出了新活力。
从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流域率先实施10年禁渔后,杨正雄“退捕上岸”,告别了昔日“水上漂”的生活。
转产后,杨正雄也发展起了生态渔业。通过微流水养殖,主要养殖中华倒刺鲃、大口鲶、草鱼、鲤鱼等品种,年产量达6吨以上,年产值30万元以上。
湄潭县的李方禄、罗茂飞将网箱拆除后,成立湄潭鱼米香稻鱼养殖有限公司,在永兴镇分水村从事池塘鱼稻共生综合种养,发展鲈鱼+飘盘水稻,综合年产值达320万元。
陈志勇、杨正雄、李方禄、罗茂飞是遵义市拆除网箱,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的代表。
网箱拆除后,遵义市通过多方整合资源,做好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扶持指导,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所涉及的812户网箱养殖户,目前已全部转产上岸成功,开启了各自不同的新生活。
转出新模式
网箱拆除后,渔民生计如何解决?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如何实现渔业生态转型、确保市场供应?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遵义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为双组长的工作机制,组建生态渔业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工作方案,高位谋划推动生态渔业发展,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主体。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整个养殖过程,着力构建“零网箱·生态鱼”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格局。经过不断探索,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设施化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创新引进新型陆基式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陆基圆筒式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探索发展高位池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冷水鱼尾水处理体系、“水上稻”综合种养技术等。
目前,全市设施渔业养殖总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设施渔业发展势头强劲,为推动遵义市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模式意味着新科技,需要在技术服务上下功夫。
围绕科技引领,紧盯苗种建设,在全市建立20家水产苗种场,总面积1205.87亩;
强化技术服务,在全市组建了农村产业革命技术帮扶组,围绕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瓶颈开展帮扶,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
突出人才引领,利用“沪遵协作”契机,以行业前沿为引领,聘请专家院士为生态渔业发展技术顾问……
一系列重科技、强服务举措,为遵义市生态渔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支撑。
转出新业态
市场主体,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一个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态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火车头”作用,全市通过招大引强、外招内培,大力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
网箱拆除后,全市招商引资引进渔业企业20余家,新增投资9亿余元,累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4家,带动发展休闲渔业经营主体220余家,推动全市渔业企业共谋发展壮大之路。
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领下,目前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生态渔业产业累计带动18万余人持续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发展产业市场是关键,没有市场比较优势,就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而要占领市场,打造属于遵义的生态渔业品牌,势在必行。
围绕狠抓品牌和销售体系建设,遵义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生态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赤水市月亮湖生态渔业公司湖库鱼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在持续巩固乌江鱼品牌之外,“黔渔”“稻鱼香”“青瓦寨”“仙乡谷”“黔北蟹田大米”“谷食添香”“娃娃鱼面”等鱼米品牌应运而生……
市场主体遍地开花,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产业融合蹄疾步稳,市场竞争力日趋强盛,遵义生态渔业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山上果子掉,水中鱼蛙跳,赏乡村美景,尝生态美味,成为遵义市生态渔业发展的新业态。
2020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6.5万吨,其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6.5万亩,湖库生态养殖7.1万亩、1539吨,鲟鱼养殖11.75万平方米、4256.62吨,完成生态渔业经济总产值16.8亿元。
这是遵义市网箱拆除后,在生态渔业转型升级中,交出的一份靓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