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优质护理

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实施;成效;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和抢救任务最重的地方,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往往合并有焦虑情绪,护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急诊科也成为发生医患纠纷和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优质护理强调个体化、人性化,由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患者提供最舒适和便捷有效的护理。本院今年来对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实施了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科18名在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护士17名,男护士1名。按照时间顺序,将2011年1月一2012年1月常规护理服务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一2014年1月实施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作为观察组,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评分、护理质量和两组各对500例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1.2 优质护理实施

1.2.1加强护理管理

护士长参加医院组织到上级医院学习先进优质护理服务的经验,遵循文件精神和本科室实际情况,制订优质护理服务方案,经科内护理人员讨论后提交护理部和分管院长审核。优化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抢救流程、危重患者转移流程实现无缝连接,完善各项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定期召开患者及家属和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利益,避免医疗差错。

1.2.2提升业务素质

参照医院护理人员考评体系强化护理人员三基知识学习,加强专科技能培训,注重礼仪培养和护患沟通,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整体护理服务。根据岗位设置,分别对三级岗、二级岗、一级岗进行相应能力的培训和考核,使各岗位人员明确其职责和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能力,为患者的护理服务提供坚实保障[1]。

1.2.3完善激励机制

根据医院护理人员考评激励细则,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激励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各类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向院领导申请提高护士中、夜班补助费和补贴,院领导、急诊科医师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劳动,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价值感。

1.3 评价方法

分别观察两组基础护理评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和基础护理评分由护士长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急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护理质量评定打分。护理服务满意度为随机抽取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两组分别抽取5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

二、结 果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护理质量评分 基础护理评分

对照组 18 92.7±1.6 95.8±1.7

观察组 18 97.9±1.8 9 9. 4±1. 9

t 12.62 9.54

P 0.0018 0.0023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对照组 500 438(87.6) 38(7 .6) 24(4. 8)

观察组 500 482(96.4) 12(2.4) 6(1.2)

三、讨 论

急诊科是一个情况特殊的科室,来此就诊的患者大多病情较急,容易合并紧张焦虑的情绪,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极易发生医疗纠纷和护患纠纷。急诊科的护理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要格外注意护理安全。本研究显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就诊的满意度,减少投诉率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技术精湛、业务娴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尤其是要转变护理观念,注重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彻底抛弃既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陈旧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和技术之问相辅相成的关系[3]。要学会有效的和患者进行沟通,换取患者的信任,对于行动小便的患者要主动询问,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另外,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主要的手段是通过科室内部的培训和外出学习来实现。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且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沟通技巧。实施危重病人和特殊病人有限抢救制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和创伤”等七大病种要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抢救流程,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接诊的快捷无缝连接。对于“无姓名、无家属、无地址”的三无人员要实施先抢救、后付费的抢救原则,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此外,还要合理进行护理人员的排班制度,同时设置二线班、三线班等,在一线出诊的情况卜要及时通知备班。人性化的排班制度更有利于保持护理人员的精力和体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而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并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以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科通过积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深度强化基础护理和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个人素质,在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方而实现了极大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及投诉率,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董金彦,张沁莲.急诊科优质护理的实施与成效[J].全科护理,2013,(33).

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诊科;患者满意度;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得到推崇。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其医疗护理质量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和口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患者满意度情况已经开始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急诊科护理过程中为患者进行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时提升急诊科患者满意度的有力举措。本次研究以急诊科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整体满意度情况的作用为课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0例。研究组男126例,女10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6±3.8)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9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87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对照组男108例,女122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5.1±2.3)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4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92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本院治疗流程给予日常护理干预,给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外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包括病况监察、各项生理指标检测、修养环境等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如下。

1.2.1优质护理服务升级

结合急诊室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采用“一对一”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安排临床经验较少的医护人员接手入院手续、病况考评等护理内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辅助核心护理业务操作,使得护理效果达到最大提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2推出特色护理

急诊室的护理工作离不开医患交流,对患者治疗进度和病况的跟进具有较高的必要性,所谓“对症下药”便是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质量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包括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心理护理是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提出的特色护理,通过对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变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以此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后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提高沟通效率

为了提升急诊室的整体医护服务,使得患者感受到医院的贴心护理,对患者治疗需求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治疗循序渐进的灌输相关健康常识和康复知识,为日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保障。从患者日常饮食、起居、心理等多个方面做相关安排,通过高效的沟通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1.2.4简化医护文书

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急诊室医护人员需要借助多种特定格式的文书记录医护服务中的各项举措和效果,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但基于各项护理项目繁杂,文案记录带来了较大负担,将文案记录工作简化势在必行。

1.3观察指标

以月度为单位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汇总满意度情况,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以非常满意以及一般满意统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在整体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结合心理、生活习惯护理兼顾康复知识教育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劝慰,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培育良好的医患关系。此外针对患者治疗需求给予早、晚间专项护理,对患者相关身体指标进行及时监察,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第一时间上报医师并给予相关急救护理。由此可见人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可以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口碑。此外相关医护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宣导,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况及治疗进度、用药情况、饮食状况情况对患者家属展开培训,使得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掌握日常基础健康护理技巧。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将患者全程治疗病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梳理,针对不同阶段的临床治疗给予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综上所述,急诊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长娥.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19-220.

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就目前来说,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往往都采用对症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没有注重患者的治疗目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但也难以满足医师对于患者治疗目标的护理要求,不仅浪费了时间和医疗资源,多次的查房和诊断也会影响患者的感受,导致其他护理工作难以得到落实[1]。尤其是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时,其护理工作可能会与医师的治疗目标出现误差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护理质量,更对医院的形象造成了直接影响[2]。所以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急诊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提高医患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急诊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随机抽签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40例患者;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18-4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4.1±6.4)岁;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18-4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5.3±6.3)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的查房工作均由同组医护人员进行,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案,主要配合医师的治疗工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案,做好患者的止血和生命体征检测工作,保证患者的生理状态处于正常。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首先医师与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医疗工作小组,在进行早晨交班时,护理人员应当向夜班护士了解患者状况。了解完毕后,由护理人员与医师进行沟通,了解医师对患者的治疗目标;了解目标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和临床症状,制定相应的优质护理计划。

在进行各项工作的护理时,应当有护理人员对目标进行吻合度评估,如果护理工作与治疗目标的契合度较低,则应当在随后的护理工作中进行调调整尽可能提高护理工作与治疗目标的契合度,从而保证医护人员的目标一致,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还应当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做好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整,避免患者急诊入院后,出现恐惧或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医师的治疗工作的开展。

1.3 评价标准

采用我院中自主制定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并记录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方案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建立了新型的互补型医护关系。这样有助于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即时交流[3]。同时,在同步工作的过程中,医护双方能够对工作内容采取配合和协作的态度,尤其是当患者的病情发生突变,需要进行抢救时,能够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处理,能够使医生和护理人员互相满足对方的角色期待[4]。

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第4篇

2011年3月开始在全院各护理单元,要求各科室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目的是加强急诊科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思想动员,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实行绩效分配的改革,调整排班模式,明确岗位职责,进行护理礼仪的培训。结果、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有力保障了护理安全,增进了护患关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现介绍如下。

方 法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服务观念,组织全科护士多次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并对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计划”及“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学习、讨论、分析。组织科室护士参加医院举办的有关“创优示范工程”的动员大会及护理部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护理部组织部分护长参观学习省内各大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创优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培养骨干力量,促进护士逐步提高对开展“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领会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提升服务契机和改革[2]。它是卫生部重大决策部署,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使大家统一了思想,转变了服务观念,认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和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调整排班模式,明确岗位职责:①弹性排班:建立以减少交接班次数、连续性上班、增加关键时间段护理人力配备为原则的排班模式。根据我科目前护理人员配备还相对不足及基层医院工作情况,对护士原有的排班模式进行调整,采取混合性排班模式,即出诊班有APN班、12小时、24小时班;非出诊班有APN班、小夜班、两头班、机动班。全科除护士长外,均参与AP及APN班,保障正常工作日各护理责任组均有组长和1~5名责任护士在位,晚夜间设双班制。高年资护士带低年资护士一起参与晚夜班值班,在抢救工作中对新上岗护士起到传、帮、带作用,也使急诊科年轻一代护士抢救专科技术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一方面减轻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能力低、经验不足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减轻高年资护士在抢救、处理突发事件时担心无人巡视的压力,增强夜班护士的心理安全感[3]。同时提高晚夜班的护理工作质量。②重新设置护理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每班次有2~6人,分别为出诊班、调度班、注射班、输液班、护理班、抢救班,各班职责明确。转变原来由高年资护士担任输液及其他辅助班次的状态,以改善临床护理人力不足的现状。调整工作流程,规定所有当班人员一律要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各项护理工作,然后再进行其他的工作。由非出诊A、P、N班人员全面负责统筹安排当班内的护理工作,解决患者实际的护理问题,使护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建立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加班费分配改革,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工同酬。奖励先进,惩罚落后,达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绩效考评注重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保证科学合理,使实际操作容易简便、实用性强。加强沟通和信息互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让护士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明白考评的目标。有了绩效挂钩改革的杠杆,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就有了落实的基础。

院领导积极变化培训方式,选择合理的培训对象,院领导特邀资深礼仪讲师进行护理礼仪的培训。培训结束后,院领导要求各科护士长组织自己科室护理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再学习、总结、讨论,寻找科内护理工作不足之处,这样使护理人员明白了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

效 果

过去,个别护士因为输液室的劳动强度大,常“为喘口气”而故意磨蹭上卫生间、增加喝水的次数和时间,但现在这种现象大为减少。

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见表1。

讨 论

通过转变认识,提高护士优质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增进了护患和谐,实现护理零投诉及纠纷的发生。通过改变工作流程与模式,护士更贴近临床、贴近患者,护士专业知识提升快。通过调整排班模式,明确岗位职责,使患者得到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较前有较大的改善,同时提高了护士对自身价值的认定。落实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护士以最好的工作态度和最佳的技术水平投入工作,是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之一[4]。通过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效率和效益,促进医院事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而护理礼仪的培训使良好的护理礼仪能潜移默化人的心灵,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睦,护理纠纷将会逐渐减少。由此深刻体会到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同时也深深认识到“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不仅仅是护士或护理部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医院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全院之力才能办好[5]。在优质服务深入开展的过程中,除了有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有职能科室的辅助、科室主任的支持、医疗工作的配合以及全体护士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夯实基础护理,持久深入地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斐,张佩雯.创新特色护理服务模式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9,24(16):13-14.

2 陈晓红.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公立医院护理工作改革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19-20.3 陈琳,刘开英.连续排班与分层级管理对心血管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61-62.

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诊 标准分诊 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5-02

急诊分诊是对患者的病情作出简短的临床评价,然后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次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1],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分诊标准,各地区实行的是根据病种分诊。而先进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所实行的是等级分诊制,即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就诊安全,又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我院急诊患者就诊量约490人次/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及东北地区生活文化特点,同时参照香港和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制定了我科的标准化分诊,从2010年3月至今试行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急诊优质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我院急诊科分为急诊诊厅、抢救室、外科处置室、采血室、静点大厅和急诊观察病房。其中抢救室固定床位8张,备用4张,观察病房54张床,留观大厅10张位,静点大厅100个座椅。

1.2方法

1.2.1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由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参与,组织全科医护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参考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及香港医管局急诊分诊标准,结合东北地区社会文化特点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标准,科室质控小组确定制定出我院急诊科分诊标准(表1)。

1.2.2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由具有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5年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急诊护士担任分诊工作,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执行新的分诊标准。分诊护士负责认真热情的向急诊就诊患者介绍宣教新的分诊标准,以取得患者的认知和对候诊的理解。

1.2.3评价方法通过比较2008年3月-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诊患者对候诊时间、就诊安排的满意度及候诊患者因等候时间长而产生纠纷及意外情况的数量调查,以及新的分诊标准实施对分诊护士工作的影响,作为该研究的评价方法。

2结果

改变了原有的分诊思维,方法,制定标准化急诊分诊,实行新的分诊流程,简洁有效的进行宣教,使就诊患者了解认同,降低了纠纷投诉的发生率,以及候诊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将其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讨论

3.1国内急诊分诊现状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保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我院是综合性三甲教学医院,门诊日就诊量高峰时达9900人次,急诊患者日就诊量高峰达670人次,其中部分比例为非急诊患者。相应的对急诊分诊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如沿袭按病种分诊的模式,将依然存在就诊医疗投诉纠纷居高的情状,这是值得深思的。

3.2实施新标准的必要性及对提高急诊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积极作用

新标准的实施,保障了标准中I类和II类患者的急救,提高急救质量,降低风险。文献资料表明第III类患者中25%人易在等候期间发生高危情况[3]。分诊护士要对此类候诊患者密切关注。在目前急诊医疗资源有限,就诊人量激增的情况下,实施新的急诊分诊标准十分必要。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涉及两个特征:程序性和个人特性。其中程序性是指提供护理技术的质量的方法和程序[4]。急诊建立标准化、文字化的分诊标准,对提高急诊优质护理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中国急救医学,2000,20(2);122.

[2] 徐腾达,于学忠.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现状.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439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