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被喻为“金叶子”,带动我省万千农民增收致富。然而,单一的烤烟产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湖南作为全国重要烤烟产区之一,如何让烟区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我省积极探索“烟叶+N”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精细化、集成化、多元化发展上做文章,推动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公益事业等协同融合,引导烟农奋斗致富增收、承担社会责任、共建美丽乡村。
四季无闲田,烟稻蔬多元轮作
大雪节气过后,在江永县兰溪乡大坝洞烟区田间地头,一台台起垄机器驶过后,留下一行行整齐饱满的垄体,为来年生产做准备。
2019年,江永县流转土地3000余亩,在兰溪大坝洞建设烟区综合体。老烟农雷雄东干劲十足,他说,这里连片种植烤烟,烟叶收购后,还能种一季水稻、一季芥菜,现在每亩地比原来单纯种烟能增加4000多元收入。
大坝洞烟区综合体推行土壤保育、增施有机肥、物理防治等措施,减少无机肥和化学农药使用,形成绿色优质烟后蔬菜种植技术体系,走出一条多元化产业促增收的新路子。去年,该烟区综合体非烟产业总产值超1200万元。
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千亩种烟村为依托,推进烟叶种植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协同发展。目前,我省已建成行业级烟稻产业综合体10个、发展烟稻复合产业带40万亩,常年轮作优质稻、富硒稻、彩色稻等,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各烟区综合体引进有实力的米业公司,采取烟稻双合同、双订单生产,培育出“郴旺香米”“九嶷素米”“金秋富硒大米”“野香优丽丝”等优质烟后稻米品牌。
传统单一烤烟种植生产模式正加快转型升级为以烟为主的现代烟草农业种植体系。今年,全省有3.2万户烟农实行烟稻轮作,占烟农总数的88%;全省培育以烟稻为主业的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16万户,占烟农总数的32.3%。
烟区无闲者,盘活人力与资源
茶陵县曹柏村“85后”村民李凌杰,既是烟农,又是金穗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吸纳当地闲散劳动力,开展水稻插秧、收割、烘干以及烟田翻耕、专业化植保、集中运输等农机服务与烟苗培管服务。在合作社帮助下,曹柏村种植产业效率大大提升。
近年来,我省各地烟草部门鼓励烟农自主创办合作社,以烟农合作社为主阵地推广专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种植,在土地流转、用工雇工、技术培训、抗灾救灾、生产互助等方面为烟农提供帮助。
传统烟农成为多元产业工人,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在永兴县,永旺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农产品加工车间,为烟农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社员户均年劳务收入4000多元。
烟草投入购买的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无人机等通用机械实现社会化运行,烟基设施得到综合利用,服务农业生产。在桃源县,4.9万平方米烟叶育苗大棚闲时用于早稻育秧、哈密瓜种植;烟叶烘烤工场的仓库可为烟农储存粮食、水果,新能源烤房用来烘干稻谷。
目前,桂阳鸿运烤烟专业合作社、洋市镇金坤烤烟农民专业合作社,嘉禾普满乡逸香烟农专业合作社,永兴永旺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江华瑶民烟农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产业无边界,延伸服务优品牌
在临澧县王化村“湘村636”门店,不仅食品、日用品等一应俱全,店内还专设助农展柜,销售“一亩农田”“润火坊”等村里自有品牌产品。“这是村民自主创业,在村里办厂生产的香肠、腊肉,很受欢迎。”店主鄢仁杰向记者介绍。
“湘村636”是湖南烟草“636”品牌延伸出来的农网零售终端加盟品牌。鄢仁杰的店,是常德市第一家“湘村636”门店,也是首批示范店。
加盟“湘村636”后,鄢仁杰利用店面改造升级机会,整合资源建起农行“惠农通”站点、快递便民站和“读书角”,为村民提供收发快递、销售自产农产品、办理基础金融业务等综合便民服务。
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利用湖南烟草“湘村636”“湘汇636”连锁终端和其他电商、展销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以总代理、设立专柜、直播带货等形式引入烟区综合体种植生产的农副产品,实现生产有基地、产品有品牌、销售有渠道的良性发展。常宁市平安村依托“湘村636”和1000余亩烟田,采取“党总支+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建设“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产业综合体,目前发展红红火火。
近年来,我省已建设“湘村636”门店679个、“湘汇636”门店1263个,在稳岗就业、提供便民服务、销售产品促农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烟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重要推动者。
(文/曹娴 卓萌 王敏 冯珺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