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百丈镇泗溪村一处正在进行抚育的竹林,一眼望去抚育成效十分明显,经抚育过的竹林井然有序、焕发着勃勃生机,而另一边未经抚育的竹林则是一幅杂草丛生、东倒西歪的景象。百丈镇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俞辰东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旧貌换新颜,得益于百丈镇开展的毛竹林经营权规模流转。
毛竹下山,难在哪里
百丈拥有毛竹林5.5万亩,从餐桌上的竹笋、竹筷、竹炭到竹凉席、竹窗帘等手工制品,竹覆盖了百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成了百丈的精神家园。然而,近年来,随着毛竹价格下降以及人工成本上升两头“堵”的影响,本该成为农民“致富林”的毛竹林成了荒林、野林。毛竹资源也被“困”在山上,无法惠及当地百姓。
泗溪村村民王天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本一百斤毛竹可以卖到40元,除去每百斤10元的人工成本,还有将近每百斤30元的利润。如今毛竹收购价格下降到每百斤20元左右,人工成本也上涨到每百斤8至15元(近山,远山价格不同),像百丈这样的高山竹林的利润所剩无几,甚至存在亏本的风险。因此,王天杏索性就不打理自己的毛竹林了,任由它们自生自灭。“父辈都养竹、护竹,如今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百丈,像王天杏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大面积竹林的抛荒不仅浪费了毛竹资源,而且随着大批毛竹无人打理,产生自然倾倒现象,影响竹林品质,并容易引发火灾等灾害。
流转协议引进第三方企业
显然,传统的人工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工业化生产要求,想要“破局”只能向外寻求帮助。
“轰隆、轰隆”,泗溪村一处竹林内,一台运竹机顺着陡峭的山路沿坡而下,60多根近两吨毛竹被运下山坡,而这一操作仅靠一个驾驶员半小时就能完成。在过去,这是伐竹队队员潘师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过去没有这样的机械化设备,砍伐下来的毛竹需要人工‘溜’竹下山。‘溜’竹下山花费时间长,极易产生危险,有时‘溜’竹过程中甚至还会被石块砸伤。”潘师傅回忆道。
这支利用机械化手段运输毛竹的专业砍伐队来自于百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睿生态),该公司于2021年由百丈镇专门引进。泗溪村与百睿生态签订协议,在“山权不便、林地用途不变、承包关系不变”基础上,探索“政府引导、集体参与、统一经营、利益共享、兴林惠农”多方参与机制,将流转的1000亩竹林交给该公司运营。
“最开始有些村民的思想还转不过来弯,认为自己的土地为啥要交给别人。”泗溪村党支部书记张再松回忆道。新政策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再松和其他村干部带头,首先把自己的竹林流转出去。有了示范效应,后面的工作开展就顺利多了。泗溪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宣传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收集反馈意见,形成泗溪村毛竹经营权规模流转工作方案,截至目前,泗溪村7051亩竹林规模已全部完成签约。
村集体收入增收60万元
巨大的机械手臂抓举起数根毛竹“喂”给机器,伴随着履带前进,整根毛竹被分解成竹炭、纸张等工业品原料。这是记者在百丈竹加工点看到的火热场景。百睿生态负责人俞辉告诉记者:“目前该加工点引进机器12组,每天能够消纳毛竹200吨。”
如此一来,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带领村民致富的经济优势。经营权规模流转以来,泗溪村7000多亩毛竹林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收入。竹林流转项目还依照协议为村民个人进行分红。王天杏家中的30亩毛竹林地能够拿到3000多元的分红。“抛荒一分钱都赚不到,如今山头有了人打理,每年还有了一笔额外收入。”王天杏的脸上笑开了花。
依据协议,流转单位还要承担起竹林生态养护的义务。“我们会留下2年4年的竹子,砍下不再生长的6年竹。”潘师傅告诉记者。
生态美、村民富,毛竹又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竹。“接下来,我们通过碳汇测算,跟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团队合作,推动百丈碳汇交易上市,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百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