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推进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

编者按:在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与会领导与专家分析了当前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良好机遇,交流了第四批继承工作的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本版刊登了大会的会议总结和部分发言,希望能从多个侧面反映第四批继承工作的成果。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从四个方面明确了认识、总结了经验,对顺利开展第四批继承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清了形势

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提出了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对中医药的投入大幅增加,为中医药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 百拇医药

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大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日益扎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带来了新机遇,为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医药系统在深化医改、应对玉树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作用,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交流了经验

本次会议上,来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承担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位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带教单位、指导老师和继承人代表从各个角度总结和交流了经验。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在交流发言中,重点介绍了该省开展的“名老中医带高徒,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集中办班做学徒,充实乡镇卫生院中医队伍”和“村医普遍当学徒,探索农村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三徒工作,以“高端研修、基层培训、政府扶持”为抓手,强化了师承工作,创新了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了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

, 百拇医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了师承和学位教育有机结合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多种模式。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著名中医药专家为合作导师、体现中医师承特点的传承博士后工作,得到了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肯定。在第四批继承工作中,该院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既突出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特点,又符合临床学位要求的相关制度与要求,为继承人开展继承工作和攻读临床学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绍贵教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世懋教授就如何带教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谢慧副教授、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晓静主任医师作为第四批继承工作的继承人代表,也道出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明确了责任

针对第四批继承工作中期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代表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批继承工作,牢牢把握“继承发展指导老师学术思想、注重培养临床实践能力”这一主线,把它贯穿于继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组织学习继承工作文件精神,明确工作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为师承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学位授予单位的代表们表示应兼顾学位教育与师承工作的双重特点,在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制订、临床能力考核及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做出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指导老师代表认为,指导老师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严格保证带教时间,及时批阅继承人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医案等,不仅要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要为继承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继承人代表表示,尊师爱教、刻苦研修是继承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强经典理论学习,保证跟师时间及独立临床实践时间,如期保质保量完成跟师学习任务。

强化了措施

代表们一致认为第四批继承工作应进一步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过程管理质量;规范跟师笔记、月记、医案等格式及内容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淘汰机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与要求,把握第四批继承工作特色,做好授课、开题、答辩与辅导工作,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 (欣霞 晨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

教学做三合一做好师承带教工作

笔者是一名习业、从业50年的老药师。在带教过程中,遵循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努力使继承人学有所获。

巧之为行,带教重灵活

, 百拇医药

中药学实践性强,许多关键技术、质量标准等传统经验的“亮点”,多在瞬间显现,较难捕捉,因此“亮点”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笔者采用“分段施教”、“注重实践”和“案例示范”的方式,灵活进行带教工作。

分段施教。即长计划,短安排。将3年的师承时间分为6个阶段12个小段,为每一个继承人制订了详细的带教计划和带教任务,坚持做到每段有目标,有任务,分段有考核,有小结。笔者坚持每周一次专题理论讲座,每季度一次临床考核,定时批改继承人的跟师笔记和月记,从未间断。

注重实践。在带教中,笔者坚持以实践经验和技艺教学为主,辅以参观考察、市场调研、用药分析讨论。继承人与笔者一同参加药品质量验收,一道去中药房、中药库或加工炮制室工作,一起到药材市场考察,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了解市场,增强辨识力。

案例示范。笔者在为消费者辨识药物真伪工作中收集典型案例,并对每个案例详细讲解或现场带教。

从严而行,带教重勤奋

笔者严格要求继承人,以“勤考促学、勤写促学、勤用促学”等措施,提高带教质量。

勤考促学。坚持每3个月,抽取25~50种中草药及其易混品种,只列序号,由继承人据实辨认作答,客观科学评分。同时设计了不同阶段的考核题,内容涉及鉴定、炮制、用药与规定的学习书目。

勤写促学。督促继承人做好跟师笔记和月记、心得体会,规定学员不准“欠账”,不准把跟师笔记写成“回忆录”。对书写不合格的,则责令重写,并明确指出其问题所在。强调:笔记、心得体会的书写应成为学习的自觉行动,不能滥竽充数,应付检查。

勤用促学。要求继承人每周必须去药房、药库或炮制室从事实际操作2次以上,或在所在岗位进行实际操作。

身心力行,带教重引导

笔者和两位继承人,在思想观念、对事物的认同上是有差异的,在带教中应通过交心、学理、论道,增加更深层次的了解。

严于立身。一是主动剖析自我。把笔者的人生和学习、工作经历,以及主要业务专长和不足,诚恳地与两位继承人进行交流。二是加强理论修养,笔者广泛阅读古籍医书。三是注重从实践中总结提高。

勤于探讨。笔者经常组织继承人就一些学术文章、实践案例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在讨论乃至争论中擦出新的火花。

善于总结。在带教中,笔者与继承人经常一起总结日常工作经验,并提炼出精辟的语言进行归纳。如结合多年来在中药质量验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辨品种、辨真伪、辨野生与家种、辨新陈、辨老嫩、辨掺杂、辨清水与非清水、辨含水量、辨生熟、辨等级”的“十辨”经验。 (刘绍贵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学相长求真知 ——我的师承学习体会

2008年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 百拇医药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谢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创新师承机制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

几年来,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简称省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简称国家局)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在中医药继续教育方面,强化传承,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打造三徒。

一是名老中医带高徒,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根据总体部署,结合实际,现已开展了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共遴选出71人次的指导教师,培养出127名高徒。具体工作中,我省既严格按照国家局要求,又不断创新培养方法。特别在第三、四批师承工作中,集中组织继承人授课,串讲、精讲四大经典内容,夯实了继承人的理论基础。

为培养各继承人的科研能力,筹措资金给每位继承人匹配了一个科研课题,以研代练,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第四批师承启动时,省局还主动与省教育厅沟通,完成了师承与学位的衔接,充分调动了各继承人的积极性。

教学相长,师承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名师和高徒。张琪、陈景和等五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研究被国家局确定为“十五”攻关课题。

, 百拇医药

二是集中办班做学徒,充实乡镇卫生院中医队伍。为了缓解农村,特别是乡镇中医院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力求培养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中医人才。省局协调省人事厅采取统一考试,合格录用,毕业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后定为医士,以后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时按破格人员对待的方法。自1998年起,在全省分四批招收了共计500名中医学徒生。培训方式采取“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跟师学经验”的基本形式,尤其针对农村的医疗卫生特点开设了卫生防疫和中医与农村卫生工作等课程。

三是村医普遍当学徒,探索农村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村医继续教育方面采取了村医拜师的模式,让全省2200名有学习中医意愿的乡村医生全部与县级医疗机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拜师结对。自2008年起,在总结前几年拜师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卫生部2006年52号令,对村医的中医人员重新登记拜师,以齐市举行的千人拜师大会为开端,村医规范化拜师工作全面展开,计划用5年的时间,为全市每个行政村培养一名中医师承学员。

, 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式是多样的,我们的体会是,以师承教育突进的方式推进,以多种方式配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好师承的基础上,我们突出了三抓。

一是抓高端研修,配合名师带高徒,培养“顶天立地”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的生命力在疗效,要提高疗效,必须得有名医。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了《高级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利用5年的时间,为我省培养了30名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60名省内知名专家,100名省级专科学术带头人和200名县市级专科业务骨干。简称3612工程。

在培养方式上,区分不同层次,采取专家级培养对象研修制,专科业务骨干培养对象进修制。前者由我局为其提供研修条件、研修资金,自行研修;后者由我局免费选送到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进修。

通过高端研修,我们充分认识到,熟读中医经典理论与强化临床实践是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2009年在全省中医临床人员中全面开展了“读经典,做临床”活动,要求全省县级以上中医临床人员系统学习四大经典,乡村中医人员背诵《医宗金鉴》的杂病、妇科和幼科。

二是抓基层培训,配合乡村学徒,培养“铺天盖地”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关键是有一批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多年来,我们主要采取四种方法进行培训。首先,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业务骨干。其次,举办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再次,开展了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最后,培训社区中医药人才。

三是抓政策扶持,配合学徒工作,营造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多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优化中医继续教育工作的软硬环境。 (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 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才)

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培养质量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相衔接,是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第四批“中医师承”与学位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做好导师聘任及培训、课程学习、临床轮训、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等工作环节的有效衔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 百拇医药

正确把握衔接内容,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第四批“中医师承”与学位衔接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针对中医师承的特点,学校制定了培养细则,明确了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在四个方面开展衔接工作: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临床能力考核、结业论文。

上述这些环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有明确的要求,我校的主要工作表现在精心组织课程教学,抓好论文开题,指导学位论文写作,监督检查跟师临床、独立临床实践及论文研究过程,参与临床能力考核等方面。

注重导师培训,明确职责和要求

学校主要承担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共48位继承人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硕、博士学位的工作。为了让中医师承研究生导师充分认识第四批师承与学位衔接的具体内涵,掌握并了解学位授予的质量要求,学校及时举办导师聘任仪式及导师培训会。

根据5部委文件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师承”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学校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细则,对导师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导师职责、任务和各培养环节具体要求等。在充分考虑师承指导老师的年龄、地域及工作经历的基础上,根据双向选择及自愿的原则为继承人配备了第二导师。

利用师承导师资源,促进院校人才培养

师承导师都在中医临床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拥有独特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学校充分利用导师培训会的机会,邀请导师开展学术讲座。各位师承老师认真准备,作了十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在校研究生受益匪浅。通过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有效互动,促进了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科学设置学位课程,认真组织课程教学

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重视经典理论运用的学习,强化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科研方法课、导师指导课四类课程。基础理论课以四大经典为主,科研方法课以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论文写作为主。同时将师承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学校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并综合评价课程成绩。课程设置与学习既体现学院教育的规范化,也体现师承教育的特点。

, 百拇医药

注重教学效果。研究生院根据师承学员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科研薄弱的实际情况,精选师资。要求经典理论课授课教师为临床科研的骨干教师,职称必须为教授;科研方法课的授课教师必须是高级职称,研究生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根据师承学员的特点、集中授课时间短等情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较多采用启发和问题式教学方法。

加强培养过程动态管理,保障工作质量

学校对师承人员的日常管理由专人负责,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依托现有的研究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经费投入,开发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生信息管理功能模块,系统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学术活动、学术论文、答辩申请、学位申请、证书打印等环节和功能,环环相扣,既规范和保证了培养环节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便于师承导师和管理部门动态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同时也解决了师承学员异地及非全日制学习所带来的不便。

平时的教学管理严肃规范。针对师承学员身兼临床医生和学员双重身份的特点,班主任老师注重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定期开展班会教育、全程考勤、严肃考试纪律,确保师承学员在集中授课期间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吴启南 王普霞 万佼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