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养殖技术 鲥鱼, 地方名有三黎鱼、 三来鱼等, 隶属于鲱形目、 鲱科、 鲥属。 鲥鱼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 其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 含脂量高, 中外驰名, 创汇率高。 鲥鱼分布很广, 我国的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四大海区均有分布。 它是一种溯河鱼类, 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海里, 每年 4-5 月份, 性成熟的鱼便集群进入江河进行溯河生殖, 形成各江河的鲥鱼生产汛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 由于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在长江中上游鲥鱼已极为罕见, 为了保护和恢复鲥鱼资源,在有关部门已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 鲥鱼的人工养殖也正在兴起。 (一) 特征特性 鲥鱼, 体侧扁, 长园形。 吻尖, 口大端位。 上颌正中具一缺刻。 腹部有大型、锐利、 排列呈锯齿状的棱鳞。 尾鳍深叉形, 体部和头部灰黑色, 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 下侧和腹部银白色。 鱼体无侧线。 鳞片较小。 鲥鱼是著名的暖水性溯河鱼类, 每年到了繁殖季节, 由海进入珠江、 钱塘江、长江等江河作生殖洄游。 入长江的鲥鱼, 最远可达宜昌, 但数量极少, 主要分布在江苏、 安徽和江西赣江一带。 入江的鲥鱼, 常活动在水的中下层, 游泳能力强。

亲鱼产卵后, 鱼群分散, 随即离河入海索饵和越冬。 幼鱼则在通江湖泊和江河干流的某些江段、 生长发育。 秋后 9-10 月, 水温下降, 江湖水位开始下降, 幼鲥鱼随江水顺流而下, 降河入海, 在海洋中生长到性成熟, 再参加溯河生殖洄游。 鲥鱼为滤食性鱼类, 以浮游生物为食, 但在其生活史的各阶段, 摄食的种类和摄食强度是不同的。 降河入海前的幼鲥鱼主要摄食枝角类、 桡足类、 轮虫, 六肢幼体、 小虾、 微囊藻、 硅藻、 绿藻等; 降河入海的幼鲥, 沿近海作索饵洄游, 主要摄食海产桡足类, 其次是园筛硅藻、 涟虫类, 六肢幼体及小虾等。 鲥鱼生长较快, 孵化后两月, 体长即可达 6. 0 厘米。 雌性的生长远较雄性为快。鲥鱼 3 龄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时的体长雌性约为 46. 5 厘米, 雄性为 42 厘米。在第一次性成熟前, 生长速度最快, 以后逐渐减慢。 其产卵期在 5 月下旬至 7月下旬, 在长江水系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江西赣江中游一带。 产卵场的大多都底质为沙质或卵石; 水流速度 1 米/秒左右; 流量为 1200-1800 立方米/秒的江段上。 洪峰过后 2-3 天是鲥鱼的产卵高峰。

产卵时的水温为 25-32℃, 最适 27-30℃。 亲鱼一般喜欢在傍晚或清晨时产卵。 卵比重略大于水, 在静水中, 常沉于水底, 流水中则浮于水中上层。 一般个体怀卵量为 150-250 万粒, 最多的达 300 多万粒, 属一次性产卵类型。 (二) 人工繁殖 1、 亲鱼捕捞。 人工繁殖所用亲本多来自天然的成熟鲥鱼, 在产卵季节即将到来之时捕获。 捕捞的渔具常用绵纶丝三层刺网, 网长 60 米, 高 2 米。 网线直径0. 25 毫米, 内网高而松驰, 作业时形成囊袋。 选择鲥鱼汛期下网, 下网后要注意观察巡视, 当风平浪静时, 有鱼上网, 可见上纲抖动, 浮子拉沉, 应立即取鱼。 取鱼时要小心, 动作轻而快, 取鱼不离水, 尽量少碰鱼体。 捕获的鱼立即养于船舱内, 并不断换水或冲气, 以防缺氧或受伤。 2、 授精与孵化。 人工授精常在江边进行, 将捕获的鲥亲鱼栓养于江水中或放养在船舱内备用。 如先捕到雄亲鱼, 可先取其精液保存在冰瓶内, 待捕到有流卵的雌鱼时, 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