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种植草莓怎么样_致富种植草莓视频_种植致富草莓

温室内,一排排草莓种植槽体整齐、有秩序的沿伸向远方。

种植不用土,草莓种“空中”……在福山区高疃镇爱渡草莓采摘园,种草莓用上了高科技:先进的立体架式种植方式,搭配智能温室管控温度、湿度,亩产量达到传统土地种植的3-5倍。

立体栽培、1亩当4亩

草莓种植创新招

鱼在溪底游,入眼皆是绿。走进爱渡草莓温室大棚,犹如进入一个世外桃源:12米高的温室内,一排排草莓种植槽体整齐、有秩序地沿伸向远方,一层、两层、三层……记者数了数,这一层层梯形“绿架”少的地方排了4层,多的地方有8层!不仅论层种,两排草莓架之间还安装有连廊,草莓槽内,株株玲珑小巧的花瓣、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果连成串,长势喜人。

“这是韩国的草莓,那边是北美的草莓已经坐果了,没开花的是乌克兰、马来西亚的,日本的还没有发芽……”顺着爱渡草莓采摘园负责人柳榴指尖望去,整个温室大棚如同草莓“国际博览会”,39个国家、107个品种的草莓同在一个棚里生长、开花、结果。

与传统草莓种植相比,“空中草莓”采摘时无需弯腰。站立式管理不仅省工,还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对游客来说,采摘体验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利用空间立体种植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这个温室大棚长100米、宽80米,高12.5米,上下两层复式结构,总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温室大棚。”柳榴说,立体种植节省空间提高产量,传统种植一亩地能结8000斤左右草莓果,而他们立体种植亩产提高3到5倍,1亩地能当4亩地用。

架上种草莓,难的不是种植,而是多元化的品种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在分列式的种植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品种的温度湿度习性,将它们进行科学排序。精通于温度的控制,相当于掌握了草莓开花坐果的“密码”,让草莓大棚全年有果、四季可摘。

“开花结果、花芽分化的秘诀就是利用昼夜的温差,让草莓重新启动休眠,匀速生长。”柳榴说,传统草莓苗种一年能结5-8茬果,就需要拔掉秧苗重新育苗。而在爱渡,草莓种苗可三年持续生长,三年间最少结30茬果。

鱼果共生、病菌移体

智慧大棚里的“狠活”

“我们这大棚是5G网络智慧管理的,影像监控,手机一键遥控大棚的水肥、通风,一条管实现水肥供给平衡,特别省人工。”说话间,柳榴掀开一株草莓向记者展示,只见每一株草莓根部都有一条滴管,滴管上正喷出细密的水滴。

“地下涵水、水里养鱼,养鱼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富含氮、磷、钾、钙等多种营养物质的水进行滴灌,杀菌补光干扰灯防虫,全程不施农药,种植出的草莓属于绿色产品,可以直接食用。”柳榴摘下一枚草莓递给记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放入口中,草莓的口感多汁酸甜,有点小时候吃过的味道。

沿木质台阶拾阶而上,来到二层平台,这里就是柳榴的“实验区”。每一株草莓标注了日期、品种、原产地、温湿度等信息。“每天我在做的都是一种技术创新,分别把草莓放在不同环境下去做实验。你看,我正在做突破白粉病的实验。”随着柳榴的指引,记者看到,一枚裹着白色粉末的草莓病株边上,种了一颗西红柿苗。

“西红柿和草莓都属于同一类科的植物,我们正研究用番茄苗的‘苗气’将白粉病转移到自体上。你看到那株草莓边上种的菊花吗?草莓会生一种蚜虫,我们利用种植菊花来吸引蚜虫,这种‘转移’种植新技术目前是国际种植的新趋势。”

不断创新、永不言败

要种出最好吃的草莓

失败1000次不重要,只需要成功一次就行。这是柳榴常说的一句话。不断的创新想法,也不断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草莓的认识。

红色、白色、粉红色草莓大家可能见过,你见过黑色草莓吗?柳榴团队正在攻克黑色研发关。“黑色草莓是世界第一款,我们已经连续研究6年了,这是漫长的一个等待。”望着正在培育的草莓苗,柳榴说,草莓杂交技术,涉及到蜜蜂传粉技术,“比方种白草莓,如果想让蜜蜂先采白色草莓的粉,会在叶面上涂上糖水吸引蜜蜂。”

为什么执着草莓种植技术突破?“我的想法就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农业的强大,让我们中国农业走在强者之列。让外国人看到,在中国,我种的草莓比你们国家的草莓更好吃,这就是我的原动力。”今年43岁的柳榴所在的高疃镇,这是一个以草莓、樱桃种植为主的村镇,从上世纪80年代,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草莓、种樱桃。

从2002年起,柳榴就跟随父亲走街串巷摆地摊卖草莓,20多年风雨里,一直有个信念:“我要种出最好吃的草莓。”

从含碱度极高的乱草石头地上建造一个世界级的温室大棚,从突破草莓种植模式,立体种植突破产量,引进107个品种创造“草莓数量”,到打造“中国品质”,柳榴以创新的智慧和魄力一路走来。

如今的爱渡草莓园已建成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草莓园,被评为中国十佳草莓园,游客采摘常常满园,订单应接不暇。柳榴本人12次登上央视,讲述他与草莓种植的励志故事。

“我无偿分享种苗,分享种植技术,想让乡亲们,能一起致富,一起种出味道更好的‘致富果’。”柳榴说。

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杨丽媛 摄影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