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栏量、出栏率是生猪养殖大户最看重的两大数据,但在巫山县福田镇凉水村,大学生“养猪倌”刘德斌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养的猪并不多,却坚持绿色喂养,让猪儿在山坡上自由活动。虽然一头猪要喂上一年,但刘德斌觉得这种生态猪的经济效益比饲料猪更可观。
绿色饲料+自由活动
2008年,刘德斌从三峡学院毕业后便返回老家养猪。开始,他养殖饲料猪,每年生猪存栏量1000多头,每4个月便能出栏一批。
2012年,他通过上网、看书等了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正流行生态养猪,这使他萌发了转型的念头。
所谓生态养猪,就是不喂饲料,并将猪儿在野外放养,将家养与放养结合起来。
通过市场考察,刘德斌发现,绿色食品逐渐走俏市场,人们不再满足于能吃饱,更希望吃得健康。
于是,刘德斌毅然投入60多万元新修了一个养猪场,购买了80头仔猪,以桔梗、玉米、苕粉配制成的猪食喂养仔猪。每个猪圈还开了道小门,仔猪可自由地跑到室外的山坡上活动,饿了再回猪圈觅食。
为了使猪肉更加绿色、环保,刘德斌还自学中医为猪儿治病,“大黄草、芭蕉叶等都具有清热、解毒、杀菌的功效。平时,猪儿有点感冒、发烧的小毛病,我便将熬制的草药加入猪食中,让猪儿服用。不仅副作用小,而且还可增强猪的免疫力。”
申请证书+微信销售
普通的饲料猪每4个月便能出栏一次,刘德斌的“环保猪”要喂上一年才能出售。
尽管如此,刘德斌一点也不担心亏本。他告诉记者:“饲料生猪价格都是随行就市,养殖户一多,就容易烂市。而我养的猪,主打生态、健康牌,每斤能卖到18元,目前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绝不担心滥市压价的问题。”
去年,刘德斌成功申请了“无公害猪肉”证书。接着,他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编写了图文并茂的销售信息,并在朋友圈中发布。
家住巫山县城的张志君是刘德斌的老顾客。去年,他通过微信朋友圈第一次了解到刘德斌的环保猪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与朋友合伙购买了16斤猪肉。品尝后,发觉肉质鲜美,富有弹性。
张志君立刻在朋友圈内分享了环保猪肉的购买渠道,并配上自己品尝后的感受,虽只有寥寥数语,却为刘德斌吸引来了10多名顾客。去年,刘德斌出栏的80头环保猪在春节前便被抢购一空,纯利润达10多万元。
通过朋友圈口口相传,如今刘德斌的微信公众号已有6000多名粉丝。
他还打算在邻近的奉节县城开家实体店,“网销与实体店相结合,信誉更有保障。今年,我的生猪存栏量达到200多头,销售情况会更好。”
猪粪发酵+自供饲料
前不久,刘德斌又将猪圈进行改造,在猪圈下深挖了化粪池,对猪粪进行发酵处理。
猪粪被处理为沼渣、沼液和沼气。沼液通过管道流入田间地头,为村里1000多亩柑橘树的生长提供肥料;沼渣用于生产有机肥;沼气可生火做饭。如今,走进养猪场都闻不到臭味。刘德斌对这套环保生态处理系统非常满意。
年内,刘德斌还打算流转几十亩土地,种植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现在猪儿吃的玉米、红苕都是外面进的,有时还是有点不放心。明年自己种植玉米、红苕后,将全部施用农家肥,不仅解决了猪粪难题,还可进一步保障猪食的绿色、健康。”刘德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