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莱阳,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烟台莱阳市姜疃镇的濯村。现在的濯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在的濯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多年的时间里,濯村从远近闻名的“脏乱差穷”村变成现在农村建设的典型和标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就是生态振兴。
濯村整体面貌(图源自人民网)
“鸡粪村”变了样!村民住上小别墅
濯村是莱阳市第一行政大村,20多年前,濯村是个穷得出名、脏得闻名的“烂摊子”。当年,村民见养鸡赚钱,就一哄而上家家养鸡,鸡粪随便堆放,晴天苍蝇飞,雨天脏水流,而且邻里纠纷、赡养纠纷、打架斗殴时常发生,人心混乱,治安环境非常恶劣,是个令三里五村讨厌的“鸡粪村”。
这样的情况从1996年开始有了明显改善,党支部书记高云建带领村“两委”领导班子认为濯村经济必须发展,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条老路濯村不能再走了。因此,旧村旧貌改造、改变居住环境成为濯村长远发展的第一步。
二十年前的濯村集体增收没有门路。高云建带领村“两委”班子从土地规模经营入手,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统一集约经营,把全村89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了集体,引进外资10.76亿元,兴建起梨、葡萄、花卉、苗木等各类果品园林基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庄3000 余名村民就业。2017年,村集体收入14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在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同时,高云建积极鼓励村民创新创业。目前,全村物流、电子商务、粮食仓储、餐饮服务等经济项目达到120余个,形成了干部创事业、客商创大业、百姓创家业的浓厚氛围。
谈及濯村的生态发展历程,高云建讲了这样一个段子,说以前新媳妇过门后,会收到一双雨鞋做礼物,因为不穿雨鞋根本出不了门。二十多年前,濯村很多村民养鸡,乱堆鸡粪。在高云建看来,这种损害环境的做法是有“毒”的,严重制约濯村今后的发展。于是,他决定先改变村庄的环境面貌,从整顿养鸡业入手,治理村庄面源污染,又按“定规划、搞硬化、种樱花、做绿化”有序改善村庄生态。在高云建的带领下,村内村外、大街小巷变成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在濯村人看来,村民翻新房屋不能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应该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进行。所以村里聘请了专家,按照小城镇的格局,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出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濯村小城镇建设方案”;还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狠抓“工程质量、工作进度和管理服务”三个环节,确保了旧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7年建设的新村居(图源自大众网)
旧村改造先后投入3800多万元,拆迁了占全村四分之一的468户、2200多间房屋,拆迁数量之大,速度之快,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开发建设了300多幢公寓式住宅楼和3个住宅小区,实行统一供水、供电、供暖、排污;建成“三纵十一横一环”新的村庄路网格局,街道总长度18.5公里,并对村庄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架设路灯1200余盏,建起20公里长的地下排污管道,有效解决了村庄污水排放问题。
现在的濯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每年“樱花节”期间会吸引大量全国的游客前来游玩,曾经的“鸡粪村”已经变身“中国最美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花园式村庄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在高云建的带领下,濯村人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在全村街道两旁及空闲地栽植各种花卉树木40余万株,绿化美化空地65亩,种植草坪12万平米,全村绿地覆盖达99%以上,人均绿地24平米,呈现出“三季鲜花一季绿、家家门前飘花香”的大好景象。走进一户人家,庭院花团簇拥,屋内窗明几净,处处散发着家的温暖。濯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每年5月,濯村的樱花盛开,风吹樱落如雨,满地落花堆积,美不胜收,濯村也因樱花遍野又被誉为“北方最大的赏樱圣地”。
濯村被誉为“北方最大的赏樱圣地”(图片来自大众网)
村路上的樱花树,树龄都超过20年了,而且树下的青石板也是古香古色,一到樱花季我们这个樱花大道就落英缤纷,非常有味道。上个世纪90年代,樱花树的价钱一路看涨,不少客商慕名赶到濯村想要高价收购濯村的樱花树,但是高云建非常坚定无论如何也不卖,这让许多村民感到不解。高云建说,不能卖,为了濯村的长远发展,樱花树不能卖!
而今,樱花节已成功举办4届,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现在村民们说起当年的高价收购樱花树的事儿,都说“幸好没卖!”随着村庄生态环境的持续美化亮化,村庄将发展旅游业提上了议事日程,濯村在全国叫响了濯村樱花品牌,也打造了一条以樱花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链。
村中的樱花道(图源自大众网)
濯村下大气力抓住生态家园建设不放松,努力创造一个舒心安逸的好环境。2006年,濯村引进了占地460亩地的中国北方植物园,种植1200多种植物,投资1.2亿元,面向社会开放,并成为山东农大、青岛农大的实践基地。2015年,村庄整合3000亩苗木基地、60万株蝴蝶兰花卉基地、10万株樱花等资源,利用村庄樱花品种多、品质好的特色,濯村至今已连续举办4届“樱花节”,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培育起一条以樱花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链条。如今,优美的环境,不仅成了濯村靓丽的名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有不少的投资商是先看好了我们的居住环境,才带项目来投资的。”高云建说。目前,外商投资8亿元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整合3000亩苗木基地、60万株蝴蝶兰花卉基地及10万株樱花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充分利用河畔千亩梨园风景,以投资5000万元的沧浪养生植物园为依托,打造集观光、休闲、养生、科普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区。濯村正与中青旅集团等开展合作,联合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田园文旅小镇。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幸福感爆满
走进濯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股股和谐文明新风。村里每年都进行一次“好子女”、“好媳妇”和“好婆婆”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奖励获奖者。“这是高书记独创的奖励办法,我们光荣榜上都登着呢!”62岁的老党员盖忠臣告诉记者,在他眼里濯村并不比城市差,村民的素质也很高,“我们晚上家家户户的街门都不用关,非常安全,而且路边的石榴树和柿子树结了果没有一个村民会偷偷去摘的。”
这样好习惯的养成要得益于奖罚分明的《濯村村规民约细则》,家家户户人手一册,《细则》对家庭和睦、邻里相处、赡养老人、爱护花木等进行了严格规定,违反者,无论干部群众都会受到处罚。但10年多来,这个《细则》的处罚条款几乎没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因为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没有发生过一起邻里纠纷,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
村庄组建了3个粮油店,村民人手一本粮油证,凭证打粮;每年春节和中秋节,都向村民发放米面油肉等福利;60岁以上老党员、老村民每年补助300—500元;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600—2000元;大龄青年结婚还一次性补助2000元;村集体为此每年要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民福利,并设立专项资金对村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帮扶资助。
来到濯村,感受花园式村庄的魅力。留在濯村,亲历乡村振兴的动力。离开濯村,回味樱花漫天的活力。
王家疃村位于威海城区西南里口山风景区内,距离市中心约30分钟车程,共有村民170户、463人,其中党员33人,始建于明代初期,从2006年作为威海特色旅游景区被开发,村民收入在近10年间翻了数倍,村庄现状已具备一定的旅游基础,在周末或者开花季节,威海本地居民会来此处踏青观光。
王家疃村全貌
作为张村镇唯一一个山东省省级传统古村落、全国第一批最美乡村,王家疃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结合自身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大力实施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打造出了以传统文化、亲子体验、特色民居、观光农业、农家乐为主题的亲子旅游胜地,初步实现了“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先后荣获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书香之村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产业带动,做强乡村振兴发展引擎。围绕推动“存量变革”,积极推动传统水果种植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规划了300亩的采摘园,建设采摘大棚10个,种植草莓、蟠桃等各类果蔬26种,通过采摘园的建设,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引导村民利用自家民居进行改造,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乡村旅游产业,现在王家疃共有农家乐18家,年销售收入最多的可达8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5万多元,普惠性民宿有12栋投入运营,还有8栋精品民宿正在建设。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何长峰美术馆、里口山书院等文旅项目6个,围绕“亲子部落”这一主题,打造了亲子互动、乡村体验、文化科普等5大主题游路线。丰富了里口山区域旅游业态。今年以来又先后引进了投资3000万美元的绿世界主题公园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旅游业态。同时依托里口山省内首条国家级登山步道和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通过举办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体育赛事,扩大里口山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观光、休闲,让村民最大化的获得旅游红利。2017年,游客突破了60万人次,王家疃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88万元,人均收入14958元。
活动基地
(二)强化招才引智,提优乡村振兴智力支撑。一是向外来人才借智。按照“一村一规划”的要求,坚持高点定位,绘制村发展蓝图,聘请中央美院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了王家疃村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全面进行了生态提升、产业布局。二是引高端人才生根。邀请著名钢笔画画家何长峰打造了故园画忆美术馆,已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引进泰山学者袁黎明博士,实施了索尔科技土壤改良项目,提升了里口山区域农产品的品质,打造了生态、绿色、无公害采摘园。三是促本土人才献策。与山东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合作,就里口山产业和文创旅游成立专门课题组,从专业角度给予帮助指导。
名人画室
(三)狠抓文化繁荣,丰富乡村振兴品质内涵。围绕挖掘传统文化,聘请国家民俗文化专家深入王家疃,整合提炼传统民俗文化,挖掘民间传说56个,出版发行了《走进里口山》《乡愁的温度》两本民俗文化书籍。围绕打造书香村落,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等机构合作,建立了里口山乡村美学堂公益教育培训基地和写生基地,不定期组织举办国学讲座、钢笔画、烙画等公益培训和书画写生。同时,加大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新建了300米的文化长廊、20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1处、图书角1处,收录各类图书1.2万余册。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12场次,参加人数突破5000人次。
民宿民居
(四)突出生态宜居,构建乡村振兴基础框架。一是强化基础配套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新修道路8公里,治理河道超过4.5公里,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铺设各类管网18公里,实施了供暖设施清洁改造,新增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新建休闲公园、荷花湾景点2处,新建公厕6座、停车场3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无公害厕所全覆盖,基本达到了基础优、配套全的标准。二是落实“以奖促治”。村委会对环境整治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村民给予适当环境卫生补贴,对整治达标的农户每年发放奖补480元,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三是丰富物种多样性。采用放养柞蚕、播撒谷种等方法,吸引候鸟和本地野生鸟类;在村内河道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投放锦鲤等各类鱼苗4万余尾,吸引了白鹭、野鸭等10余种水栖性鸟类安家落户;成立专门的护林队,加大管护力度,涵养扶持特色稀有林木和林间物种,涵养出一幅远山近水鸟语花香的乡愁画卷。
生态环境
(五)强化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发展保障。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创新实施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双明责”、党组织和党员“双承诺”、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双监督”、公开栏和电子屏“双公开”、片和村“双议事”、立足群众需求和集体发展的“双服务”的“六个双”党建工作法,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保障了党组织和党员职责落到实处,确保了村级政权廉洁高效运转,实现了强村富民。2016年,王家疃村获评威海党建示范点,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荣成市东楮岛村位于荣成市东南最东端的一个狭长半岛上,岛上种满了楮树,村落由此得名,东楮岛村以极具特色、保留完整的传统民居“海草房”村落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0公里。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小岛。
“CCTV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颁奖典礼,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获评“CCTV2017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也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东楮岛村以“生态宜居的海上美丽乡村”为主题,“百年海草房保存完好,海岛游带富渔民”为特色,海岛游改变渔民传统生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由,上榜中国最美乡村。
东楮岛村村貌(图源自人民网)
东楮岛村是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乡村记忆工程”中首批20个文化遗产保存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村镇试点单位之一。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
东楮岛的海草房别具特色,成为岛上一大景观
目前,东楮岛上还有600多间海草房。有一些被用做渔家乐,游客可以租用,走进童话世界。海草房上面的海草不腐,不烂,不燃。并且可以使房屋冬暖夏凉。是既环保又美观的建筑材料。东楮岛还拥有300亩的赶海滩涂。各种海物,牡蛎,海红,螃蟹等等潜伏在海滩,给赶海的人带去惊喜,和满满的收获。东楮岛海边还停靠一艘半沉式观光平台,供游客欣赏海底世界。不一般的东楮岛让人流连忘返。
2016年时这里的海草房仅海草铺设包工包料达到600元每平方米。
阳光、沙滩、渔船、海草房……在威海荣成东楮岛村这座古老的渔村里,淳朴的胶东风俗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村里140多户保存完好的海草房,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村里利用旧校舍建起的乡村记忆馆,将村里的历史人文资源收集珍藏起来,对外展示东楮岛独特的文化魅力。
威海荣成宁津街道办事处的东楮岛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也是在对外宣传中,东楮岛主打的牌子。在宣传标语中,东楮岛称这里有最灿烂的阳光、有最湛蓝的天空、有最清新的空气、有最清澈的大海、有最浪漫的沙滩、有最淳朴的渔家、有最纯正的海鲜,是胶东最美渔村。
抗战纪念馆(图源自人民网)
从2015年开始,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文化、众多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海产资源和饮食文化,东楮岛村开始发展起乡村旅游。为了支持东楮岛发展乡村旅游,荣成市将283、284、36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设在东楮岛,这些公交线路的开通,对从荣成市里下车的游客来说是极为方便的。
在村西南头有处特殊的四合院建筑群体的海草房,这就是东楮岛村的“乡村记忆馆”。这处乡村记忆馆设在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育英小学学堂,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乡村记忆馆分成了村史馆、老教室、民俗馆等7个板块。这所保护良好的小学,本身就是胶东近代农村教育机构原貌一个活标本,而今更以多元化的实物展出,展现出东楮岛特有的渔村生活风情。
重推古树渔村海草房,让游客来家住看海去
说到海草房,东楮岛的海草房较好地保持了历史的“原汁原味”,也是国内难得的生态民居活标本。现在村中有海草房144户、总共650间,据介绍,东楮岛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保护开发海草房民宿,投资800万打造三层海上平台
古老的海草房和以其为代表的乡村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成为当地工作的重点。2014年,东楮岛村成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中首批20个文化遗产保存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村镇试点单位之一。
乡村记忆馆
除了乡村记忆馆,东楮岛还吸引了公司投资,将村民破旧废弃的海草房收归村集体,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开发了东楮岛的特色海草房唐乡民宿。在充分保护海草民居原始风貌的前提下,依托“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乡村记忆示范村”、“省级海洋垂钓基地”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修缮废弃海草房,打造“一院一主题,一房一世界”的特色居住空间。海草房唐乡共7个院落,分别为乡公所、止锚湾、蓝草屋、鹅语畔、木者居、唐乡画院、参宝堂等,院落名称均结合当地特色物产船板仓、大叶藻、天鹅、楮树、海参等命名,房屋内部装修现代宜居。
据海草房唐乡民宿店长介绍,海草房民宿的建设以传统村落为基,古老民居为体,在地文化体验为魂,让客人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看得到乡景,体会到乡情,享受到乡乐。海草房民宿因其鲜明独特的设计风格,还获评“2015中国特色民宿TOP10”荣誉称号。
为了将当地海草房资源开发好保护好,东楮岛村将回收的废旧海草房进行了统一修复,开发传统老街,设立杂货铺、画廊、咸鱼坊、豆腐坊、抗战纪念馆等景点,在保护中传承胶东古老的渔家文化,“下一步我们将免费将老街上的海草房对外出租,租给有经营头脑的人,希望能聚起人气。”村委书记王军威说。
在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王军威说,他将把出去精准交流学到的好的思路和经营手段,与东楮岛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村里正在建一座水族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娱乐的地方。”村里投资800万,打造了一座三层的海上平台,“水下一层可以参观海底世界,二层是餐饮,三层可以垂钓观光”。
东墩村位于石岛管理区,也是海草房保留完整的具有胶东风情的一个村落,因烟墩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倭寇为患,山东成为倭寇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明洪武三十一年,建宁津所,下设二寨八墩。烟墩又名烽火台,用于发送战报传递紧急军情,每墩守兵3名,“朝发狼烟,夜发火。”白天放烟,叫“燧”;夜里举火,叫“烽”。明嘉靖年间,东墩刘氏始祖迁至此处定居建村。东墩村现有村民510户,村居绝大部分为传统海草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墩村是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的家乡,村落古朴自然,沉稳大气,红色底蕴深厚,村内建筑大多以海草房为主,现存海草房1400多间,2017年入选山东省级传统村落,现已获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拥有刺绣、剪纸、面艺等民俗技艺传承至今。
民俗六艺馆
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是东墩村的闪亮名片,全村拥有1500余间完好的海草房,还有红色教育基地——谷牧旧居,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传统村落、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依托这些优越的资源,东墩村党支部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开启了“党建+项目”“党建+文化”“党建+生态”等模式,走出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谷牧同志纪念馆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东墩村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并主动对接大型文旅集团,吸引社会资本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和绿色美丽经济,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启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花海观光、谷牧旧居、游客接待中心、党校培训中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如此完整的“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竟落户在一个仅有500余户的小村庄。
“红色故里的硬件我们打造好了,关键还是要把品牌擦亮,党员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东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书联说,以党建为引领,党员在乡村振兴方面不仅献计献策,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不少来到东墩村的游客都会发现,这里的农家乐有点不同。农家乐的价格、菜式全部采用标准化管理,好吃、不贵、卫生、健康的农家饭菜让不少游客点赞。
农家乐
多数美丽乡村的农家乐价格、质量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游客对乡村的整体印象。刘书联介绍,东墩村党支部将村民“单打独斗”转变为标准化经营。由村里的党员带头,率先经营起农家乐。由村党支部带头对农家乐的菜品、价格进行统一管理。从2016年有3户经营,到如今14户经营,不少村民都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甜头。
村里的农家乐增多了,游客来了该选择去哪一家呢?为此,村党支部又为14家农家乐进行评级,为游客率先推荐评分高的农家乐。让游客满意的同时,带动村民农家乐经营水平不断提档升级。
民宿经营也是一样。在东墩村,不少海草房上贴有门牌,亮出党员身份,吸引其他村民也加入到规模经营的队伍中来,实现乡村旅游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2018年,东墩村共计接待8万多人次,集体收入200万元。
乡村民宿
为了培育良好文明村风,村党支部以“党建+村风文明”为抓手,成立以东墩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为阵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利用文明实践基地,吸引村民学习剪纸、茶艺等传统手艺,为村民补充精神食粮。不少村民学成之后,还主动到基地做志愿者,向来往的游客传播传统文化。
由原先的“落后村”到如今的“样板村”,东墩村的秘诀在于:用好党建“一颗子”,激活乡村振兴的“整盘棋”。
(部分消息来自:人民网、大众网、海报新闻)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