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提出了《关于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振兴乡村的决定》,充分利用绿色、科技、项目、政策、品牌“五大优势”,蹚出一条突出“特”、“优”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依托绿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理念,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禀赋,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种植、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以“一区六基地”建设为载体,全县培育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4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20.6万亩,野生连翘面积50万亩;马铃薯种植4.2万亩,培育原种基地0.5万亩,一级种薯基地1.5万亩。以特色养殖为主攻方向,扩大养殖规模,全县牛饲养量达1.2万头、羊饲养量达15万只、猪饲养量达2万头、鸡饲养量达30万只,中蜂养殖企业28个,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强劲,形成了具有沁源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依托科技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一是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合作协议,优选了6个有机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加快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步伐。二是建立了中药材、马铃薯两个博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等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常年驻县开展技术指导。三是以打造“山西药茶”为中国第七大茶系为契机,通过与振东制药、山西中药材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重点研发党参茶、黄芪茶、连翘茶、菊花茶、蒲公英茶、酸枣茶、沙棘茶等茶品,培育了药茶加工企业5个,中药材烘干、切片、储藏等加工企业7个,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四是与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签订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医药标准化产业、大数据管理、技术人才培养、道地药材基因图谱鉴定与保护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
依托项目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沁源县树立“抓转型项目是第一要务”的导向,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要求,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重点实施了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太岳金色豆豆腐竹加工、赤石桥万亩中药材加工、乾和源牧业十万只湖羊养殖、中蜂养殖、黑山羊养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农业项目,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建设热潮。同时培育出了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个、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5个,通过龙头带动、企业引领,促进了农产品转化升级,形成了集农业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生态农业示范、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业态。
依托政策优势,激发产业活力。沁源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制定出台了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沁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奖补办法》《沁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沁源县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关于鼓励民宿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组织召开了“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举办“沁才回巢”系列活动,吸引沁源籍毕业生、企业家、科技人才等沁商沁才回乡创业就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沁源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以强有力的政策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依托品牌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以来,沁源县依托“太行韵”“沁兰舒”“沁参源”“沁怡茗”等“沁源药茶”品牌,威胜军党参等沁源历史文化商标品牌、“太岳山马铃薯”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着力打造了灵空山康养特色小镇和沁河镇韩洪沟村、灵空山镇黑峪村、景凤乡社科村等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力推进沁源连翘、沁源绵黄芪地理标志的认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20余种,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000余亩,建设灵芝、松茸等食用菌棚40座,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振兴,形成了集旅游观光、餐饮服务、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链,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丨沁源融媒
记者丨廉玉
编辑丨路璐
审核丨韩焰
监制丨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