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幸福;居住多年的老旧小区迎来“逆生长”,变得整洁有序、设施完善,这是幸福;返乡创业政策好,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让腰包鼓起来,这也是幸福……漫步千年古县——富顺,你可以轻易获得普通居民对于“幸福”的不同诠释。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声声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向往,正是得益于该县多年来对民生工程的强力推进。民生无小事,冷暖在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富顺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得以兑现,一幅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教育医疗齐头并进 擦亮民生温情底色实施“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富顺实验区”学生体质提升工程,引进全国首个“中国男孩”雷科巴足球学院分校,创建“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全市唯一,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四川省太极拳(剑)之乡”,教育投入保障工作受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通报表扬……这十年,富顺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这不仅表现在多项“第一”、多个“首个”,还有一大串数据显示该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取得的成绩:2022年,高中各批次录取线均居全市第一,全县体育艺术科创类共获奖1200余项,学生、教师、学校获国家、省、市等各类奖项达8000余项……数据背后是富顺县教育发展的生动变化——今年中秋节前夕,富顺县西湖幼儿园操场上一片欢声笑语,老师正带领孩子们体验“做月饼”课程,吸引了县域内多所幼儿园负责人“云观摩”。“成为西湖幼儿园教育集团成员学校,最大的变化就是找到了教学努力的方向。”观摩结束后,一名幼儿园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有学上”更要“上好学”。2020年以来,富顺县实施“优质学校+”工程,采取“核心校+弱校”“核心校+农村校”模式,组建教育集团30个。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等探索实践,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助推器。富顺二中和衡川实验学校的“创新”教育、安和实验学校的“和雅”教育、华英实验学校的“科创”教育、东湖小学的“扬长”教育等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代寺小学荣获“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看教育,不仅看名校,更要看普通学校。围绕“两项改革”,富顺县逐步撤并农村薄弱小规模学校86所,合并中小学5所,中小学幼儿园由改革前的348所(个)优化为257所(个),不断提升教育集约化水平和办学效益。

同时,坚持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使义务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富顺居民家门口的优质资源,不止有教育。富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迁建投用,西区医院、爱心医院建成运行,新增床位2000余张;打造省级重点专科4个,创建三乙医院3所、国省级卫生乡镇9个;取消8项不必要的证明材料,11项办理事项的证明材料实行告知承诺制……卫生健康领域的大力投入,让群众就医更便利。聚焦“就近办”,打造基层医保“服务圈”。近年来,富顺县将群众关注度高、期盼大的居民医保参保登记、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备案等17项办理事项下延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办理,12项办理事项下延村(社区)办理,延伸服务触角实现医保业务“不出村、就近办”。目前,全县20个镇乡(街道)、12个试点村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点实现下延业务办理。今年,全县203个村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点将全面完成建设。民生实事掷地有声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秋日的富顺县板桥镇木桥沟村风景如画,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绵延伸向远方。公路上,不时有小货车、三轮车驶过,满载着新鲜的农产品奔向远方。木桥沟村是自贡市典型的林区边远村,出行困难曾是5000多村民遇到的最大难题。

“修一条水泥路,是多年来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木桥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华松说,紧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去年镇村两级争取到省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05万元,修通了连接各个村组的水泥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这十年以来,富顺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人口“一老一小”、住房“一旧一危”、就业“一生一困”、交通“一堵一安”方面重点突破、精准发力,在为民排忧解难中交出了厚实、生动的民生答卷。龙万乡居民雷廷英大学毕业后,久久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去年初,他在人社部门帮扶下,进入龙万乡便民服务中心参加了就业见习。因工作能力突出,见习期结束后他被留用转至公益性岗位任职至今。就业创业暖心工程让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近年来,富顺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均保持在6600人以上,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4%以内;全县40余项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全程网办,全面打通了人社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4月,全市首个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挂牌成立。目前共建成农民工综合服务站60个。2019年以来,连续4年获评“全省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县”。“老旧小区环境差,国家改造变化大……饮水思源感谢党,小区一派新气象!”在富世街道吉安庄社区富益员庄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壁上,张贴着居民写的一首《小区改造有感》的诗。

“现在小区变化大得很哟,居民满意度高达98.5%。”小区业委会主任刘昌权感慨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富顺县发展民生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缩影。2019年以来,富顺县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35个小区进行改造,惠及群众10010户。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印证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成就,汇聚成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展现出百姓越来越美的好日子:玛瑙山、五府山隧道建成通车,古县衙、千佛寺广场、滨江路景观打造等古城复兴项目基本完成;北湖公园、釜溪滨河公园等建成开放;绵泸高铁竣工通车引领富顺驶入高铁时代,自隆高速公路富顺段、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富顺连接线、富州大桥、赵化大桥建成投用……党建引领与民同心 谱写鱼水深情新篇深秋,走进骑龙镇大田村,只见一排排漂亮的太阳能路灯装点着田野,一幅幅美丽的墙绘讲述着乡村的发展,一片片柑橘“结”出了沉甸甸的幸福。过去的几年,大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党建引领。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大田村党支部书记郭平的带动下,大田村发起了“美丽大田”行动,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基层治理,大力整治人居环境。这十年以来,富顺县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及市委工作安排,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参学党员累计突破15万人次。

一场场思想洗礼、一次次灵魂淬炼不断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凝心铸魂。秉承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富顺县120余名干部到上级机关学习锻炼,27名干部赴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驻点招商,44名干部赴凉山州、巴中市平昌县等地开展帮扶,56名市县选调生到村任职,6000余名干部投身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等主战场……富顺县是全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这十年以来,富顺县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聚焦关键持续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与此同时,富顺县把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牵引性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联合省农担公司及金融机构在全省首推“政银担”合作“强村贷”,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该县着眼破解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以“两项改革”后划定的四大片区为基础成立片区综合党委,通过优势互补,推动“抱团发展”,并成立川南渝西经济发展联盟,不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县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885.33万元,发展至2021年的8169.56万元,从曾经的全市倒数第一跃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为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县。

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这十年以来,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沱江第二大洪峰过境、“9·16”古佛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富顺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担使命,为全县人民群众筑牢了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屏障。在新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富顺县党员干部将在不断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更好担起“为民”责任,再续鱼水“深”情。(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周嘉)

(庞仁乙 冯澄玉 记者 李全民)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本”。只有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科学、持续和健康发展。近年来,苍溪县云峰镇立足镇域实际,科学制定“三个三”产业强镇思路,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三个万亩”特色产业带“云峰镇按照‘三个一’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坚持点面联动发展、科学统筹推进,在五里、云峰和王渡等三个片区分别以发展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和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通过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抓好产业断档处的填补升级,切实打造‘三个万亩’产业带,推动全域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贺凌风介绍。推进猕猴桃产业示范带建设中,坚持“大园区+小庭园”发展模式,按照“6+1”模式标准打造示范园,引进四川象果农业、四川资博农业等业主适度规模化种植,同时鼓励老百姓兴办庭园经济,让村子里既有业主集中经营的大园区,也有农户房前屋后分散耕作的小庭院,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推进雪梨产业示范带建设中,推行“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发展途径,聚集性推进“小庭园”转型提升为云峰雪梨产业的“青盐基地”“狮岭田园”。

同时,在环嘉陵江特色产业带建设项目撬动下,2019、2020年突破性发展高标准雪梨园5334亩。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新建梨园全面实行“粮油套作”,既有效提高了梨园管护,也适当增加了经济收益。推进优质粮油示范带建设中,坚持让粮食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云峰镇持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已田型调整及土壤改良1113.29亩,整治撂荒地853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上半年新购置农机具32台,全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另新建粮食烘干房两处。同时,大力推广润湿秧田机插秧集中育秧、酿热温床育超早乳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技术,购买水稻、玉米等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6500亩,有效提高了粮食作物产能。”培育产业主体,锻造“乡村振兴”发展主力军金秋时节,走进云峰镇紫阳山农旅融合综合园区,漫山遍野的果树、古朴雅致的民居映入眼帘,呈现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现实版“富春山居图”。“该园区占地2000余亩,种植花椒800余亩、雪梨200余亩、脆红李300余亩,套作大豆、黄花等700余亩,带动当地脱贫户就业60多人,人均增收万元以上。”云峰镇紫阳村副主任何平说。“2018年初,云峰镇党委、政府领导带上项目推荐书多次上门拜访,在他们的极力劝说和感召下,回到家乡紫云山发展产业。

”玉卓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煜述饶有兴致地讲到,“在园区建设中,云峰镇成立了工作专班,协助土地流转和落实要素保障,同时争取惠农项目资金支持,完成园区内机耕道硬化和山坪塘标改。”据悉,云峰镇近年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招引何波、廖素英和陈煜述等一批优质业主,不仅盘活了农村闲散资源,还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有效激活了农村内生动力。“当前,部分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出现了一定的发展无序现象。此外,在运行上也存在营销、融资、物流、生产和增收等方面困难,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对产业兴旺促进的预期效果。”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对此,云峰镇季度性召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席会议,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行业标准等进行规范指导。“与会期间,大家围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作了交流,并对相关产业领域的市场行情进行了分析和研判。大家还表示要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不断为云峰特色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苍溪县康兴家庭农场负责人任田坤说。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云峰镇从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还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不断推动全镇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32家、家庭农场121家,累计从业人员800余人,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

坚持党建引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云峰镇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分类盘活村级闲置资产,积极探索折价入股、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强特色产业,探索“折价入股”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响应村党支部号召,青盐村党员干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坡台地、边角地、自留地种植雪梨,现全村已发展有雪梨产业‘庭园’321个。”青盐村党支部书记刚富说:“为进一步做强苍溪雪梨产业,青盐村以‘三带工程’实施为契机,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青盐雪梨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并按照品种统改、技术统训、农资统供、品牌统创、产品统销和分户种植‘五统一分’模式标准化生产。同时,还允许弱劳户、全家外出户等依据土地、附着物等折价入股合作社,参与集体经济收益‘二次分配’。”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反租倒包”模式。“在司法部的定点帮扶下,云台村积极开展“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与川北5所监狱签订了农副产品长期供应合同,并流转周边土地400余亩,分区块发展有大棚蔬菜育苗、大宗露地蔬菜基地。

但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营,蔬菜供应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对此,云台村党支部号召‘产业发展好’星级文明户反租倒包土地,采取‘周边监狱+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顺利协调监狱系统采购云台村价值125万元蔬菜。”云台村党支部书记陈燕介绍,“同时,云台村成功争取项目资金65万元,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猕猴桃产业园标准和扩大了山羊养殖场规模,并让承包业主完成定额投资,达到了利益捆绑、合建共赢目的。”

(记者 胡敏 王成栋 李寰 阚莹莹)“大部分人都在这儿下车,下车就应该能够看到造型。”11月22日,刚走到祥符寺河青杠平桥桥头,郑伯森就向罗志军提出想法。郑伯森是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前身为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美院”)副院长,罗志军是距成都美院最近的邻居——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红碑村第一书记。青杠平桥,是成都美院通往红碑村的必经之路。类似这样的碰头,过去两年,两人已经历过无数次。2021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成都美院确定搬迁至资阳临空经济区,选址距资阳城区只有10公里左右车程的红碑村。一所学校,一个村庄,开始以校带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双向奔赴”。一座小桥连接着红碑村和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记者 李强 摄希望·重新出发的城郊村“不仔细看,都认不出这是我家房子了。”11月24日下午,瞅着自家宅院装修基本完工,76岁的李素清赶紧给在资阳城区的老伴拍了一段视频。李素清装修的老房子面积150平方米,带着200多平方米的小院。装修前,房子已闲置6年。由于常年无人居住,连厨房的门锁都生了锈。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红碑村于2017年初被纳入资阳临空经济区的建设用地范围。

彼时的规划是,将村址改造成绿地公园,预计2022年底前建成投用。也是这一年,李素清搬到了资阳市区儿子的家。“很多人都搬走了。”红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吕宗辉说,2017年至2019年,仅14组、15组的95户村民,就有40多户举家迁入城市。到2021年初,两组常住人口只剩下130多人,平均年龄近60岁。叠加用地规划因素,红碑村的农村自来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自然消亡,还是再度振兴?“选择题”提前到来:2021年,成都美院开工建设,红碑村14组、15组并未纳入土地征用范围。没能“进城”,乡村振兴之路还能不能走?怎么走?和全省很多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乡村一样,红碑村也到了答题时刻。机遇显而易见:成都美院需要周边村庄提供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也需要一块可供写生、创作的实践基地。站在红碑村的角度,到2025年师生总数将突破6000人的成都美院,将带来大量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要素,为红碑村重新振兴提供了可能。2022年初,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资阳市决定:围绕“田园为美院增色、美院为乡村赋能”主线,在保留红碑村农业本色、农村本真、生态本底基础上,打造“山水美、田园美、院落美、环境美、乡风美”的山水美院后花园、宜居和美红碑村,实现与成都美院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场新的探索,在红碑村14组、15组开始了。美村·“保”与“改”的背后逻辑“林盘稍微修剪一下,就是美景。”“田坎上堆几块石头,也是景点。”11月22日中午,成都美院的设计团队,正在探讨如何在保留乡村风貌基础上,为红碑村田野“改妆”。“保”与“改”,正是红碑村村容村貌整治的指导思路与启示。四川现代种业集团总经理孙先勇介绍,去年春末担任农业农村厅驻红碑村指导组组长后,自己婉拒了不少开发商。“他们想修高楼。”孙先勇说,乡村风貌和农耕元素才是红碑村的“核心资产”。截至目前,红碑村90余户农房完成改造,基本实现通水、通网、通气。如何保留乡村风貌,是贯穿其间的主线。罗志军说,在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表面文章“三不搞”与保持农业本色、农村本真、生态本底“三保持”原则指导下,红碑村划定了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布局。同时,借鉴川西民居风格制定房屋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案。李素清是全村第一个回来装修老宅的。她说,风貌打造、改厕改厨等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自己只需负责内部装修,“很划算。”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大包大揽。在红碑村15组,一栋墙体贴着青绿色瓷砖的二层小洋楼格外显眼。房屋主人吕建会说,小楼是2016年建造的,本就不是川西民居风格且房龄不长,“所以不想整治外观。

”而镇村干部均无异议。不“大动干戈”,执行起来却也不易。顺着青杠平桥桥头道路直行,一块3亩见方的水面与周边的田块格格不入。顺着水面眺望,梯田的田埂清晰可见。去年底,村里曾为水面和梯田去留产生过争论。当时,红碑村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有村民建议,趁机对梯田进行降坡、细碎化整治并对稻田养鱼田块回填,以适宜机械化作业。但这个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蔬菜,无法机械化。梯田和稻渔综合种养都是当地农耕特色,也是“美村”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吸引成都美院前来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源。同样,村民们也否决了“房前屋后种三角梅”的建议:因为,那不是本地生长的植物。探索·寻找粮钱兼得的方法“在有露水的时候做。”11月24日上午,祥符寺河滩地上,红碑村副主任、“种田CEO”李成胜正在示范如何给油菜施肥。这茬两用(观赏用、油用)油菜,是李成胜引入的新品种。这是红碑村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的尝试。今年6月前,红碑村完成耕地平整,实现新增耕地85亩。去年8月,成都美院在迎来首批新生前就与红碑村签署合作协议,重点内容是共建绿色农产品保供基地、春季油菜花季写生基地。如何种好“学生们看着长大的蔬菜和油菜”?红碑村曾经家家种植蔬菜和油菜。

但受限于品种落后和技术落伍,油菜花期普遍不长,蔬菜也卖不起价。首先是规模化。李成胜解释,规模化是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的基础。去年8月,红碑村集体经济组织——红碑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立,负责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曾是种菜大户的李成胜,担任职业经理人。目前,全村土地流转率已突破90%,具备规模化种植条件。其次是新品种、规范化。去年9月,省农科院经作所在红碑村设立专家工作站,指导品种革新与种植方法。围绕种出师生们喜欢吃的蔬菜、喜欢看的油菜,去秋至今冬,省农科院先后带来20余个蔬菜新品种试种。实验证明,新品种的苹果番茄、花菜、莴苣极受学生欢迎,部分两用油菜在当地气候下花期较长。随后,专家们制定了蔬菜和油菜新品种的种植技术规范,并定期举行现场培训。红碑村还有一个任务:种粮。在去年申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红碑村2000余亩耕地被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在“良田必须粮用”的要求下,产粮是硬任务。“我们探索了‘稻—油’‘菜—稻—菜’等轮作模式,保证大春种粮。”临江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一模式下,每亩每年至少保证1200斤稻谷产量和近5000元收益。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在土地上因地制宜做文章,实现扎紧“米袋子”和鼓起“钱袋子”,是红碑村保留田园风貌后作出的正确选择之一。

融合·产兴才能带回年轻人依托成都美院,育好业态,促人、钱等要素加速回流。这是红碑村又一条经验。“客房满了。”11月24日中午,原野民宿老板向凯峰婉拒了三拨客人。这位今年4月首位投资红碑村的客商说,红碑村越来越热闹了。热闹,也体现在一组数据上: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入农房及宅基地流转的环节担当“二传手”,全村已吸引8家商户入驻,盘活闲置农房约20处,培育民宿、农家乐、餐饮、康养等多个业态。在村干部们看来,当地正从“招商”变成“挑商”。因为,农房租金已上涨至65元/平方米/月,前来接洽的客商不断增多。大家却觉得,未来仍大有潜力可挖。“美村与美院可以融合得再深入一点。”郑伯森说,到2025年成都美院师生将突破6000人,明年成都地铁18号线二期将开通,地铁站距红碑村只有两三公里。人员大量涌入,为成都美院与红碑村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与向凯峰不谋而合。11月24日,向凯峰和罗志军专门找到正在田野搞设计的郑伯森,提出邀请部分教师在民宿举办画展、开设画室、联合开设研学课程等设想。郑伯森当场同意,并建议罗志军尽快摸清合作需求清单,“我们好提前准备。”除共育新业态外,美村与美院共育人才也摆上日程。罗志军说,目前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服务员多是本村招聘,整体年龄偏大,“民宿内部的布置、画展的摆布等,需要美院来培训。

”好在,红碑村的年轻人开始回来了。11月23日晚,吕建会的儿子吕军找到向凯峰,两人达成把吕军家洋楼改造出客房并入股民宿的合作意向。11月24日傍晚,李素清分享了一条新消息:即将大学毕业的孙女决定返乡创业,“开咖啡馆或者茶馆。”【记者手记】农村就是农村(记者 王成栋)出发之前,我对红碑村充满期待。但在村口看到的第一眼就疑惑了:美则美矣,但不还是乡村么?孙先勇回答了我的疑惑:农村就应该是农村的样子,它们是农村的标签,更是乡愁的载体。如何留住农村的样子?红碑村给我们展示的,是尊重农耕的传承和村庄的本真,是尊重农民的意愿,是在保留“农”味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探索——既没有拆旧建新,也没有大包大揽。罗志军说,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式,反而更受农民欢迎。特别是在那些曾举家迁入城市的红碑村人看来,留住了故乡样子的改造,就是最好的建设。离开红碑村前,遇到几名外地干部前来取经,他们有的和红碑村一样毗邻大学或地处城郊。在他们看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红碑村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答案。而红碑村村干部开场白则是:农村就是农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