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区域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建设,静安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继7月4日召开今年暑期首次研讨会之后,于8月24日上午再次召集市级课题“区域视角下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建设的行动研究”主研人员,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围绕区内有代表性的市北中学等三所中小学提交的阶段成果——“学校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实践与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会上,主持研讨会的区语委办副主任、课题组负责人丁炜全面回顾了课题研究进展状况,对暑期以来各校主研人员孜孜以求地修改完善阶段成果的研究态度及其成效表示赞赏与感谢。

在交流环节,三校主研人员陈咏梅、王丽琴、韩立春老师根据之前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分别作了题为“一师附小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成果”“围绕核心,软硬兼备设平台;有序分层,稳步推进重实效——静教院附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建设 构建后茶馆理念下的‘致雅书苑’的阶段性汇报2”“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突出学生社团联动——市北中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的有效实践与基本经验”的发言,详细介绍了所在学校推进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建设研究过程中的丰富实践及相应成效。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在研讨环节,丁炜就“有效实践”与“基本经验”两个关键词对各校汇报交流的阶段成果做一一点评和探讨。

如一师附小以年级组为单位,资深教师带教新教师,五个年级组各备一堂诗词讲解的微课参加大赛,“老带新、传帮带”的组织架构和育人机制已有成效,能否以此固化,并形成长效机制?2019年设计开发的“翰墨书香”书法创新实验室,在本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又是如何深化,进一步推进书法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

又如,静教院附校将以教育部规定的国学经典篇目和上海市教委推荐的阅读篇目为主,以教师结合教学拓展的内容和学生依据个人阅读兴趣、需求所选择的内容为辅,逐步形成附校的国学诵读资源体系,编辑成册,形成“致雅书苑经典诵读读本”。并按学生年龄特点、诵读发展的不同阶段目标,进行有序分层,指定与推荐诵读篇目、数量与要求,配套检测与评价方案,并注意各年级诵读内容的衔接。目前做到什么程度?评价体系如何体现?特级教师引领年轻教师对同课异构的诗词教学微课进行探索,可否形成可复制的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建设经验?

再如,市北中学对于高中学生诗词教学课堂发言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积极的现状,思考用学校的两大特色:吟诵传习人领军古诗词社,结合合唱团,形成诵读与音乐等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以此让学生通过吟唱古诗词,代替机械的背诵。那么,此类小众的诵读文化又如何与学校众多与中华经典诵读密切关联的学生社团统整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体系,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加灵动多彩的学生社团,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具体如何操作?

另外,2020年在市教委、市语委办、复旦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静安区语委、区教育局的通力合作、鼎力支持下,以市北中学为首的上海市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上海市中小学中华经典校本课程实验中心”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如何形成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的建设体系?

丁炜对每位研究者的交流内容都作了专业评价与精到指导,很多建设性意见为三校主研教师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并对下学期的研究提出了要求,希望各校都能对照“有效实践与基本经验”的命题要求,从育人机制、科学特色、时间对象、操作方法、途径开拓等内容进行总结。

应邀参会的区教院原学术委员会教师、该课题组班主任朱征平对三校交流的阶段研究成果予以称赞,并对三校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应制定现在到今年12月份完成各自研究任务的作业表,以便对“标”(研究目标)对“表”(完成时间),确保如期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二、应注重按“经验总结的操作程序”提炼概括学校经验总结;

三、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师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赛事的获奖状况,还包括相应的学校师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品行提升,以及家校互动、学校社区联动等实践经验;

四、下学期在使用课题组提供的人教社新近出版的《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中,遴选声情并茂的师生诵读者,为《读本》中的精品佳作逐一配制诵读视频,以收到吸引、调动、鼓励、褒扬师生传承中华经典诗词之功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