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为裳,映照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为引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生态”到“谋致富”。绿色,成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白龟湖畔荷花开 记者 王尧 摄
聚焦国土绿化提速换挡,守护绿水青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战略位置,按照“一城两带三网四区”的林业发展格局,实施了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特色经济林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1.37万亩,森林抚育68.11万亩,初步形成以山区、丘陵区、矿区为重点,以主要道路、河流为骨架,以城市建成区、村镇居民区、旅游区为点,以平原农区和廊道网络为面的森林生态体系,实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五年来,我市以城市增绿为抓手,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中“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扩路建绿、退硬还绿”,增加绿廊、绿带、绿网,做好“以绿荫城”文章。在完成40.2公里的湛河主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我市启动湛河18条支沟生态治理,并依托采煤沉陷区规划5块湿地公园,新建16个大型公园,新建街头游园、口袋公园58个,新增绿地200多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5%,人均公园绿地12.66平方米。
美丽乡村杨令庄 记者 杨沛洁 摄
五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汝州市、郏县、宝丰县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我市省级森林城市数量达到3家,位居全省第一。全市44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61个村入选“河南省省级森林乡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2处、省森林康养基地1处。
截至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增至430万亩,林地面积292.6万亩,林木蓄积量12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75%,林木覆盖率35.1%。
进城退园天地宽 记者 牛智广 摄
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煤城”变“美城”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全面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子。
针对产业结构偏粗偏短偏重,我市坚持从供给侧发力,弃旧择新、向绿而行,通过补短板、还欠账、育动能,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式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五年来,我市对传统产业实施“三大改造”,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以尼龙新材料产业为龙头,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加速发展,加快构建“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五年来,我市培育了平高集团、跃薪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在超高压开关设备、5G+人工智能+矿山设备、国家级一类新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7.5%。
2016年以来,我市共关闭21对矿井,压减煤炭产能518万吨,关停落后火电机组30万千瓦、钢铁产能30万吨,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8263家,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土地;实施“退城进园”,累计投资40多亿元,加快城区重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扩量升级,去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我市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全面打造绿色生活空间,贯彻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持续开展了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
——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扬尘、工业、燃煤、机动车、秸秆焚烧等污染源综合防控,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2020年,我市优良天数264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1%,PM10、PM2.5分别达到82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2.7%、42%。
——深入实施碧水工程。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和多污染协同控制,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处理,加强水源地和重点流域水源保护,全面完成湛河综合治理。我市8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均值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区8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验收达标率100%;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91.8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
唐宫小姐姐赏花 记者 张鸿雨 摄
坚持培育绿色生态环境,“生态包袱”变生态资源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丽新鹰城,是所有鹰城儿女的心愿,也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
我市坚持培育绿色生态环境,以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变“生态包袱”为生态资源。
五年来,在重点保护现有植被、建设水源涵养林、规划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等的同时,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市级领导包矿巡山,拉网式排查山区绿化,对排查出的问题山体实行“立体式”修复。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37家露天矿山、113处废弃矿山与沉陷区土地复垦,绿化植树600万株、治理面积5万亩。
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河湖治理、管理和保护,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争取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专项资金1.2亿元,治理小流域48条;以湿地建设修复为着力点,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全市现有湿地面积54.32万亩,湿地保护率达65.55%。
五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有利契机,在350万亩平原农区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路相通、沟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平原林网大格局,为确保粮食安全构筑了坚固的“绿色屏障”。
五年来,我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清道路、清村庄、送果树、亮红装、定民约,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与绿化美化,努力构建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乡村绿化体系。全市累计完成村庄绿化美化2.66万亩,村庄绿化达标率达42.5%,有效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和村庄绿化水平。
大年沟村血桃香 记者 常洪涛 摄
生态经济日益繁荣,融合发展天地宽
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我市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三林经济”(林下经济、林果经济、林产经济),积极发挥生态优势,走出了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进入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轨道。
五年来,全市林果经济发展迅速,特色林果栽植面积达48万亩,初步形成了熊背乡大年沟血桃、汝州市焦村镇蚕桑基地、叶县辛店镇黑李、宝丰县观音堂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基地。
五年来,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125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24.7亿元;林业总产值55亿元,现有千亩以上非公有制林业大户240多户,有国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
五年来,全市依托现有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建设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6家;新增尧山花海、墨子古街、二郎山风景名胜区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探索推进林旅融合发展,举办杜鹃节、桃花节、梨花节等花卉节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鹰城森林文化旅游品牌。
我市西部浅山区总面积328万亩,多为浅山丘陵地带,水资源不足、灌溉条件差,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我市精准发力,着力把西部浅山区打造为集高端林果种植、畜牧养殖、循环高效农业、休闲观光、综合加工和信息物流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示范带。目前,我市已建立富硒农产品实验示范基地20多个,引进伊利、新希望、牧原等知名企业,在建拟建畜牧重点项目34个,总投资161.2亿元,成为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逐绿而行,久久为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平顶山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坚定。一幅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生态文明长卷正在鹰城大地徐徐展开。
(平报融媒记者 张亚丹)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