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局的支持和带动下,冬枣以其适宜当地种植和前景好的优势迅速点燃了群众的种植激情。2007年,该区冬枣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农民人均冬枣园1.5亩,建成冬枣专业村30个,全区冬枣总产量达2.2万吨,出圃冬枣苗木3万余株,实现产值1.2亿元。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开始由“量”到“质”转变,特别是“无公害”食品消费实现了由小群体向大众化的转变。正是应对这种需求,实施化生产,追求无公害品质,便成为河口区冬枣业发展的首要原则。

河口区从标准化管理入手,注重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了区、乡、村、户四级技术管理网络。在冬枣管护过程中全面实施绿色食品冬枣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指导,推广应用EM益生菌、金莱泰生物肥料、鱼蛋白生物肥、康洁液膜套袋、惠阳冬枣套袋等多项新技术,搞好试验示范;配套建立了冬枣专用农资供应体系,设立了区级冬枣农资供应中心,各乡镇驻地设立冬枣生产专用农资供销部,重点村设立供销点;实施“冬枣基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对全区冬枣园按标准采取土样,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进行化验分析,确定施肥种类和标准,再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搞好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河口区通过实施冬枣标准化建设,重点培育了7个冬枣生产示范村、30个专业村、15个后备专业村,在全区5个冬枣重点乡镇建设了5万亩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了4.6万亩低产园片整修提高工程。2007年,该区重点实施新户乡、太平乡200亩冬枣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通过实施绿色食品冬枣技术规程,对示范园产出的冬枣,在经检测合格后,每公斤给予1至2元的奖励,并部分回收。通过全面推行冬枣标准化生产,全区冬枣最终达到了A级绿色食品标准。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河口区林业局针对冬枣生产中存在的果实品质下降、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历时四年,通过品种资源调查、初选、复选,对筛选的优系进行区域试验,成功选育出了包含5个系列的冬枣新品系。通过对冬枣新品系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的观察研究以及综合评价,5个冬枣新品系均表现优良,其中冬枣1号和冬枣4号表现尤为突出,具有果大、丰产、品质优良、采前不落果、适应性强等特点,丰富了我国枣品资源,为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河口区还注重对来自基层经验的总结推广。2006年,河口区义和镇梁家村枣农张景友发明的“一种无公害冬枣的增产培育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应用该专利技术可亩增产冬枣200至30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000元以上。这也是东营市在冬枣产业研究方面获得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其推广应用面积现已超过1000亩。

近几年,河口区成功地在东营市率先进行了大棚冬枣实验。通过采用在冬枣林中选择适宜地块建设大棚,促使冬枣提前发芽、提前成熟、提前上市的方法,每年冬枣的上市时间大为提前。由于大棚内温度适宜、病虫害少,可提前成熟,大棚冬枣相对大田枣可减少使用农药60%,增产50%以上。全区现已建成冬枣春暖式大棚120个,大棚面积达180余亩,为生产无公害绿色冬枣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产业兴则民生富。为适应冬枣产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延伸冬枣产业链条,河口区的枣农还自发成立了河口区新盛冬枣合作社、河口区福太枣业合作社等冬枣合作经济组织,现已拥有会员136人,发展枣园3000余亩。合作社成立后,在内部统一生产资料供应,规范渠道。严格按照《东营市A级绿色食品冬枣生产规程》,先从厂家购进高效低毒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保证产品质量,再以低于市场的向社员和周边枣农供应,确保生产出无公害、绿色冬枣。社里还向东营市商检局申请提供全过程检测,保证在生产过程中统一技术管理,不使用任何激素,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负载,适时采收,采前进行品质检测,确保冬枣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社员生产的冬枣,采取诚信经营方式,按统一标准销售。合作社内引外联,通过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方式,与山东银座、大润发和烟台三友等知名商贸企业建立了供货协议,使示范基地生产的冬枣得以进入超市销售,部分产品甚至出口到新加坡等国家,从而带动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合作社将零散的枣农组织起来,以统一的技术组织生产,以统一的制度组织监管,以统一的标准组织收购,逐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改变了以往枣农单独面对市场时出现的信息不灵、反应迟滞、话语权缺失等被动局面,成为政府、枣农、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经过多年的发展,冬枣业已成为河口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冬枣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致富树”。冬枣产业也已发展成为全区农业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