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侨 潘建勇 郑佳洁)看,稻田里再生稻的稻穗还在飘扬,山丘的蔬菜地里菜叶已青翠欲滴,农人们在田间地头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闻,连绵的果园里,晚熟柑橘飘来阵阵清香,乡村道路上客商往来的销售盛况即将在深秋上演;听,清晨的学校里传来琅琅读书声,与傍晚村民们热闹跳起的广场舞背景音乐交织成动人的乡村幸福曲……在仁寿县广阔乡村,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和谐幸福……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突出主导产业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我家种了5亩再生稻,第一茬每亩能收1000斤,第二茬每亩能收300斤。”10月下旬,仁寿县彰加镇德意村村民李支灿正抢抓好天气,加紧收割自家的再生稻,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近年来,德意村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再生稻的种植,打造1000余亩示范基地,并计划采用“支部+村民”的模式,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的产业,提高再生稻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同一时间段,在仁寿县富加镇“天府粮仓”核心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内,大豆正在蓬勃生长,静静等待不久后的丰收。大豆、玉米是同季旱地作物,为稳粮食产能,针对旱地多、水田少的县情,多年以前,仁寿县就开始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同一地块玉米和大豆共生,先收玉米,再收大豆,一季双收,增产又增收。

推良种、施良法,不管是再生稻的推广,还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探索,都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一直以来,仁寿县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标准进行田型调整、渠系开挖、产业通道、节水灌溉管网修建等,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发展农业产业的道路上,仁寿县不仅扛稳“米袋子”,还端好“肉盘子”,提紧“果篮子”,丰富“菜碟子”。打造行业标杆,引进中德通内斯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项目,打造年屠宰量约200万头的生猪屠宰与肉食品加工基地。成功招引川果智慧冷链物流项目,打造集“仓储、冷链、加工、分拣”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服务中心。30万亩晚熟柑橘成功纳入全国柑橘产业集群规划,成为全国唯一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建设区。建成新品种选育基地、新技术示范基地、初加工研发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等三基地一中心和四川晚熟柑橘研究院,为品种培育、田间管理、品质提升等提供技术支持。推广果园间套作、粮经复合种植等模式,水果、蔬菜供应充足稳定。围绕基础设施提升 推进乡村面貌大变样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仁寿县珠嘉镇,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幅幅生动形象、色泽鲜艳的彩绘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了宣传文明风尚的重要载体。

“2022年以来,珠嘉镇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主要从场镇店招店牌、道路沿线整治提升等方面,展现新农村风貌。”珠嘉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陈力辉介绍,下一步,该镇还将继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一墙一文化,一步一风景”为目标,全力描绘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以前这里就像一条臭水沟,现在水质清澈,景色美丽,大家都爱来散步。”这是球溪绿道宝飞段建成后,仁寿县宝飞镇场镇周边大多数群众的一致感受。深秋的绿道,依然花树茂盛,蜿蜒的观景步道与沿线绿植相映成趣,成为放松身心的“港湾”,配套板凳、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为来往群众提供了便利。近年来,仁寿县围绕基础设施提升做文章,大力推进乡村面貌大变样。以规划为引领,完善公共服务。交通路网更畅,围绕产业所难、发展所需、群众所急等短板,提能升级农村公路,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教育资源更优,实施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构建“1+4+N”教育新格局,组建19个城乡发展共同体、17个区域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医疗品质更高,构建三甲医院+县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2+7+17+N”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同时,以整治为抓手,增添乡村颜值。强化农村户厕整治,扎实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强化农村污水整治,加快推进“千村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强化农村垃圾整治,进一步健全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着力乡村有效治理 推进文明传承大进步10月20日,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的郑家湾党建大院里开展了一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促文明新风尚”的文明实践活动。活动中,丞相村工作人员首先向参会村民解读了丞相村的村规民约(草案),征求大家对村规民约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又介绍了郑家湾民约十条,以及郑家湾民众的遵守情况,要求大家遵守村规民约,摒弃陋习、健康生活、文明言行、推动和美家园建设。参会村民认真听了解读后,纷纷表示,要做新时代的文明人,为美好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着眼乡村基层治理,仁寿县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工作,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挂牌运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21个,形成文明实践15分钟生活圈。

当天,仁寿县富加镇大山村举行了第一届晚熟柑橘丰收节暨庆重阳孝老文化活动,村民们欢聚一堂,共庆丰收,共享喜悦。活动在舞蹈《幸福中国一起走》中拉开序幕,一场由村民们自己担当主角的文艺盛宴精彩上演,展现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画卷。“此次活动以‘丰收’‘孝老’为主题,不仅举行了充满趣味的‘橘子包装装筐’比赛,还表彰了全镇‘新型职业农民’‘孝亲敬老模范’和‘大山优秀儿女’,同时,为老人们送上了礼物和祝福。”富加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还会开展系列活动,继续弘扬孝老文化,多形式、全方位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注重德治引领,也注重自治强基。仁寿县不断健全组织强自治,实施群众组织建设行动,组建村(居)民议事会、村(社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文化理事会等,通过文明义仓、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村庄的文明程度,营造倡导文明、表彰先进、争当表率的良好氛围,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图片来源:仁寿县委宣传部)

(记者 阚莹莹)“这是个取经的好机会。”每参观一个点位,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兆武总要抓紧空隙时间,掏出手机拍照记录。11月28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召开之前,来自市州的与会代表参观了绵阳、德阳、乐山和成都的4个典型示范村。“千万工程”经验咋学咋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半天的参观时间,与会代表们收获颇丰。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发展水稻+泽泻“稻药轮作”,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经验一“清醒”很重要,根据本地资源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些年,四川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少村落初步有了“宜居宜业”的样子。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就是其中之一。28日一早,冬日的阳光刺透浓雾,东风村“醒”了过来。而在几年前,从依靠外来企业投资建厂,到找准村子产业发展方向,东风村还经历了一个“清醒”的过程。紧挨着成乐高速的东风村,由于交通便利,曾吸引了不少外来企业租用土地投资建厂。在东风村党委书记肖国贵看来,这种方式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是长久之计。究竟哪种产业适合东风村?肖国贵和村干部带着村民到蒲江、犍为等地先进村参观学习,“用好用活本地资源”成为大家带回来的经验。

夹江县有全国最大的泽泻种植基地、全川最大的出口茶备案基地,这就是东风村现成的好资源。很快,东风村确定了“山上种茶、茶林间种、山下种粮、稻药轮作”思路并开始实施。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确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还要激发村民、土地等关键要素,怎么做?在德阳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与会代表找到了答案。2022年,年俗村开展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省级试点,对1500余亩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通过土地平整,碎田变整田,全村还新增耕地200余亩。之后,年俗村开始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农民变‘股民’,‘保底+分红’的收入比自己种地更高,村民入股很积极。”年俗村党支部副书记雷振兰说。经验二“规划”很重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竹林环绕小院,院墙半开敞,溪水绕流,开门见田,典型的川西林盘小院。”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不少与会代表感慨,“这就是理想中乡村的样子。”而在多年前,竹艺村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老旧林盘,保护修复缺失、道路泥泞、民居破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道明竹编濒临灭绝。林盘是川西传统聚落单元,如何把这片林盘好好规划一番?道明镇镇长张力为介绍,当地的思路是——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

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把川西林盘这种宜居地域性小气候和自养生态系统保留下来,解决老旧林盘公共设施配套落后、生态保护修复无章可循等问题。林盘焕然一新,当地村民拾起搁置许久的竹编老手艺,竹艺村开始发展竹编、乡村旅游产业,向往乡村的外来客不断涌入。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73.86万元。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绵阳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铁炉村因三面环山、形似铁炉而得名。村里的土坯房建筑数量庞大,古树、古井资源丰富,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如何在守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又让村民安居乐业?铁炉村党总支书记涂先国介绍,铁炉村统一规划改建126栋夯土建筑,使用现代夯土技术,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更坚固、抗震、节能且冬暖夏凉。一路参观下来,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世俊写下一条感悟:“乡村宜居,规划先行”。经验三“理念”很重要,追求精神富足、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安居乐业之后,更加追求精神富足的乡村,才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最优样本。在铁炉村,当地以十八湾地形地貌创设“山湾长”。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民主评议,评选出致富带头能力强、威望高、群众口碑好的山湾长,依托“祖屋议事堂”,开展民主评议,认真落实村民公约。

竹艺村的新老村民越来越多,当地探索多元参与,推动治理有机更新。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两会共治”,产业党支部收集需求分类派单。片区管委会调解矛盾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规划产业、招引项目、培育市场。今年矛盾纠纷同比下降56%,市场投资同比增长78%。“共治、共享”的理念已经从竹艺村推广到整个道明镇。张力为介绍,2021年,道明镇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依托试点,全镇6个村(社区)探索建立片区党委,构建“组织共建、村民共选、资产共管”多村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区域共治、成果共享。“干不干听群众意见,怎么干大家商量着办。”黎兆武说,当了一路“学生”,“乡村治理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的理念更加坚定。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美乡村正在四川逐渐点亮。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在全省范围落地,“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里,1161个村(社区)正在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全域试点,全省已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经验分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样建(记者 邵明亮)在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上,成都市、泸州市江阳区、凉山州会理市彰冠镇、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负责同志分别发言,介绍各自的经验做法。

●成都市关键词: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经验做法:空间上一体布局。成都市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布局5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17个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完成51个镇级片区规划、250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集成配套应用。建设上连片推进。统筹实施“十大行动”,对标启动“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每年在重点片区遴选一批先行村、重点村集中培育,串联周边旅游景区、生态廊道、康养基地、精品路线,联动县镇村同建同美,初步形成“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引领示范”的连片发展格局。●泸州市江阳区关键词:助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经验做法:江阳区着力构建便捷便利“交通网”和同质同价“能源网”。实施全域公交工程,镇、村公交通达率100%,通过区财政补贴,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车进农村,群众享受2元平价公交出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域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一体化,乡村水网、电网、气网100%接入。另外,江阳区还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全域推进物流配送,作为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建成区级快递物流仓配中心1个、街镇综合运输服务站6个、建制村物流节点80个,三级物流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村货进城、城货下村、快递入户。

●凉山州会理市彰冠镇关键词:促进和美乡村产业融合经验做法:首先是聚焦“农业强”“农村旺”。彰冠镇抢抓州市打造百亿级石榴产业机遇,坚持园区承载、科技赋能,做大做强石榴支柱产业,全镇种植石榴24万亩,产值24.8亿元。通过资源做强、资金争取、资产盘活,带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全镇10个村中有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另外是聚焦“农民富”,拓宽增收渠道。彰冠镇依托全国首个“石榴科技小院”开展电商创业、种植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打造“船城榴工”劳务品牌,全镇2.2万名劳动力就地务工,人均劳务增收1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万元。●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关键词:健全村级治理体系经验做法:月坝村制定了村级组织权力、责任和服务“三张清单”,建立党员联户、村民问题和待办实事“三个台账”,构建“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的村级治理体系,村党总支被评为“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设富民专合社与劳务专合社,对民宿、餐饮及停车收费、环境卫生等进行规范经营,让全体村民成为村级事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积分情况与家庭评星评优、集体经济分红挂钩,实现共建共治共富共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