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介绍一下文登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于进军:文登农业主要有:种植业、果业、林业、畜牧业、海洋渔业。在种植业方面,一是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的粮油产业,二是以文登西洋参、丹参为主的优势中药材产业。近年来,文登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7万亩以上,文登西洋参的种植面积已达5.5万亩,年出圃鲜参8000吨,产量约占全国60%,拥有30多家西洋参加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参产区。2018年荣获“中国西洋参之都”称号。2019年5月,文登西洋参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达到116亿元。2019年12月,文登区“国家西洋参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文登西洋参荣膺“山东名片”品牌影响力TOP榜榜首。
记者:请介绍下本村产业情况?
姜占兵:东宋格村位于文登区葛家镇西南部,拥有耕地1500 亩,林地500亩。全村 272户,人口 727 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等传统农作物。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作物较少, 村集体经薄弱,多年没有经济收入,有时连村委正常的办公支出都保证不了,村两委一直在努力寻找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路子,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2018年,区科技局对口帮扶我村,科技局与村两委经过多方面考察发现,丹参种植具有投资少、周期短(种植周期为一年)、见效快,经济效益较为显著,是农村脱贫致富一个较好的选择。于是科技局与村两委研究决定,2019年种植丹参90亩,聘请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当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多万元。
记者:请介绍下本村丹参产业发展情况?
姜占兵:目前在本村建立了“德丹一号”丹参标准化科技示范种植基地90亩。该示范基地建立后,积极开展丹参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进行技术指导及销售服务。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30多万元。
记者:请问科技特派员如何帮扶的?
姜占兵:丹参种植从种根引进到收获销售,科技特派员吕海泓随叫随到,统一采购农资、种根。实打实地解决农民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发放技术手册200多份,培训人员300多人次。他全程参与指导,包括从种根的栽前处理、剪段、分级及种根的药剂处理,同时手把手讲解种植技术,从整地、旋地、施肥起垄、种植收获全部联系并配套了机械化,切实解决了丹参种植的实际问题。
记者:请问改善最大的地方在哪?
姜占兵:(1)让村里的农民掌握了致富技能,培育和造就了10余名乡土科技人才。起到了模范和引导作用,对周边地区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通过丹参基地示范种植,丹参亩产干货在550公斤左右,丹参精品条货每公斤的价格在13.6元,亩产量550公斤的干货,收入就是7400多元,再去除每亩地成本3500-4000元,每亩利润在3500元左右,年增加收入30多万元。
记者:请问还需要什么帮助。
姜占兵:还需要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将丹参种植户纳入协会,更好的带动村民种植丹参,加大丹参种植面积。
记者:请问未来产业预期?
姜占兵:因地制宜,加快土地流转,立足本村的特点,从本村实际出发,计划今年秋天新上丹参种植面积100亩以上。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做精做细丹参产业,拓展增收。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计划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25年基本实现丹参1000亩规模化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威海市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在科技帮扶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赵静:产业发展情况: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总面积579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3万。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现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设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南海新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2963.7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85亿元,具备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条件。全市共有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截至3月底,共有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15626户、24517人。
科技帮扶情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威海市严格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若干措施》等文件,多措并举,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助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圆满完成各项科技扶贫工作任务。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时间转发了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助力春耕和脱贫攻坚的紧急通知,广泛发动全市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在特殊时期把握服务重点,创新服务方式,针对果树春季管理、小麦病害指导等方向通过微信群、电话咨询和现场服务的方式,共开展服务和培训活动150余次,有效为春季农业生产增添助力。
记者:请问科技局如何保证科技特派员工作,是否落实?
赵静:为强化科技特派员的保障管理,2017年以来,威海市科技局连续三年从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中切块,为科技特派员开展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出台《威海市精准扶贫科技特派员(指导员)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任务、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及激励措施,定期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分别给予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工作成效显著,考核优秀的,还积极引导其依托所在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如2018年在市计划中分别对科技特派员吕海泓、曹志毅牵头申报的科研项目给予立项,单个项目经费额达100万元。
记者:请问为什么要组建东旭西洋参科技扶贫服务队这样一支队伍,介绍一下服务队的由来?
于进军:文登西洋参的种植已有近40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十年来,文登西洋参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和种植户大幅增加。但随着西洋参产业的做大,一些问题特别是种植技术问题也逐渐显现。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较大的种植企业非常重视,通过开展西洋参种植技术研究和新技术引进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成效显著。比如威海市东旭西洋参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与吉林农大、鲁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先后开展了文登西洋参良种配套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文登西洋参标准化种植与示范、西洋参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技术研究,此类企业拥有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的西洋参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售价也高。而对于一些小的种植户,基本还是采用以前的种植技术,不仅西洋参的产量低,产品的品质也不高,在农残、重金属等方面还存在不达标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种植的收入,也影响了我们文登西洋参的品牌声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依托威海市东旭西洋参有限公司和威海市东旭西洋参农科驿站组建了东旭西洋参科技扶贫服务队,从公司选派科技特派员,以吉林农大、鲁东大学、省农业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在做好传统农作物技术服务的同时,重点开展文登西洋参产业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先进的西洋参种植技术,积极引导我区西洋参产业健康发展。目前该服务队已在张家产镇、高村镇、大水泊镇、文登营镇、侯家镇等我区西洋参主产区深入开展工作,共覆盖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
记者:请问为什么组建了大德兴中药材与农产品科技扶贫服务队?
于进军:2009年文登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引进丹参新品种,并开始规模化种植后,文登丹参种植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由于丹参种植具有投资少、周期短(种植周期为一年)、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选择。大德兴在进行规模种植的同时,先后实施了丹参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种植等十余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不仅使丹参产量大幅提高,丹参产品品质也大幅度提升,丹参酮ⅡA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在文登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带领下,文登丹参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多亩。为使我区的丹参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依托文登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文登区葛家镇大德兴农科驿站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以省农科院、威海农科院等为技术依托单位组建了大德兴中药材与农产品科技扶贫服务队,通过建设示范田、举办培训班、入村入户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为我区的丹参种植开展技术服务。2019年,文登区科技局对口扶持葛家镇东宋格村,我们积极协调文登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文登丹参协会进行技术指导及销售服务,当年种植丹参90亩,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30多万元。
记者:请问企业派驻的科技特派员有什么优势所在??
于进军:企业派驻的科技特派员最显著的优势就是经验丰富,我们都是从在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中选派,他们都具有多年的种植和研发经验,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应用灵活,与种植户交流顺畅,种植户容易接受。而且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开展工作,是一个团队在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经常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比较有利于技术的推广。
记者:请问文登区科技服务下一步工作打算??
于进军:一是根据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继续通过多种渠道选派优秀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扶贫服务队,为我区的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二是继续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科技特派员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文登区的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技能,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交流活动,丰富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的经验与技巧。三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建设高层次的专家咨询团队,一方面为科技服务队答疑解惑,解决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为科技服务队不断提供新技术,成为科技服务队坚强的技术后盾。
记者:请介绍您设定的“短、中、长”期科技扶贫规划,展开来说说?
吕海泓:《1》短期扶贫规划。《2》中期扶贫规划。《3》长期扶贫规划。
记者:请问各位专家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培训?
吕海泓:《1》面对面进行培训。组织协会技术人员在丹参种植关键时期,深入到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技术指导,面对面解答疑问,并发放技术指导手册,确保种植丹参的农户能随时得到技术指导。
(2)邀请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重点就“土壤改良”、“农药减量”、“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作物种植技术”等课题开展技术指导交流工作。
(3)建立“大德兴农科驿站科技扶贫服务工作交流群”,通过腾讯会议APP在线实时交流对丹参种植户进行视频培训,现场解答。
记者:请分享下近年来丹参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案例,好经验,好模式?
吕海泓:牵头成立威海市文登区丹参协会,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农技服务、物资采购和拓展销售渠道等工作,协会将企业、农户、客户以会员的形式有机的结合为“一家人”,统一组织采购生产资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组织抱团销售,同时负责质量监管、信用监管、组织推广等工作,基地负责生产管理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应用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丹参。2017年在高村租赁土地,用于建设“德丹一号”丹参大田标准化种植基地,涉及农户200多户,仅土地租金一项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0万元左右。同时,还经常雇用农民到农场打工。考虑到丹参种植每亩平均用工在18个工左右,农场又优先吸纳村贫困户到基地干零工,使村民们不仅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一份收益,还催生出越来越多既有租金又拿工资的“新型农民”,从而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每年向包括全村有130户贫困户等在基地务工的新型农民发放工资28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