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农果茶字〔2019〕3号
各市农业农村局:
为促进全省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厅牵头制定了《山东省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山东省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山东省葡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山东省大樱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枣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12月30日
附件:
附件1.山东省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附件2.山东省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附件3.山东省葡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附件4.山东省大樱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附件5.山东省枣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山东省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梨是我省重要的水果种类,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生产分布广泛。多年来,梨产业对于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现状
(一)面积产量。2018 年,全省梨栽培面积52.5 万亩,产量101.1 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水果总量的6.1% 和6.0% ,分别占全国梨总量的3.7% 和6.3% ,分居全国第12 位和第7 位。
(二)区域分布。形成了胶东半岛、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南三大梨主产区。胶东半岛梨区产量约占全省40% ,主要栽培品种有莱阳茌梨及黄金梨等日韩系列品种,分布在莱阳、龙口、莱西等几个梨主产县(市);鲁西北平原梨区主要品种有鸭梨、黄金梨等,产量约占全省40% ,其中,阳信、冠县是该区域主要的梨生产基地县;鲁中南梨区有丰水梨、酥梨等品种,其中,费县、滕州、单县等属梨生产大县(市)。
(三)贮藏加工。全省梨贮藏能力约为15 万吨,占全省梨总产量的15% 左右;加工量约占全省梨总产量的11% 左右,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梨汁、梨罐头、梨脯、梨醋等。
(四)市场营销。从国内市场来看,山东梨产量的60 ~70% 销往全国20 多个省区市,占据了国内一定的市场份额。从国际市场来看,梨作为山东传统优势果品,常年出口量8 万吨以上,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位,但与产量相比,出口量所占比例较小。
二、存在问题
(一)比较效益降低,栽培面积减少。近年来,梨果价格虽比前几年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且价格波动较大,而上涨部分几乎被生产成本上升所抵消。同时,梨果种植户的效益普遍低于苹果种植户,甚至低于葡萄和桃,严重影响了梨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省梨果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四)栽培制度落后,果园基础设施差。乔砧密植梨园占比较大,栽培制度落后,管理费时费力,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果园基础设施差,水、电、路、渠不配套,机械化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五)商品化处理欠缺,保鲜贮运水平低。我省梨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尚不足40% ,且分级大都是手工操作;贮藏规模仅占梨果总产量的20% ,且以冷库贮藏为主,气调贮藏较少;加工规模小,加工品种单一,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大型梨果加工龙头企业,加工与生产销售脱节。
三、发展重点
适应世界梨产业发展趋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按照“ 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栽培、机械化管理、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 的发展思路,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建立消费需求导向的梨果生产机制。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合理配置早、中、晚熟品种,适当发展加工鲜食兼用品种。同时,加大品种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力度,对现有主栽品种进行品质改良,扩大早熟、大果型、多抗性品种栽培面积。
(四)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培育。大力培植梨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发展,探索推行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服务方式。
(五)全力打造梨产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优质是基础,品牌是关键。要引导果农树立优质优价及品牌意识,在地方政府引导下,以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依托,逐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梨果品牌,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梨果产品,加大梨果差异化营销,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力求取得适当溢价销售效果。
《山东省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桃是我省第二大水果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名优产品众多,其中,肥城桃、青州蜜桃为我省八大名产水果,与烟台苹果、莱阳茌梨齐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盛誉。
一、产业现状
(一)区域化生产优势突出。我省是全国桃主产区,多年来栽培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2018 年,全省桃栽培面积177.4 万亩,产量317.9 万吨,分别约占全国的12.0% 和20.5% 。主要栽培区域分布在临沂、潍坊、淄博、泰安、济南等地,形成了泰沂山区桃优势产业带,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7% 和76% ,外销量约占长三角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桃供应量的50% 。
(四)产销链条逐步拓展。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近郊桃园旅游采摘等新兴业态不断发展,电商、“ 互联网+” 、新零售逐步兴起,桃产销链条进一步拓展,名优桃销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存在问题
(一)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桃品种繁多,目前,山东桃栽培品种有上百个,成熟期从每年的3 月到11 月都有,其中,3 ~5 月份上市的保护地栽培及露地早熟品种不到20% ,6 ~8 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种占比超过70 %,9 ~11 月份成熟的晚熟品种约占10 %。由于中熟品种比例过高,且与瓜类同季上市,适逢雨季,市场销售压力大,常常出现价格受制甚至滞销。品种选择上还存在盲目跟风问题,导致各地单一品种面积过大,产品呈现结构性过剩。
(二)传统栽培模式仍占主导。目前全省95% 以上的桃园仍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普遍存在树体郁闭、通风透光差、无法进行机械操作等问题,品质提升难度大,管理成本攀升,效益空间缩减。目前桃已经不是供不应求的果品,但大部分桃农首先关注和追求的仍然是早结果与高产问题,这与市场对优质果的需求不匹配。我省桃园立地条件与传统栽培技术制约了果品质量的提升,约90% 以上的桃园有机质含量在1.0% 以下,土壤瘠薄,结构性差,不利于优质桃生产。传统栽培模式下灌溉用水多,使用化肥多,喷洒农药多,留花留果多,导致桃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风味偏淡,耐贮运性差,好吃好看又安全的优质桃所占比例偏低。
(三)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当前,小农户仍是桃业生产主体,技术落实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水平低,老果园更新改造慢,高端优质果少,品牌化营销欠缺。采后分级、预冷、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意识差,配套设施落后。其中,黄桃加工除罐头、桃汁外,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种类不多。
(四)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有待完善。加工特别是深加工亟待加强,产业链短,产后增值空间小,缺乏把产业做强、加工做深、产品做精的有效模式。尚未充分挖掘桃的文化价值,生产、产品与文化创意融合不够。肥城桃与青州蜜桃都是地方名产,在乡村振兴中结合这些名优特产扩大观光采摘规模,依托产业传统优势,拓展其采摘体验、观光旅游功能等等,都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三、发展重点
(一)优化区域布局,控制桃园面积增长。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控好发展节奏,避免桃园面积盲目扩张,尤其是避免在非适宜地区盲目发展,控制发展规模和单一品种面积。优化种植区域,重点支持鲁中南山区,规模占比可达到全省的50% 左右;胶东半岛为第二优势区,面积可占全省的30% 左右,这两个产区为商品桃集中产地,外销比例可达80% 以上;其他地区为次适宜区,可选择发展特色品种,结合观光休闲采摘,发挥产业融合效益。
(二)发展新优特品种,优化品种结构。规划布局和选择最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新优品种或地方特色品种,适度发展综合性状优良的白肉硬溶质毛桃、黄肉鲜食桃,以及各类油桃、蟠桃、油蟠桃品种,同时兼顾红肉、小果优质等特色品种。外销为主的规模化产区,应确定出6 ~10 月每个月2 ~3 个主栽品种,品种选择既要体现多样化、特色化,又要有重点发展,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加大山东地方特色品种肥城桃、青州蜜桃、安丘水蜜桃、惠民蜜桃等的开发,进一步做好品种的培优复壮工作,充分发挥名优地方品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根据市场与加工企业需求,适度扩大加工品种比例,拓展桃深加工空间,扩大市场份额。
(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特色桃果品牌。培育果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发展,探索推行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服务方式。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实施区域公用品牌+ 子品牌双牌同建模式,培育提升区域、产品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桃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挖掘山东桃文化资源优势,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五)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从业者的技术素质。创新机制,整合各地从事桃产业研发的科技力量,搭建统一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聚焦产业发展,结合桃农需求,统筹规划,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等各类培训平台,全面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为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
《山东省葡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葡萄是我省的重要水果之一,也是支撑我省葡萄酒产业的重要原料,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葡萄产业对于促进全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现状
(一)面积产量。2018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为54.3万亩(其中,鲜食葡萄约40万亩,酿酒葡萄接近15万亩),产量109.4万吨,分别占全省水果总量的6.3%和6.5%,占全国葡萄总量的5.4%和8.4%,分居全国第5位和第4位。山东是葡萄酒产业大省,2018年,产量约26万千升,占全国的41%;产值157亿元,占全国的55%;利润约21亿元,占全国的67%,是我国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二)区域布局。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胶东半岛葡萄及葡萄酒优势区、鲁中南鲜食葡萄优势区的格局。烟台市是主要的酿酒葡萄产区,主要分布在蓬莱、龙口、招远、海阳、莱阳等市;青岛市的葡萄主产区包括平度、莱西及胶州,以平度市栽培面积最大;鲁中南鲜食葡萄产区包括临沂、淄博、泰安为主的泰沂山区,以及济宁、济南、菏泽等黄河故道平原地区,以种植鲜食葡萄为主。
(三)主栽品种。我省鲜食葡萄第一大品种仍然是巨峰,面积超过10万亩;其次为红地球和玫瑰香,面积均为6.5万亩左右,其它栽培品种有泽香、宝石无核、藤稔、克瑞森无核、夏黑等,近年来阳光玫瑰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总量仍较少;酿酒葡萄第一大品种为赤霞珠,面积近7万亩,其它栽培品种有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马瑟兰等。
(四)栽培模式。烟台、泰安、平度等地发展了一批冬暖棚提早成熟设施葡萄;大面积的简易促早设施栽培、避雨栽培主要在烟台的龙口、海阳、莱阳,青岛的平度,潍坊的高密、寿光,聊城和济宁等地;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果品安全性为主的避雨栽培主要在龙口、莱阳、莱西、平度、高密等地;寿光、莱西等地发展了部分葡萄延迟栽培。
二、存在问题
(一)品种结构不合理。鲜食品种相对单一,以“巨峰”系中熟葡萄为主,早、晚熟品种比例太小。酿造品种栽培缺乏区域规划,同质化严重,缺少代表地域风格的特色品种资源。
(二)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葡萄种苗的生产不规范,缺少专用的种质资源圃、母本园、采穗圃、砧木园等,所生产的苗木质量差,重茬育苗携带根结线虫普遍,且带毒现象严重,不仅使建园质量难以保障,还造成土壤污染难以修复,更是缺乏对日益严峻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应对能力。
(三)管理技术水平落后。鲜食葡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明显落后于长三角新兴产区,缺乏标准化树形及叶幕形,仍以多主蔓扇形为主,整形修剪杂乱无章;管理上片面追求产量,缺乏精准化水肥管理技术,导致高产低质;缺乏综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重治疗,轻预防。
(五)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葡萄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加之农药、化肥、果袋等农用物资价格逐年上涨,以及生态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葡萄种植成本逐年增加,近几年葡萄收购价格普遍偏低,葡萄种植效益明显下降。
(六)防灾减灾措施不足。我省处于葡萄种植埋土防寒临界期内,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现,初冬和早春的霜害、冬季绝对低温伤害、休眠季抽干、春季和夏初的干旱、夏秋季节的病害等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果农的涝害防范意识不足,对设施技术掌握和理解不够,很多冬暖棚采用蔬菜下洼式,导致雨季洪水倒灌,树体死亡,给葡萄产业带来严重损失。
三、发展重点
(一)优化布局和结构,提升果品质量。各地应加强规划引导,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向葡萄高效栽培区集中;优化品种结构,加大早、晚熟鲜食品种的栽种,通过不同成熟期品种的搭配,进一步延长鲜果的市场供应期。
(四)发展设施栽培,推行绿色生产。针对山东地区葡萄成熟季节雨水偏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大力发展避雨栽培模式,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果品质量。同时,通过促早栽培早熟品种,延迟栽培晚熟品种,延长葡萄的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
(六)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入手,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当前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模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转变,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快这一转变。
(七)建设葡萄产业园区,拓展产业功能。葡萄产业链长,可以融合葡萄栽培、葡萄酒加工、副产品利用、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旅游休闲、文化普及等多项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选择。在省内人口聚集较多的区域,规划建设和扶持发展一批综合性的葡萄产业园区,可以取得乡村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效果。
《山东省大樱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山东是我国最早栽培大樱桃的地区之一,也是截至目前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省份。大樱桃作为种植业中的高效作物,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在助推乡村振兴、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现状
(一)面积产量。2018 年,全省大樱桃结果面积57.9 万亩,产量53.0 万吨,分别占全省水果总量的6.7% 和3.2% ,占全国大樱桃总量的40% 和53% ,均居全国第一位。主要栽培品种有美早、萨米脱、早大果、布鲁克斯、拉宾斯等。
(二)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烟台、泰安、枣庄和潍坊等市,产量最多的烟台市年产23 万吨左右,占全省总产量的40% 以上,其他年产量在1 万吨以上的市有泰安、潍坊、淄博、青岛、临沂、枣庄、济南、聊城。以县域计,产量在1 万吨以上的县(市、区)有烟台市福山区、栖霞市、牟平区、蓬莱市、莱州市,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市,淄博市沂源县、青岛市胶州市、枣庄市山亭区、济南市长清区、济宁市邹城市等。
(三)设施栽培。大樱桃设施栽培发展迅速,面积已达8 万余亩,占总面积的14% 左右,设施栽培规模较大的县(市、区)有临朐县、安丘市、烟台市福山区、栖霞市、沂源县、新泰市、枣庄市山亭区等。设施类型主要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另有部分避雨防霜棚,栽培品种以红灯、美早、先锋等为主。
(四)市场营销。我省大樱桃除在本地市场就近销售以外,约有60% 以上的产量销往省外。近年来,电商销量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9 年大樱桃产量的30% 通过电商销售。越来越多的大樱桃园建于城市周边,以采摘园的形态存在,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收入十分可观。
二、存在问题
(一)早熟品种比例过大,名优新品种少。早熟品种占比超过80% ,致使成熟期过于集中,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市场供应期短。主栽品种经济性状缺陷明显,如红灯品种果肉较软、畸形果率高、易带病毒病等;雷尼等黄红色品种果肉软、不耐贮运等,而具有丰产性好、果个大、果肉硬、口感好、耐贮运等综合性状好的名优新品种较少。
(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果品质量差。没有形成完备的大樱桃生产技术体系,标准化水平低。早采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单果重小、含糖量低、果实品质差,降低了商品价值。
(三)设施栽培占比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栽培面积不足全省总面积的15% 。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80% 以上的大樱桃园缺少防雹、防鸟、防霜冻等设施。
(四)产业化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大樱桃多是个体生产,规模小,投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果农持续增收难度大。
(五)贮运技术落后,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冷链贮运应用仍较少,导致樱桃损耗大,货架期变短。各地没有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三、发展重点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培植大樱桃生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探索推行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服务方式。大樱桃是很多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首选树种,我省多以旅游采摘为主,支持每个主产县示范培育1 ~2 个“ 三产融合” 模式的旅游采摘园,结合其它果树、蔬菜、畜牧与水产养殖等,实现四季生产供应,集生产、旅游、餐饮娱乐、农耕文化、体验樱桃酒自酿等于一体,推动大樱桃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六)强化采后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建设是大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鼓励各地开展“ 三品一标” 认证,支持“ 烟台大樱桃” 等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积极发展产销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 互联网+” 等新型营销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东品牌,实现以品牌提质量、以品牌扩影响、以品牌增效益,促进山东大樱桃由产业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加强对樱桃深加工的扶持,开发樱桃罐头、果脯、樱桃酒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
《山东省枣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枣树是我国古老而特有的经济林树种,山东是我国枣主要栽培区。在鲁西北盐碱地、鲁中南瘠薄山区等地区,枣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进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产业现状
(一)面积产量稳定,位居全国前列。2018 年,全省枣栽培面积130.9 万亩,其中枣粮间作面积37.2 万亩;全省枣产量达到66.2 万吨,占全国枣总产量的11.5% ,居全国前三位。
(二)栽培品种丰富,区域分布集中。山东是中国最早利用枣资源的省份之一,地方枣品种丰富。目前,我省主栽品种有冬枣、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枣、雪枣等。其中无棣、沾化、乐陵、庆云等鲁北地区主栽金丝小枣和冬枣,尤以高品质鲜食冬枣居多;茌平等鲁西北地区主栽圆铃枣和鲜食枣;邹城、曲阜、宁阳等鲁中南地区主栽长红枣和圆铃枣。
(三)历史名产众多,开发力度加大。山东枣树种植历史悠久,各地名枣众多,如乐陵金丝小枣、宁阳长红枣等。近几年来,各地深入挖掘开发枣文化资源,加大枣类历史名产的开发力度,开展“ 齐鲁放心果品”“ 十佳观光果园” 创建活动,举办各类枣文化节,山东枣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鲜食品种发展快,经济效益较高。以冬枣为代表的鲜食品种发展较快,2018 年,全省冬枣产量占枣产量的60% ,其中沾化冬枣面积近50 万亩,总产量30 万吨,年产值近30 亿元,枣农人均冬枣纯收入连续7 年超过8000 元,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农业提质增效的优势产业。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多数果园水、电、路、渠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差。配备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绿色防控设施的现代化果园少,机械化水平低。
(二)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数枣区单一品种为主,乐陵以金丝小枣为主,邹城以长红枣为主,干制品种一统天下,鲜食品种栽植少。
(三)精深加工欠缺,产品附加值低。我省枣制品加工多处于简单包装、蜜饯制作等初级加工阶段,在深加工、功能性制品开发利用等方面有所欠缺,大型深加工企业少。
(四)商品化处理不足,保鲜贮运水平低。冬枣等鲜食枣分级处理较少,保鲜贮运能力不足,如沾化县总贮存保鲜能力约5 万吨,仅占年产量的1/6 。
(五)产业化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当前一家一户零散生产仍占主导地位,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枣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
三、发展重点
(三)抓市场主体培育,促规模经营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做大做强产业链条。鼓励枣农自愿与当地枣行业协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基层农技机构等合作发展。通过“ 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 或“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 等模式,使各类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五)强化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完善枣生产和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生产规范,加快贯彻标准实施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积极开展“ 三品一标” 认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