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四川农村日报讯 屠伦 彭杰2012年以来,南充市营山县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全面推进,以“整合资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为统揽,以“实施安全促进项目”为抓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应急办牵头、多元参与、联合共建”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了建设省级安全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县已有11个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安全社区”。2021年,骆市镇顺利通过四川省安全社区现场评定,西桥、老林、小桥镇相继启动了四川省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回龙镇政府专职消防中队队员向萝卜山村消防志愿者手把手地传授灭火技能。资料图片(彭杰 摄)“问诊”安全问题“对症”建设安全社区2020年8月下旬,营山县骆市镇建通村村民杜兴国作为一名群众代表参与了骆市镇安全社区建设问卷调查。“场镇消防设施设备缺乏;境内河库塘堰渠众多、水系发达,防溺水事故值得关注;村道路纵横交错,弯多、路窄,道路交通安全压力大……”杜兴国认真地填了表。“我镇卫生院、学校以及辖区19个村(社区)的党员、群众代表都参与了问卷调查,并提出关于建设安全社区的意见和建议。”骆市镇副镇长左雄明介绍,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隐患排查、职能部门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诊断”当地安全问题,然后分析原因,确定干预领域并成立项目组,策划实施安全促进项目,每类均确定了专职人员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该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孙晨说,创建四川省安全社区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位,构建安全社区创建体系,围绕“两高一脆弱”(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脆弱群体),按照“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分领域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综合评价分析”的流程,扎实做好风险诊断工作,确定各安全类别的“三重点一需求”(重点场所、重点问题、重点人群、群众需求),为“对症”建设安全社区奠定坚实基础。探索“7+N”模式“勾勒”安全社区模样日前,该县东升完小不少学生来到该校的安全教育体验室,体验各种安全项目。一个个有趣的模拟项目,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游戏中掌握了安全知识。“2020年,东升镇以创建四川省安全社区为契机,实施了一系列学校安全促进项目。”东升镇副镇长赵小兵告诉笔者,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安全社区如何建?该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四川省安全社区专家组评审员伍袁志介绍,“7+N”建设模式“勾勒”出了安全社区的大致模样,即有一套管理制度、一个安全文化阵地、一条安全社区示范街、一个安全示范校园、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一套隐患排查整改台账、一支应急救援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N类安全促进项目。
据了解,营山策划实施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居家安全、养老助残、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11大类安全促进项目。不同类型的社区针对自身特点,将部分安全促进项目设为重点项目。2012年以来,该县紧紧围绕“人人都平等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目标,将安全社区创建确定为“一把手+班子”工程,做到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县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72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约1.9亿元,建设安全示范街11条,安全文化广场、长廊、橱窗120余处,建成安全示范校园17个、安全标准化企业78家、微型消防站81处,打造15个安全体验室(中心)、应急救护点65个。据统计,该县组建乡镇(街道、园区)应急救援队伍15支、村(社区、企业)应急分队182支共1000余人,配备专职微型消防站队员326名,现有持证红十字急救员3000余人,普及培训应急救护人员达5万余人。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1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四川省安全社区”,全县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有力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形成。注重持续改进不断巩固创建成果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安全社区建设是从社区安全诊断开始,发现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评估效果、适度修正,再回到社区安全诊断,不断循环反复,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达到更高目标。”县委常委、副县长蒲彬介绍,营山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动态管理,督促已建成安全社区乡镇(街道)和县经济开发区认真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创新工作方式,在宣传教育培训、风险诊断、伤害监测、项目策划实施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2020年,回龙镇在持续改进工作中调整充实了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了宣传教育与培训、安全巡视检查、隐患排查和危险源管理、事故与伤害记录等制度,成立了安全社区建设指导员、志愿者、劝导员“三支队伍”,投入160余万元实施农村道路交通、校园周边及重点场所整治、微型消防站建设、塘库堰维修等安全促进项目,居民安全健康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望龙湖镇在完善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协作,策划实施了一批新的安全促进项目。在望龙湖景区设立防灭火组织机构,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实施敬老院安全促进项目,有效提升了敬老院的人防物防能力。同时实施了道路交通、校园、社会治安、涉水、食品、旅游等安全促进项目,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健康水平,确保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记者 阚莹莹)“这是个取经的好机会。”每参观一个点位,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兆武总要抓紧空隙时间,掏出手机拍照记录。11月28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召开之前,来自市州的与会代表参观了绵阳、德阳、乐山和成都的4个典型示范村。“千万工程”经验咋学咋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半天的参观时间,与会代表们收获颇丰。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发展水稻+泽泻“稻药轮作”,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经验一“清醒”很重要,根据本地资源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些年,四川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少村落初步有了“宜居宜业”的样子。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就是其中之一。28日一早,冬日的阳光刺透浓雾,东风村“醒”了过来。而在几年前,从依靠外来企业投资建厂,到找准村子产业发展方向,东风村还经历了一个“清醒”的过程。紧挨着成乐高速的东风村,由于交通便利,曾吸引了不少外来企业租用土地投资建厂。在东风村党委书记肖国贵看来,这种方式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是长久之计。究竟哪种产业适合东风村?肖国贵和村干部带着村民到蒲江、犍为等地先进村参观学习,“用好用活本地资源”成为大家带回来的经验。
夹江县有全国最大的泽泻种植基地、全川最大的出口茶备案基地,这就是东风村现成的好资源。很快,东风村确定了“山上种茶、茶林间种、山下种粮、稻药轮作”思路并开始实施。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确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还要激发村民、土地等关键要素,怎么做?在德阳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与会代表找到了答案。2022年,年俗村开展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省级试点,对1500余亩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通过土地平整,碎田变整田,全村还新增耕地200余亩。之后,年俗村开始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农民变‘股民’,‘保底+分红’的收入比自己种地更高,村民入股很积极。”年俗村党支部副书记雷振兰说。经验二“规划”很重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竹林环绕小院,院墙半开敞,溪水绕流,开门见田,典型的川西林盘小院。”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不少与会代表感慨,“这就是理想中乡村的样子。”而在多年前,竹艺村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老旧林盘,保护修复缺失、道路泥泞、民居破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道明竹编濒临灭绝。林盘是川西传统聚落单元,如何把这片林盘好好规划一番?道明镇镇长张力为介绍,当地的思路是——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
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把川西林盘这种宜居地域性小气候和自养生态系统保留下来,解决老旧林盘公共设施配套落后、生态保护修复无章可循等问题。林盘焕然一新,当地村民拾起搁置许久的竹编老手艺,竹艺村开始发展竹编、乡村旅游产业,向往乡村的外来客不断涌入。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73.86万元。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绵阳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铁炉村因三面环山、形似铁炉而得名。村里的土坯房建筑数量庞大,古树、古井资源丰富,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如何在守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又让村民安居乐业?铁炉村党总支书记涂先国介绍,铁炉村统一规划改建126栋夯土建筑,使用现代夯土技术,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更坚固、抗震、节能且冬暖夏凉。一路参观下来,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世俊写下一条感悟:“乡村宜居,规划先行”。经验三“理念”很重要,追求精神富足、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安居乐业之后,更加追求精神富足的乡村,才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最优样本。在铁炉村,当地以十八湾地形地貌创设“山湾长”。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民主评议,评选出致富带头能力强、威望高、群众口碑好的山湾长,依托“祖屋议事堂”,开展民主评议,认真落实村民公约。
竹艺村的新老村民越来越多,当地探索多元参与,推动治理有机更新。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两会共治”,产业党支部收集需求分类派单。片区管委会调解矛盾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规划产业、招引项目、培育市场。今年矛盾纠纷同比下降56%,市场投资同比增长78%。“共治、共享”的理念已经从竹艺村推广到整个道明镇。张力为介绍,2021年,道明镇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依托试点,全镇6个村(社区)探索建立片区党委,构建“组织共建、村民共选、资产共管”多村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区域共治、成果共享。“干不干听群众意见,怎么干大家商量着办。”黎兆武说,当了一路“学生”,“乡村治理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的理念更加坚定。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美乡村正在四川逐渐点亮。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在全省范围落地,“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里,1161个村(社区)正在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全域试点,全省已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经验分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样建(记者 邵明亮)在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上,成都市、泸州市江阳区、凉山州会理市彰冠镇、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负责同志分别发言,介绍各自的经验做法。
●成都市关键词: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经验做法:空间上一体布局。成都市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布局5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17个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完成51个镇级片区规划、250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集成配套应用。建设上连片推进。统筹实施“十大行动”,对标启动“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每年在重点片区遴选一批先行村、重点村集中培育,串联周边旅游景区、生态廊道、康养基地、精品路线,联动县镇村同建同美,初步形成“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引领示范”的连片发展格局。●泸州市江阳区关键词:助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经验做法:江阳区着力构建便捷便利“交通网”和同质同价“能源网”。实施全域公交工程,镇、村公交通达率100%,通过区财政补贴,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车进农村,群众享受2元平价公交出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域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一体化,乡村水网、电网、气网100%接入。另外,江阳区还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全域推进物流配送,作为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建成区级快递物流仓配中心1个、街镇综合运输服务站6个、建制村物流节点80个,三级物流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村货进城、城货下村、快递入户。
●凉山州会理市彰冠镇关键词:促进和美乡村产业融合经验做法:首先是聚焦“农业强”“农村旺”。彰冠镇抢抓州市打造百亿级石榴产业机遇,坚持园区承载、科技赋能,做大做强石榴支柱产业,全镇种植石榴24万亩,产值24.8亿元。通过资源做强、资金争取、资产盘活,带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全镇10个村中有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另外是聚焦“农民富”,拓宽增收渠道。彰冠镇依托全国首个“石榴科技小院”开展电商创业、种植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打造“船城榴工”劳务品牌,全镇2.2万名劳动力就地务工,人均劳务增收1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万元。●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关键词:健全村级治理体系经验做法:月坝村制定了村级组织权力、责任和服务“三张清单”,建立党员联户、村民问题和待办实事“三个台账”,构建“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的村级治理体系,村党总支被评为“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设富民专合社与劳务专合社,对民宿、餐饮及停车收费、环境卫生等进行规范经营,让全体村民成为村级事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积分情况与家庭评星评优、集体经济分红挂钩,实现共建共治共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