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客人们可以热热闹闹聚在大厅里,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啦!”不久前,唐山迁安山叶口村村民赵乃娟让儿子给家里的农家乐新购置了一台75寸液晶电视机和一套立体声音箱,她说,以后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山村美味的农家菜,还能享受到农村电气化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今年70岁的赵乃娟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从无电到有电,再到因电致富,她是农村电网不断升级改造的直接受益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望新中国建立之初,冀北地区农村大多以发展小水电、小火电为主,供电能力不足,“电”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还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进入60年代,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各地出现了大办农业,兴办电力的形势,电力系统开始有计划的把供电线路逐步向农村延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冀北各地为逐步提高农村的用电水平,调整了网络布局,加快了输变、配电设施建设。到了新世纪元年前后,国家陆续实施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县城农网改造等政策,冀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而随着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冀北农村地区用电需求大幅提升,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的现代化农村电网也随之建成,让“电能直通车”在京畿大地上纵横驰骋。
光明长龙户户通山村旧貌换新颜
“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在山村里黑灯瞎火一辈子!”张家口张北县柳条坝村村民王凯常常这样感叹。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煤油灯,从地上到墙壁,再到屋顶,常常被冒着黑烟的煤油灯熏得一片油黑。到了夜晚,村子的颜色比天空还黑,白天散落在四处的村民家,见不到一丝光亮。无电,成为了摆在农村百姓面前的大难题。
1994年,为了解决行政村无电的问题,照亮民心的“光明工程”正式启动了。在河北省人民政府的主持下,当时的华北电管局与张家口市、承德市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用3年时间解决张家口、承德两市275个无电行政村配电建设的协议。工程总投资为6837万元,新建35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输电线路124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3公里,低压线路475公里。
为了“光明工程”顺利推进,为了农村百姓能早日用上电,电网员工付出了巨大心血。当时的张家口蔚县供电公司修试所所长贾桓回忆起过去的事还记忆犹新,“蔚县是有名的落后县,村村通工程量几乎占到无电村的一半,有123个行政村庄没有通电。在南部深山区运送电杆,常常要汽车换马车,马车换人力,20多人台一根电杆,有时候要走上10公里的山路。”他感慨地说:“那个时候是真不容易啊!”
就是这样靠手搬、靠肩扛,电网员工把光明一公里一公里地送到了农村百姓的家中。1996年10月,张家口市提前3个月完成了全市250个行政村的通电任务,使河北省“光明工程”告捷,成为全国第10个村村通电的省(市)。而承德市也在1995年12月,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了全市五点行政村的通电任务,使该市25个行政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从无电到有电,让住在偏远农村的乡亲们见到了光明。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供电设施日新月异,农村电网越来越坚强,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老话都是这么说的,过去也真是这么过的。一到冬天,坝上地区就刮起白毛风,大风里夹着雪,风是刀子,雪是鞭子,天昏地暗的。”承德丰宁县水泉村的齐永林大爷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总是皱着眉头。“日子好不好,都是比出来的,过去我们捡牛粪、砍柴火,费半天劲才能烧出小火苗,全家人冻得哆哆嗦嗦。现在只需要按几个按钮,人在屋里穿毛衣都嫌热,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别的新名词我理解不了,但电网坚强,我真是明白了。”对齐大爷来说,刮白毛风时家里能不断电,该开灯开灯,该做饭做饭,这样的电网就很坚强。
2017年,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任务中,冀北公司共投资3.03亿元推进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共涉及36个县282个中心村。改造后的村子供电质量大幅提升,低电压和用电“卡脖子”现象彻底消除,村民们的大功率电器也真正进入了生活,动力电的通入更让村民的幸福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
电网升级结硕果脱贫致富奔小康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越是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
上世纪70年代,秦皇岛昌黎县泥井镇金庄村开始发展种植业,村民纷纷建起了蔬菜水果大棚。那时,大棚里不通电,种植户极为辛苦。“靠人力挑水浇地、放卷帘保暖;天黑后,家家都得提着煤油灯去大棚照看蔬菜水果;到了冬天,还得烧煤供暖,忒费事。”金庄村76岁的村民金巨江说。
后来,随着国家“分产到户”政策的实施,建大棚的村民更多了。电不够用,于是村民自筹资金办电。但是由于供电质量差、电力设施老旧,不是电压不稳就是常常停电。
2015年底,冀北公司出资对金庄村进行低压线路改造,新增160千伏安变压器1台,累计架设10千伏线路400米、0.4千伏线路1100米,更换和架设电杆30余基,让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终于通上了动力电。
有了充足的电能,村里的果蔬种植开始一年一个样。“以前,我们只种蔬菜,现在电足了,我们发展草莓大棚80余亩、葡萄大棚近20亩,不仅果蔬种植品种多了,果蔬品质提高了,大棚安装了电动卷帘机、电能暖风机,逐步实现电气化。”金庄村村长赵立锋说,眼下,秦皇岛一家连锁超市看中了金庄村的果蔬品质,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该村开始走上农超对接的新型发展道路。“大家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赵立峰感慨地说。
兴修水利,电力先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步转变,电力需求区域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农田灌溉的电力负荷大幅增加。为了解决取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冀北公司又启动了“机井通电”工程。
“机井都通电了,我家的柴油发电机也该退休了……”在张家口沽源县平定堡镇常铁炉村,提及“机井通电”工程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村民王新国喜上眉梢,“以前,村民浇地都赶在一块,村里自建的供电设施根本不够用,排队、停电是家常便饭,只能用柴油机来发电抽水,人少了还抬不动,我们上了岁数的人看见柴油机就头疼。机井通电后,只要刷卡水就出来了,我一个人就能操作,方便得很!”现在,王新国再也不用为浇地问题发愁了。
作为京北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沽源县,拥有超过25万亩的种植土地,京津地区近15%的蔬菜由这里供应。随着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和蔬菜进京直销等方式的推出,沽源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而要实现蔬菜的稳产高产,必须加大电力投入力度,打造出高标准良田。
冀北公司加快推进“机井通电”惠民政策落实,坚持精准投入、精益求精,在人力、精力、物力、财力上开辟绿色通道,在勘察定位、工程建设、计量安装等环节闭环管理、压茬进行,全力确保“惠民工程”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惠及村民。
清洁采暖进家门百姓心暖天更蓝
国家在强盛,时代在发展,通过多项农网改造工程,老百姓逐渐从“盼温饱”向“盼环保”,从“求生存”向“求生态”的更高层次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了农村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标语。在大力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进程中,冀北公司主动承接“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全力投身蓝天保卫战。
“以前冬天大半夜得跑出去给暖气炉添煤,又黑又冷,弄得灰头土脸不说,要是赶上下雪湿滑,摔一跤还得疼上一宿。”廊坊三河市李旗庄镇东兴村村民黄建柱说,以前村子里都是靠分散煤炉取暖,不仅污染空气,还影响生活质量。现在黄建柱家里不见了散煤,添了3台新家伙——蓄热式电暖气。“电暖气厂家设定好了,什么都不用管,比较省心。”
走进黄建柱家里,挂在客厅一角的温度计显示18摄氏度。“这会儿电暖气没烧,是昨晚蓄的热,你看这不还管着事呢。”黄建柱说,家里更换了智能电表,可以按峰谷电价差别计算。在供电所台区经理的指导下,他找到了最划算的使用方法:利用晚上低谷用电蓄热,白天散热保温。每到采暖季,东兴村村民供暖室内温度都能维持在17至22摄氏度之间。
“煤改电”工程确实给老百姓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工程由政府与冀北公司联手推进,共同出资建设,电表以上部分由电网公司负责,电表以下部分由政府负责,二者无缝衔接,村民无需额外负担任何费用,实现了用户不掏钱,就完成清洁取暖设备改造。
进入采暖季后,不少担心天气会变差的人发现,头顶的天空反而蓝的更“勤快”了。这些离不开冀北区域遍地开花的清洁取暖工程的助力。2017年,冀北公司重点推进廊坊“煤改电”工程。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为农村居民享受“煤改电”建设改造带来实惠。后续,冀北公司还将大力推进第二批“煤改电”建设改造任务。
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征程上,冀北公司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提起电力公司,农村的老百姓们常常竖起大拇指。变压器、线路改造后,老百姓家里用电更可靠了,除了电暖气外,他们还可以用上更多家用电器。“我们家今年就不用算计买煤的事了,正琢磨着添置几样大家电!”村民黄建柱的脸上满是笑容。
70年来,无数电力人秉承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农村电气化建设、一批又一批的乡乡通电、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一轮又一轮的农网改造升级,让农村百姓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清洁电”的飞跃,让电力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