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地区农村房前屋后种植的用来腌制咸菜的小菊芋,在平川区被加工成为菊粉,成为了国内外市民喜爱的“香饽饽”。近年来,平川区大力发展菊芋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菊芋之都”。

2 月 9 日,记者来到平川区,就该区做大做强菊芋产业进行了深入采访。

朝阳产业

菊芋属菊科根茎芋类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洋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21 世纪人畜共用作物”。菊芋块茎营养丰富,作为新一代膳食纤维,是绿色营养食品的重要生产原料。

近年来,平川区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把延长菊芋产业链作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加大资金扶持,延伸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发展这一朝阳产业。

2 月 9 日,记者来到平川区共和镇毛河洛村,种植户陈玉财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 16 亩菊芋,秋季采挖 12 亩,卖了 3 万多元,剩下未挖的 4 亩还能收入 1 万多元,加上政府每亩 200 元的奖补款 3200 元,收入在 5 万元以上。

走进复兴乡菊芋标准化种植产业园,放眼望去,集中连片种植菊芋 6000 亩。甘肃省汉口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建设,入园农户 330 户。该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模式,引导扶持菊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定向采购、销售平台,畅通菊芋销售渠道。

“去年,收购菊芋 4200 吨,产业园收入 648 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504 万元。”复兴乡党委书记闫小东说,菊芋产业是富民产业,不仅农民增收,同时也增加了李沟等 6 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中李沟村 53 万元、汉口村 40 万元。今年计划扩大种植 1 万亩。

平川区为扶持壮大菊芋产业发展,鼓励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去年给予种植农户每亩 200 元的奖补,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带动复兴乡等 7 个乡镇 1256 户村民订单种植菊芋 2 万亩,亩均增收 1900 元。

明星产品

“平川菊粉从 2009 年开始出口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现在远销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位居全球前列。”平川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张建昕骄傲地说,菊粉已成为平川区出口农产品中的“明星产品”。

近年来,平川区紧盯“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之城,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2021 年,甘肃利尔康生物有限公司抢抓这一机遇,投资2 亿元,一年建厂,两年生产,建成年产 3000 吨菊粉和 1000 吨低聚果糖生产线各一条,已成为种植、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大型产业化公司,获专利 6 个,产业横跨生物科技、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并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

甘肃利尔康生物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邹银河指着菊芋展厅说:“这是加工生产的菊粉和部分产品,十分畅销。”记者看到一排排小瓶内装满了洁白的菊粉,另一柜台上布满了各类新研发的产品,琳琅满目。

邹银河介绍,公司现有山丹县、景泰县和平川区的水泉镇、复兴乡四个大型菊芋种植基地,一方面实施订单农业,确保产量;另一方面与世界各国建立合作关系,做好产品出口,让平川菊粉走向世界。

菊芋之都

为做大做强菊芋产业,叫响菊粉品牌,平川区提出打造“中国菊芋之都”。

平川区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境内鹯阴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菊芋产业成为致富“黄金产业”,又是该区着力培育的“六大”农业产业体系之一。2022 年,平川区出台了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奖补项目实施方案,对于种植菊芋每亩奖补 200 元,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壮大菊芋产业发展。同时,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争取项目等多种方式,引进甘肃利尔康生物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经营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平川区副区长寇志宏在谈到打造“中国菊芋之都”时说:从菊芋市场来看,全国有六家企业做菊芋加工生产,其中一家就是甘肃利尔康生物有限公司;从种植菊芋地域来看,平川气候、土壤适合菊芋生长,且菊芋品质好。通过几年的品种改良,企业改建、升级,在壮大本地企业的同时,区上还引进山东一家企业做全球产业,推广全产业链种植。

寇志宏介绍,下一步,为提高菊芋品质、增加产量,平川区每亩奖补 200 元将变为每吨奖补100 元。这一调整,不但促进全区产能产量增加,还能增加群众收入,种出优质、高产的菊芋。

计划每年拿出 200 万元奖补种植环节。寇志宏算了一笔账,这一调整,一亩地能产 4 吨菊芋,村民在原来收入的基础上,每亩菊芋收入将增加 100 元到 200 元,实现增产增收、农户企业双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