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土地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耕地占补平衡注重于数量平衡,未能达到质量平衡;建设用地总规模呈全面扩张之势,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无序和粗放用地较为突出;城乡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土地破坏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等等。

1. 1. 2 人地矛盾激化,迫切要求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是社会生产重要的资源、资产和生产资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易受到侵害的资源。耕地的迅速减少,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的减少在我国已近于一种危机。从数量上看,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hm2,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人均0.106hm2下降到2004年的0.094 hm2(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下降幅度达11. 3%,已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全国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0.067hm2,2300多个县中已经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低于0.033hm2的危险线,人地矛盾是世界上最尖锐、最突出的。从质量上看,我国的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大量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优质高产田只占据少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实施的只占39. 8%,中、下等及不宜农耕地占58. 67%,水土流失面积4533万hm2。然而,就是这有限的耕地资源还一直呈减少态势。

1. 1. 3 开展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它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既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又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具体表现,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不仅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可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过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级政府的大力投资、各种社会资金的介入,直接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农地的生产力;此外,还有助于增强村级经济和农民个人经济实力,改善基层干群关系。

为了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土地整理应运而生。所谓土地整理就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地块物理形态改变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效利用农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