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特别指出要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是世界各国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通行做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质量工作,通过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精神、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央批准设立中国质量奖,旨在总结我国组织独创性、先进性和可推广的质量管理经验,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质量管理思路,提升劳动者质量素养,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造就责任心强、有专业素养的职业队伍,为我国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树立质量工作先进典型,激励全社会更加重视和追求质量,推广先进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自2012年至今,中国质量奖已评选三届,共有214家次组织获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其中,20家组织获中国质量奖。

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质量创新经验

前三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的质量管理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创新”:

质量理念创新。质量理念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视角、新方法,形成关于质量的新判断、新结论、新观点,进而用于指导质量工作新实践的过程。质量理念创新产生于客观需要和可能,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对原有观念的突破和超越,并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客观性、继承性、突破性、发展性等特点。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天科技”)坚持“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理念,构建了由精神内涵、行为规范、物化体现三个层面组成的航天科技质量文化体系。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企业和行业发展实际创造性提出“不欠债离岸”质量理念。这里的“债”是问题,“岸”是问题发生地。“不欠债离岸”是指不让任何问题遗留到下一环节,在问题的发生地就地解决。

质量发展战略创新。质量发展战略创新是一定时期内组织对质量发展方向、路径、重点的重大选择、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创新,包括质量发展愿景、质量战略目标、质量业务战略、质量职能战略四部分。四部分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解决质量发展问题的战略框架。如:海尔集团公司坚持“零缺陷、差异化、强黏度、双赢”的质量发展战略,以创世界名牌为目标,确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战略。零缺陷强调产品的可靠性,逐步实现产品质量由“保修期”向“保证期”转变;差异化强调针对用户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促进用户产生衍生需求;强黏度强调通过为用户提供超越期望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双赢强调通过与用户全方位深度交互,提供最佳体验,持续改进产品,实现企业与用户互利。“走出去”是指进入主流市场,“走进去”是进入主流市场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走上去”是成为当地化主流名牌。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阳光集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驱动战略。一方面,充分运用ISO/TC 38国际秘书处这个角色,发挥国际与国内桥梁作用,积极推荐并指导相关中国机构和组织参与ISO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武器配套科研开发,做好行业标准化服务平台,将行业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实现标准“走出去”。

质量管理模式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是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的创新,是在质量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质量管理行为体系结构的创新,通过这套体系发现和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质量管理手段,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实现质量发展目标。如: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了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Wei chai Operation System),将战略、指标、价值链、制度流程、绩效评价与改进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以质量管理为统领,融销售、研发、制造和管理质量于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了天堑变通途“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四大要素为一体,贯穿于项目管控全过程。

质量管理方法创新。质量管理方法创新是指用来实现质量管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质量管理方法是质量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质量管理原理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桥梁,是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的途径,它的作用是一切质量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无法替代的。如: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将关键质量特性(品质关键点)、量化管理、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战略管理环节,开发战略解码方法,填补了战略向组织与员工活动分解的流程空白。该方法将战略分层分级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同步导出量化指标。通过战略解码将战略分解到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规划,实现战略规划与年度业务规划有效衔接。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准确把握建筑施工行业特点,总结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注重将产品质量在设计中渗透进去、制造中体现出来,增强从优化设计到售后服务的体系能力。

质量管理机制创新。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是指质量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创新,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等特点,是决定质量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主要有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创新。质量管理机制由组织的基本结构决定,是一个完整有机系统和内部运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诱导和决定企业的质量行为。如: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通过建立质量保证组织、实施标准化工程、运行质量管理“六大机制”(质量保证投入机制、产品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质量隐患防范机制、质量评价改进机制、质量监督审核机制、质量教育培训机制)、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等推行“矩阵式”质量管理模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建立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质量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技术管理创新就是依据质量技术管理规律,对质量技术研究和技术活动的计划、协调、控制和激励等进行的创新。组织质量技术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对质量技术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帮助组织分析质量技术管理不善的原因,制定质量改进措施,提高组织质量技术管理水平,促进组织进步,增强组织竞争能力。如: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独创了“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包括“顾客需求引领、检测技术驱动、失效机理研究、过程系统优化”四个步骤)和“质量预防五步法”(包括需求调研、计划制定、执行落实、检验检查、改进优化五个步骤),解决了制约企业质量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问题。江苏阳光集团MTM智能化项目适应服装消费一人一版、一衣一款设计理念,形成CAD智能变版、GST标准工时系统、自动化裁剪、智能吊挂系统,实现对生产进度全面精确管控。中国航天科技实施质量问题技术和管理“双归零”。该方法对问题产品是有效“救火”措施,对其他产品起到“防火”作用。

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质量创新成效

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质量创新实践及其经验推广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服务民生福祉改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巩固经济国防安全、重塑国际质量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方面。在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标杆示范带动下,国家对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入,质量标准更加多元,质量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手段更加高级,出台的质量发展规划、政策制度和提升行动计划更加精准有效,企业更加重视质量提升和质量改进,社会更加关心关注质量,现代质量管理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民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是服务民生福祉改善方面。在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标杆示范带动下,我国产品、工程、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高品质生活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更多品种、更优质量的中国产品和服务。如:疫情期间,格力电器销售可杀灭新冠病毒空气净化器,该产品病毒杀灭率可达99%,对服务民生,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在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标杆示范带动下,企业科技赋能、管理赋能、制度赋能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先进质量理念、方法、手段和日常生产服务结合越来越紧密,在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四是巩固经济国防安全方面。在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标杆示范带动下,国防装备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基本盘更加稳固。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积极响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努力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在特殊时期彰显了责任担当。

五是重塑国际质量形象方面。在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标杆示范带动下,我国产品、工程、服务整体水平实现新的跃升,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企业和世界名牌,中国产品、工程和服务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对提振国际社会对消费中国产品的信心、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经验推广建议

为推动中国质量奖评选走深走实走心,更好发挥获奖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提出建议如下:一是挖。组织精干力量全面系统、持续深入挖掘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的经验做法和精髓要义,以期正确理解、精准把握其质量创新做法的精神实质,为讲好其质量创新故事,复制推广其质量创新经验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宣。组织精干力量突出重点、广泛持久宣传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的理念、模式、做法和经验。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崇尚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推。组织精干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复制推广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其标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创新做法的知名度,放大其质量创新经验的社会价值。四是鉴。组织精干力量深钻细研,促进互学互鉴,实现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基业长青,持续发挥其在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持续提升中国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安森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