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选取中山市环五桂山“香山古韵”示范带的五桂山街道至三乡镇段十村 100.73 km2 地域范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长命水村、南桥村、龙石村、桂南村、大布村、雍陌村、塘敢村、前陇社区、西山村、古鹤村。研究从特征识别、底线保护、全域协同、规划传导四大方面入手,探讨全域示范带规划的路径与特色。

一、特征识别

“实心村”为示范带村落的典型特征。从人口上看,外来人口多,以古鹤村为例,8000常住人口中约6000人为外来人口,且常住人口数量处于增长态势;从产业上看,各村产业特色鲜明,长命水村、龙石村、南桥村以食品加工、金属建材、机械制造为主,大布村、雍陌村、塘敢村、古鹤村以家具、磨具制造为主,农用地多租赁给外来务工人员,农村人口非农化现象严重;从生态上看,十村内山体、水库、公园密布,山水田园基底好;从文化上看,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资源点集中在古鹤村、雍陌村、桂南村、南桥村内,岐澳古道作为中山从山到海、从海跨洋的重要纽带,串联了十大村落。

二、底线保护

2.1 全域生态管控

乡村生态环境是农村地区区别于城市的重要资源,从单个村落的生态保护扩展到区域生境保育,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村一体化是示范带生态管控的重要手段。示范带规划融合生态、农业两大要素,严控生态底线,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生态修复方面,落实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刚性红线,保护五桂山山林屏障,保障碳汇储备,将带状、片状林串联,提高林地生态效应和经济性。农田修复方面,开展耕地保量、耕地提质、园地提升三大工程,对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中非粮化区域、低效园地、林地、草地进行恢复。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渠设置、设施农用地完善、田间道路及机耕道改善等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2.2 文化脉络保护

乡村的发展需要将文化当作战略性资源,纳入整体体系中。乡村文化保护不是目的,只有把遗产作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它的价值才能被真正释放。环五桂山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地域相近的文化共同体,以岐澳古道为纽带,形成“村间带状 + 村内网状”的古道文化载体。区域上,古道南联北引,重点提升古道北至历史城区,南至珠海澳门的线路。村落间构建古道服务中心和驿站体系,强化古道活化展示利用。形成村落文化共荣的路径,如五桂山街道的南桥村和三乡镇的大布村均具有红色文化特色,通过红色文化路线、文化资源点进行串联联动打造。村落内,推动乡村自发保护,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外,结合具体的实施项目对村级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作为历史村落风貌的基底,第一批雍陌传统建筑(村级保护名单)有 16 栋准备挂牌。积极引导,将历史村落保护写入村规民约,通过村组干部、党员、热心村民自发加强对历史保护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切实强化对村落内池塘、榕树、街巷、宗祠、广场等带有历史记忆的空间的保护工作。

三、全域协同

3.1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实现城乡一体的共融互促

由于多年来的粗放发展,示范带十村呈现出三个典型空间特征:一是村落各自为政,建设用地蔓延拓展,见缝插针,村、镇、厂间的生态廊道、田园基底预留和管控不足;二是由于潜在的租金差,村居空间正处于被蚕食的状态;三是村庄内存在大量“插花式”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自住地、工业地等。乡村地区城市设计手段运用是城乡高度融合地区乡村管控的重要手段,重点包括两大内容:一是针对村居单元间,尤其是镇街、村村交界地带生态廊道的预留,重点考虑生态田园廊道、视线通廊控制。十村示范带规划提出在三乡镇城乡高度融合区域预留5条公共绿廊,实现山、水、城、村、田的组团化布局。二是村级产业园空间的管控。以十村示范带为例,村级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高达 21.4%,每个村都拥有产业园区,如古鹤村的家具产业园和中医药产业园,这类型空间难以通过乡村规划手段实现有序管控。规划探索“乡村产业单元”导则作为管控手段,导则重要因素包括:产业单元空间形象、产业单元与村落的空间格局关系、产业单元风貌指引、产业单元开发强度、高度、道路开口等控制内容。三是主要交通廊道两侧的风貌管控。若把乡村中的各功能板块看作细胞单元,城市设计是在空间上缝合“村居细胞”“产业细胞”“城镇细胞”的有效手段,从城乡一体的角度入手解决城乡空间问题,弥补了村庄规划在特定地区深度不足的问题。

3.2 农房管控普适性导则与特色指引并举,实现村落风貌的特色有序呈现

构建分级分类的农房管控的导则,包括历史村落(雍陌村、古鹤村、塘敢村、前陇村、大布村)和一般村落(长命水村、龙石村、南桥村、西山村、桂南村)两大类。历史村落将公共空间周边和传统风貌集中区域划定为核心管控区,在核心管控区域周边明确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严控风貌,形成以传统岭南风格、中西结合风格和时代风尚风格为主,局部采用现代风格为补充的形式。管控高度,核心区三层半总高 10 m,建设控制地带总高 12 m。统一色调,建筑以中性柔色调为主,材质尽量采用本地青砖、涂料、水刷石、仿木纹等材料,辅助材料采用铁艺、宝瓶为点缀。统一元素,体现村落文化特征,鼓励采用引导样式中的门窗、屋檐、墀头、栏杆、围墙等样式,保证整体协调性。考虑居民自建房的情况,可在推荐样式基础上选用其他与整体风貌协调的样式,但不宜在色调或样式上偏离过多(如彩色玻璃、江南元素等)。一般村落实现农房整治三步走:治乱先行—示范引领—要素提亮。治乱先行包括拆除围墙、院门、搭建、空调外机、裸露的落水管、防盗门窗等。示范引领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选取示范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产生先期影响效应。要素提亮为规范老建筑修复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形成面向施工方的实用型修缮导则。提供墙面修复的工具箱,包括水洗石墙面、青砖墙面、涂料墙面、石灰砂浆墙面、修复风化墙体、瓷砖墙面的修复。老建筑修缮工具箱包括老建筑修补屋顶、修复灰塑彩画、修复青砖墙面、解危加固等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通过乡规民约推动村容村貌的持续改善,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其中,村容村貌乡规民约包括 6 条,涉及建筑高度与建筑体量控制、公共设施与绿化环境维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筑风貌管控及停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3 构建全域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产业发展错位协同

由于农村工业化现象普遍存在,示范带十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门类,如古鹤村的家具、西山村的布匹等。但产业用地破碎化、土地利用低效、产业模式单一成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掣肘,需着力强化村镇产业融合,构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村镇发展格局。一是现有低效产业园区需优化发展模式,梳理、确权产业用地,激活产业动能,创新产业布局和空间供给模式。对于现状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落,充分挖掘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建设用地,采用点状供地形式,引导相关产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分散布局,方便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二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的原则,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产业服务型、文化振兴型、田园风光型、生态特色型乡村,允许多种乡村产业类型并存。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依托内生文化底蕴构建旅游服务网络,配套乡村型公共服务设施,把乡村作为理想生活栖居的目的地。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形成“1+1+N”的产业平台体系,即产业平台公司 + 村民 +N 个参与主体。产业平台公司由多方入股共营,村集体土地或空置房屋入股;非营利组织履行宣传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国资通过技术、人员、资金入股;政府提供点状供地指标支持;社会资本完善运营全过程。产业平台公司雇佣村民进行工作,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人口的回流。目前示范村内,雍陌特色文旅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步形成“1+1+N”的产业平台体系,中山市国有企业中汇集团、三乡镇属资产公司、村集体共同入股成立资产公司,合理开发雍陌村民宿、餐饮等村落旅游产业,2021 年有 5 栋民宿开业,2022 年将扩展到 30 栋。

四、规划传导

4.1 向上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对接

区域协同层面,结合生态保护、农田保护及村庄发展诉求,衔接控规,明确各村的用地需求,向上传导至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村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的制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从全域角度入手,完善配套和支撑体系,打造邻里生活圈。构建村村之间的绿道体系、自行车网络体系,结合村落人口特征和产业特征,划分为宜居宜养型(桂南村、塘敢村、西山村、南桥村、龙石村)、宜游宜创型(桂南村、雍陌村、古鹤村)、城乡融合型(大布村、长命水村)三大类村庄,增设老者饭堂、乡村公寓、特色工坊等服务功能,并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见表 1—表 3)。

表1 宜居宜养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基础配置) 来源:中机院

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

表2 宜游宜创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选配) 来源:中机院

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_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表3 城乡融合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选配) 来源:中机院

4.2 向下与实施项目库的传导

示范带项目库包括单列项目库和村内项目库两大类型,单列项目库主要为村与村之间的重大项目,如古道服务驿站、公园提质项目等。村内项目库编制改变以往“涂脂抹粉”的形式,重点对象为四小园、公共空间、公共绿化、公共设施、文化标识等。示范带项目库编制弥补了村村交界空间的治理失灵问题,最终通过“一图一表”反馈至实施规划。

五、结语

从自下而上乡镇经济蓬勃发展到“秀美村庄”建设,从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山的乡村振兴已进入以片区协同为特色的 4.0阶段。这一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已不再是局限于某一要素,而是基于城乡统筹、片区统筹的视角对乡村空间的再审视和梳理。示范带建设完善了村庄规划体系,承担了城市总体规划中城镇体系的职能,对推动乡村振兴到人的振兴,实现全域共融起到重要作用。

示范带建设并非乡村振兴工作的终极模式,而是城乡融合发展迈出的一小步。乡村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推动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实现乡村和城市有差别无差异的生产生活状态,城市和乡村生活的选择是个人生活场景选择的结果,并无优劣之说。所以更宜居的生活空间、更高效的工作场景、更完善的公服配套、更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山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任重道远,希望能为相似地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者:刘斯捷)

中机院基于近20年村镇研究及实操经验,综合村庄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区域环境等因素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了百余例村庄规划编制项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