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榆林大地草木萌发、花红柳绿,各地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纷纷启动建设,奏响了动人的春耕“交响曲”。

广阔的沙地上,推土机、挖掘机快速修整地块,大型中耕机穿梭其间铺设滴灌带,不一会儿,连片的千亩高标准农田已翻新待耕;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上,挖掘机“开疆拓土”修建集雨窖,山沟里机械轰鸣忙打坝,一条条地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新致富项目种植_旱田种植致富新路_致富经农村种植

大型中耕机正在神木西沟铺设滴灌带。记者 延丹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全省率先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的第二个年头,榆林市持续向旱田要收益,不断扩大旱作节水农业推广面积,更多乡镇、村庄纳入实施范围,更多农民筑牢丰产增收的基础,一幅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破难题 开新局

——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二

人勤春来早。近日,种田能手、米脂县桃镇高宏寺沟村党支部书记高轮科早早忙活起来,他心里惦记着谷子良种繁育基地,并多方协调肥料,组织机械撒肥深翻,安排专人检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设施,修补破损管道,反复叮嘱施工人员:“这都是宝贝,管咱们一年的收成呐,可不能掉以轻心。”

高轮科为何如此重视节水设施,全是因为吃了干旱的亏。高宏寺沟村川地少、山地多,之前遭遇大旱,收成减少,导致大量山地撂荒。“正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政府带来了节约用水的好技术、好项目!”高轮科兴奋地说。2022年,村子544亩撂荒地纳入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库,实施村企共建,采取“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沟坝库蓄水、光伏发电提水、高位池窖储水、膜下滴灌补水),实现水肥一体、保墒节水,谷子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尝到甜头的,远不只这一个村。榆林市旱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7%,是陕西主要的旱作农业区。2022年,榆林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坚持“用好天上水、保住地中墒、用足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的原则,围绕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技术路径,推广漫灌改滴灌、喷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软体集雨窖、“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旱作集成技术“六大模式”,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48.5万亩,亩均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劳20%。榆阳、神木、靖边、定边、米脂创建为省级农业节水行动示范县,建成节水示范区50个。

“吨粮田+高产田”不再是梦想。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252.5万吨,同比增长12.9%,位居全省第二,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强项目 抓服务

——“一号工程”大干快上

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流传着一条顺口溜:山上建起蓄水池,管道铺到田地里,滴灌给庄稼“打点滴”,咱农民对干旱说“拜拜”。

这生动的语言、欢喜的心情,源自旱作节水项目的实施。今年,该村1001亩山地首次纳入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库,3月起工程启动实施,沟机、铲车开挖管道,建起高位储水池,每天都有新变化、新进展。“一想到4月就能实现水肥一体化,心里甜滋滋的。”该村党支部书记谢万兴喜不自禁,他和村民开始规划未来,“水不缺了,我们计划试种山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在98%的耕地为旱田的佳县,40个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全面开工,县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明确要求4月25日前工程完工,不影响农民入种。“对照全市安排表,我们提前一个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县政府及时出具资金承诺函,帮助完成财政预审、招投标,对项目一路开绿灯。”佳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刘永刚说。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榆林大干快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一号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出台《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设立专项资金,将旱作节水农业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季度点评内容。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市级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专班、技术指导组和市级专家库,由农业、水利等领域31位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严格把关项目建设全过程,各县市区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提前谋划,你追我赶,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建设一块、带动一片、辐射一方。

2023年,榆林市计划总投资5.19亿元,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面积60.36万亩,较去年提高20%,实施项目547个,分布在130个乡镇、460个行政村,呈现出投资更多、覆盖面积更大、受益人群更广的鲜明特点,向着打造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大踏步前进。

挖潜能 提质效

——美丽农田入画来

眼下,在靖边县海则滩镇柳树湾村,田野里拖拉机、推土机轰鸣声此起彼伏,种植户陆续开展土地平整备耕工作。今年,该村“大破大立”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分散种植的耕地统一规划、平整,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条块杂乱等问题。同步实施高效旱作节水技术,改漫灌、喷灌为滴灌,追施有机肥,提升地力。“预计每亩能提高100公斤以上的产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文凯坦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榆林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加快补齐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强化田间灌排工程配套和耕地质量提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13.65万亩。

千百年来,榆林人一直致力于改造贫瘠低产的土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漫步在榆林市鱼河农场,3500亩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国际领先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尽显“高大上”。“3500亩地灌溉一次由过去的3—5天缩短为48小时即可完成。”场长陈飞自豪地说,滴管把水肥精准输入每一株马铃薯的根部,由传统灌溉的“浇地”变为“浇作物”,水肥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2022年,该农场马铃薯亩产5吨左右,农业总产值达3150万元。旱作节水系统不仅节约了各种成本、提升了产量,还吸引了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每年7月马铃薯花期,农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年吸引游客达3万人次。”陈飞高兴地说,“农业+旅游”打响了农场品牌,带动了当地消费经济。

打造“美丽农田”,正是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的创新之举。榆林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建设,以地力提升、旱作节水、林网建设、绿色覆盖、田园美化、农旅融合“六大行动”为抓手,强有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农旅融合、生态友好”的美丽农田。

“待到花开烂漫时,榆林将建成26万亩美丽农田,让农业成为创造美的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君表示。

记者 魏丽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