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叫孔令瑜。他生活在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善华村,今年62岁,是村里养鱼的人。
丰收季,孔令瑜与村民在鱼塘里网鱼。
被年轻人围着,记者以为他要跟我们大谈养鱼致富经,没想到他一开口就说:“‘60后’的青春是流浪的青春。”
20世纪60年代有点久远,“60后”也快要成为被遗忘的一代。“流浪”一词——既像一种自嘲,又好似对他们的青春作下了注脚。孔令瑜的这句话,激起了我们对那一代人的好奇。
鱼苗场建在村道边,一楼建有多个鱼池,大小不一的鱼苗在池里跳动。“繁殖采用人工配种方式,温度维持在22℃左右,7个小时就能产卵。你们看,把亲鱼(母鱼)捞到这里打催卵素,取成熟的鱼去配种。配种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在网鱼的时候就要判断出哪条成熟。我的手机上有监控,可以远程查看鱼场情况。”说起养鱼,孔令瑜总是滔滔不绝。
善华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有6个泉眼,长年灌溉着4000多亩良田。泉水冬暖夏凉,水温恒定在16℃。该村一直有养鱼的传统,且产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
善华村现有400亩鱼塘,从高处看,像一面面镜子。
孔令瑜不光繁殖鱼苗,自己也养鱼。鱼苗场后面的鱼塘原先是一片荒地,当年家里8个兄弟姐妹一起挖地,花了半年时间才开发出这片养殖基地。
刚开始的时候,孔令瑜遇到了很多困难,渔网、产卵设备这些物资他都不知道该去哪里采购。那个年代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是吃苦耐劳的意志。他一个人用老旧的缝纫机编制渔网,查阅养殖相关书籍,书籍堆满了一个书柜。甚至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孔令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万事开头难,只要熬过了最难的开头,好像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打倒他了。久而久之,孔令瑜成了周边技术最过硬的养殖户。
一转眼,孔令瑜已过花甲之年。年头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元,年头不好的时候,可能只有十来万元。收入的多与少,对现在的他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他只是想独自守着这一方鱼塘,把鱼苗场继续做下去,这或许更像是他的一种寄托。
如今,养鱼成了善华村的主要产业,全村鱼塘面积达400亩,村民靠养鱼年收入可达200万元。广东、湖南、贺州等地的不少养殖户来向孔令瑜请教养殖技术,如怎样清塘、繁育种苗、管理技巧等,他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别人。
孔令瑜不仅在养殖技术上达到高峰,还支撑起一个大家庭。他家的小孩全部上了大学。既然如此,那他为何又说自己的青春是流浪的青春呢?
“我1977年高中毕业,1979年当上民办学校的老师,后来在大队干了几年,又被水利局抽调去做水库养殖。”孔令瑜说,那个时候,他有很多种职业可以选择,但他偏就选了这一条最不被人看好的路。一路走来,只见曲折灌溉的悲喜,夹杂着忍耐与孤勇。
走不被人看好的路,往往是孤独的。孔令瑜所言的流浪,像是一颗追逐梦想的心,渴望找到向好的归宿。这份信念,支撑他度过“流浪”的青春时光,支撑着他背负重量去追逐梦想。
图文:骆怡 杨小琴 罗佳良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