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燕玲
枸杞乡素有“中国贻贝之乡”的美称,每年都有上万吨贻贝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而在枸杞乡干斜村,嵊泗县枸杞乡金盟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干斜村党支部书记金友定的名字便不得不提。“大海可以养活很多人”“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要富大家一起富”,金友定从2007年起,带领村民实施贻贝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逐渐走向致富之路。
爱思考喜观察他走上贻贝养殖之路
金友定的故事,一直和大海有着紧密的联系。
金友定13岁开始跟着父母下海捕鱼,那时他凌晨两点起床,摇着橹去捕鱼是常有的事。少年看见了大海的风浪,听到了身边相熟的人因为海难而离开,便对大海有了敬畏之心。他觉得,捕鱼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当时在村庄里“捕鱼”也不赚钱。干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买卖都得挑着扁担翻山越岭。村民靠借债打船、买渔具,赚的钱只够还利息。
金友定不愿意重复父辈的生活,于是开了一家小卖部,而后又租了码头一间小屋,做起了水产生意。
他是有生意头脑的。开小卖部是因为看到了海岛缺少米油。做水产生意,是他认为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外地生意往来的加强,米油已不再是岛上市场稀缺货,这时候收购水产往外卖反而是条生意之道。
他也是会动脑筋的。在做一个决定之前,他都有充分准备,开小卖部卖米油之前,他对村庄里的人数、每天可能要用的油和米进行了调查,又去其他小卖部了解市场价,去米店对比进价。爱做调查、爱观察的习惯,在他做水产品生意的时候,为他打开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岛上到处收购水产时,金友定就注意到岛上刚兴起不久的贻贝养殖生意,只是当时贻贝养殖还是风险生意,养的人不多,其中很多还因找不到窍门,以失败告终。“自己要不要抓住这个风口,也尝试一下?”金友定选择了尝试,“我们渔民,终究是要靠海吃海的,海域这么大,我不信没有我的立足之地。”金友定说。
1989年,他的贻贝养殖之路正式开启,但几年的养殖并没有收获预期的回报,这其中既有苗种的原因,也有市场的因素。
当时枸杞养殖的品种均为山东紫贻贝,这种贻贝产量大、生长周期短,需当年养当年卖。但失败原因也在于此,量大,导致市场整体供过于求,且紫贻贝生长周期只有一年,当年卖不掉就会自动脱落,无法继续留到第二年。
数日累月的出海,让金友定看到了来自嵊泗的本地品种厚壳贻贝。厚壳贻贝寿命长、产量高、肥度好、抗风性能强,一年卖不完还可以留到第二年继续养殖。之前没人养,是因为这个品种没有规模化养殖经历,数量有限,多在本地消化,在宁波、杭州等外地城市,鲜少有人知晓。“如果我去做了,是不是就能打开一片天地?”带着这样的信念,金友定开始了他的厚壳贻贝养殖之路。
不服输下苦功
积极拓展外地市场
金友定想带嵊泗的厚壳贻贝打开全国市场,但老天爷并没有给他开“主角光环”,他刚开始养厚壳贻贝就遭遇了种种技术困难:苗种容易脱落,产量也上不去。
为什么苗种会脱落?爱钻研的金友定开始每日乘坐小船出海,研究风浪、洋流、潮水对贻贝生长的影响,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认为,更换有重量的浮球,这样就能在风浪来时,让贻贝安全地“钻入”水面之下,有效减少风浪对其生长的影响。
产量是拓展了,却又遇到了苗种缺少的困境。之前的苗种都是他发动村民从海边礁石中寻找而来,但自然界的苗种毕竟有限。“人工育苗才是方向。”金友定找准方向后,得知一位专家已经成功繁育出厚壳贻贝的人工苗种,这消息对他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人工育苗的厚壳贻贝在那一年获得了大丰收,初步尝试便卖了40万元。金友定进一步扩大产值,并发动全村人一起养殖。待到2009年,村里的厚壳贻贝产值已经达到了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偏巧这一年,遇到了金融风暴,原先合作的企业都不来收购了。如果这些贻贝卖不掉,对整个村的养殖行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可怎么办?
金友定心一横:“你们不来收购,我就自己跑出去开拓市场。”他前往宁波、温州,甚至福建做市场调研,发现大家对厚壳贻贝并不了解,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想要卖出去,就先要打开厚壳贻贝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于是他跑到苍南,盯着工厂设计包装袋,又跑到专门批发贝类的大市场谈合作,人家摊主不愿意,他就主动送贻贝。每摊每天送一百公斤,送六七家摊位,连着送了15天。敲敲计算器,算上成本、运输费、人工费,这15天,他亏了40万元。但是他坚信,只要产品好,消费者总会看得见。
果然没过多久,送出去的厚壳贻贝有了反馈:肉肥鲜度好,引来了不少回头客。订单蜂拥而至,200公斤、400公斤、1000公斤……2000万元左右市值产品,两个月就全部卖空了。
正如金友定所预料的那样,厚壳贻贝的市场完全被打开了。
思长远谋发展
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
养殖这条路上,金友定一直相信报团取暖才能获得更大的受益。“大海能养活的不只我一人,还能是全村很多人。”金友定说。于是在2007年,他成立了贻贝养殖合作社,将自己多年来的养殖经验倾囊相授。
一开始有人对他成立合作社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金友定也不恼,挨家挨户做工作。“到时候大家养的人养,卖的人卖,苗种可以统一管理,浮球绳子等器材可以统一购买,一年可以省下很多钱。”金友定不讲虚的,实打实给大家算经济账。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目前有100多户养殖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很多养殖户从竞争对手变成了伙伴。合作紧密的养殖户,年收入约有五六十万元。
“合作社不只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还让我们有了后盾。”金友定说。2009年他之所以能心无旁骛地去外地开拓市场,也正是因为背后有合作社的大伙为他顾好家里的“海洋牧场”。
合作社越做越好,但村庄的基础配套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于是他们又出钱修建码头、修建道路。此时,眼光超前的金友定又开始了未雨绸缪:“万一我客户没了,万一台风来了、赤潮来了,我该怎么生存?”
于是,他成立了贻贝加工厂,自行生产全壳、半壳、全肉贻贝加工产品。同样还是用先送后卖的方式,这回他成吨成吨地送,送了七八个城市,只为了让合作商放心。他说:“你卖不掉就退给我。”他就要赌一把,赌优质的产品会被大家看到。这次他又赢了,他成功地将产品卖到了北上广等大城市,又带着产品参加国际渔博会,让产品成功出口东南亚国家。他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年产1000吨”的十年计划。今年是他开设加工厂的第八年,目前工厂已经拥有了系列自动化设备,预计今年的产量可以达到1700吨。
“光加工厂现在的年产值可以达到两三千万元。加上养殖的收入,我们合作社年产值在六千万以上。”金友定笑着说。
从2011年开始担任干斜村党支部书记,金友定实现了对大家的承诺,让村里人一起富了起来。“我起步早,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个人富是不行的,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才是长远之计。”一句句朴实的话,体现的是金友定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