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占轶
冬日的三江源,疾风在耳畔呼呼作响,流云在蔚蓝的天空游移,雪山在远处伫立绵延,草原犹如一张地毯,铺展在江源大地。
“玛多草原有藏羊,翻山越岭本领强。不畏高寒品质高,造福一方是好羊。”指着羊圈里的藏羊,热多念出一句顺口溜。
热多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他告诉记者,如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曾几近消失。
这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一处湿地(无人机照片)(2020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果洛州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素有“千湖之县”美誉,平均海拔4200米,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保育区之一。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玛多曾是全国牧业首富县,全县不足6000人拥有近70万牲畜。
然而,过度放牧很快带来了生态恶果,草场退化、湖泊萎缩、黑土滩扩张。
“吃不上草、喝不上水,牛羊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瘦,死掉的也多,那个时候牧民们不停地转牧场,啥办法都没有。”热多说。
曾经“富得流油”的县,在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源头的牧民被迫离开家乡,另谋出路。
牧民迷茫之时,脱贫劲风吹向草原。在不增加草场压力和理论载畜量的前提下,2014年起,玛多县开始尝试推广藏羊养殖,促进牧民增收致富。
日谢村是玛多县最早开始藏羊养殖的试点,“新品种的藏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口感好,卖得很好。”回忆起第一批出栏即售罄的藏羊,热多笑着说,养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红利润就达到47万元。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草场(2020年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尝到甜头的日谢村,扩大养殖规模。2018年,日谢村合作社里的分红利润首次突破了百万元,2019年增长至144.4万元。
牛羊换个养法,牧民换了活法。生态畜牧业养殖合作社通过草场、牲畜入股的方式,整合草场、牲畜,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划区轮牧、分群饲养,草场载畜压力大大降低。
花石峡镇措柔村村民索南扎西2019年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当年分红就达到2万元。“牛羊多了,收入高了,草原也更绿了,牧民的好日子来了。”抛弃了破坏生态的粗放型畜牧业,藏羊养殖正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新模式。
玛多县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上海援建政策和资金,在30个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相继建成藏羊繁育基地,打造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
2019年,玛多县脱贫摘帽,同一年,“玛多藏羊”入选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名录。
如今,黄河源头的羊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生态好,挣得好,黄河源头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索南扎西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