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启示按: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后发赶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培育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打造出了水头寨、长官司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示范典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先进经验。****立足各村寨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建设思路,以“六美乡村”(即:生态文明和谐美,低碳绿色产业美、宜居宜游村寨美、民风朴实文化美、创业致富生活美,人民安乐幸福美)为建设内涵,实施“六大工程”(即:生态文明、产业提升、宜居宜游、文化繁荣、创业致富、民生建设),建设“六个家园”(即:和谐家园、富裕家园、生态家园、文明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了不同类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3个,建成了“十里画廊”农旅一体产品型“美丽乡村”示范带,南江乡龙广村、禾丰乡马头村成为国家农业部创建试点。

主要做法(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根据**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文化积淀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六美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有序推进。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基础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建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六年工作计划(2013年—2018年),逐步推进“十里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农业示范园区及小城镇周边示范带建设,并力争到2018年,推动全**935个村(寨)基本建成“美丽乡村”。二是注重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画好山水画、打好生态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切实保护好山、水、田、林、园、塘、河流等自然资源,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让“美丽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气新”的“原色”,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三是突出文化内涵。突出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以文化为根、农业为基、村民为本,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农业文明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好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乡愁”,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改、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项目整合机制,大力整合各类涉农惠农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政策和资金,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美丽乡村”示范点上倾斜配置。一是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城镇打造有机融合,积极抢抓龙岗、南江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契机,整合“六项行动计划”、农村村庄改造、生活用水、用电、道路改造、危旧房改造等项目,按建设时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共整合资金亿元,完成通组(寨)路建设167公里、串寨路建设186公里,新修渠道48公里、架设电线42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696户、房屋立面整治2500余户、新增8个自然村通电话、6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建文体活动设施55个、观光亭建筑16座、集体长廊1600平方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功打造了十里画廊、长官司、水头寨等一批示范点。二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高水平规划设计、高质量、高标准规划实施了十里画廊沿线、长官司示范点的乡村油路、公厕、停?ahref=http:///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党⒙糜温痰馈⒎裰行慕ㄉ璧纫慌俺浴⒆⑿小⒂巍⒂椤⒐骸?ahref=http:///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美丽乡村”与旅游景区的衔接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使“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自然等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强化村庄整治。围绕**委、**政府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设施农村清洁、村寨绿化等工程,确保道路干净、河渠畅通、院落清洁,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1处、“三改”及庭院硬化4060户、乡村清洁工程9处,完成河道治理公里,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已全部通过****生态文明村寨考核,南江乡龙广村长官司、禾丰乡马头村水头寨还获得“五星级生态文明村寨”的称号。(三)在产业发展上注重联动耦合。注重新型农村业态发展,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进行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规范提升农家乐布局经营,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一是做实“产业集聚”的文章。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附属产业,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采用“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扩大富硒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富硒粮油、富硒茶、精品水果、生猪、蛋鸡、农产品展示、加工、销售等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已扶持培育农业企业600余家,创建了“开洋”、“金福喜”等20多个“****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会员达万余人。二是做优“接二连三”的文章。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三大环节”建设,加快农业“接二连三”。同时,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旅游服务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成功打造了南贡河茶园、兰芝茶庄、云山茶海、三合庄园、布依十三坊、富硒葡萄基地、富硒枇杷基地、樱桃基地、苹果桃基地等休闲农业旅游景观,形成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格局。三是做好“借船出海”的文章。敞开大门抓推介,加强与北京一轻集团、中粮集团、正大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在品牌创建和**场营销上,借助优势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农业,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商务农村”的发展模式,让农民触“网”创业,让优质产品依托“京东商城”、“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扩大富硒农产品专卖店的覆盖面,提高美丽乡村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产品的**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全**已有16家企业100余种富硒农产品入驻了京东商城**馆,9家企业在各大中城**开设了专卖店14个。(四)在乡村文明建设上注重价值和合。重视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注重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一是强化文化底蕴。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行动,着力保护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以农村文明新风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水东土司文化、布依、苗族等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化知识,打造文化墙,彰显民族个性、传承民族文化,使乡村环境与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映成辉,更加激发村民尊老敬老、爱护环境、热爱美好家园的热情。二是弘扬民族精神。通过举办高寨斗牛节、杀鱼节、禾丰“六月六”等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节庆活动,宣传推广南龙阳戏、禾丰地戏、楠木渡龙花灯等民俗文化节目,推进一批传统与现代融合、自然与人文一体的以产业文化、人居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村创建,进一步赋予“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三是促进乡风文明。认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和倡导现代文明,传递正能量,提升村民思想道德境界。

定期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榜样示范作用,不断增强村民道德意识,积极投身道德建设,使广大村民讲社会公德,讲家庭美德,做文明村民。主要启示(一)规划引领是前提。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以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经济规律和顺应农民意愿为基本原则,在充分征求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合理规划。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要求,着力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三是严格规划实施。严格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执行,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理念更新是关键。一方面,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示范一点、带动一片。另一方面,培养“村民主体”意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只有充分激发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赢得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通过采取专题培训、示范观摩等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三)产业支撑是基础。“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农村建设升级版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通过产业发展,增收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新时期农民的美好生活愿景。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心,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立,统筹开发利用,不断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二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拓展赏花、采果、品茗、酿酒、漂流、钓鱼、露营等体验式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档次,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三是推动产?ahref=http:///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党中⒄埂R钥沙中⒄刮勘辏虻刂埔?ahref=http:///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绿色产品基地建设,通过食物链连接、产业链延伸,走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加工、观光休闲之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和创新乡村产业经营机制,使更多的新生代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力军。(四)创新管理是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只有形成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成果才能实现永续发展,使得群众能够长期受益。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以村组日常管理为主、乡镇不定期监督检查为辅的乡村建设和管理机制,严格考核考评,切实解决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建立管理维护资金保障机制,可采取财政补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弥补维护管理费用,确保“有钱办事”。二是创新管理方法。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建立村级卫生管理制度、农户卫生评比制度等管理机制,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巩固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三是畅通投入渠道。铲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