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30日,观摩人员先后来到农服公司金昌盛农有机肥厂、山丹分公司、本草源中药材公司民乐基地、薯业第六项目部生产基地、田园牧歌石岗墩基地、张掖分公司、种业集团中垦玉基地、临泽分公司参观交流,学习借鉴生产经营、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农服公司: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农业服务稳步推进。近年来,农服公司在经营大肥料的基础上,积极考察引入增效新产品,探索农服经营模式,试点农药、飞防、智慧农业,形成了基础稳固,提升有方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公司已探索出“好产品+好方案+好服务”的经营模式雏形,累计落实农业技术服务面积5万亩。全程新产品方案的实施较传统施肥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优势,以甜菜、辣椒、苜蓿草等作物为例,增产效果最高可达15%。
加大新产品试验示范。今年以来,公司在稳步推进基础肥供应存量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河西土地盐渍化严重,与行业内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探索土壤盐碱改良应用技术,引进适宜河西作物生长的压检产品,在河西地区玉米、辣椒、娃娃菜、葫芦等作物上落实试验示范田78块,旨在寻求有效平衡土壤PH值、改善根际土壤盐碱微环境,减小盐碱对作物的胁迫,促进作物生长的最佳产品,助力合作客户和农民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抢抓生物有机肥机遇。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加大有机肥利用和推广的机遇,提前布局,由供应商向服务商和生产商转型,围绕农垦集团“双牛”产业战略,致力于改良土壤质量建成生物有机肥项目,已于今年4月竣工投产。项目投资6900万元,采用了国内成熟的发酵工艺,设备选型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环保设施齐备,整个生产过程绿色、低碳、环保,可年产有机肥、生物有机肥5万吨。(通讯员:贺新兰)
山丹分公司:全面推广统一经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近几年,山丹分公司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集中统一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公司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落地实施,近3年向地方争取更新机井5眼,铺设砂石路50公里、水泥路20公里。自筹资金建成15万立方蓄水池,有效缓解了公司作物缺水局面。
加大院企合作推动统一经营。坚持以统一经营为主线、订单种植为抓手,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与张掖云鹏工贸公司、张掖市农科院糖料研究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加工企业+科技服务+种植基地”的“三元互助”合作模式。统一经营面积达100%,农资统一经营率达95%以上。
加强种植环节精细化管理。全面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同配方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将适合滴灌种植的作物全部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93%以上。全面推广干播湿出种植技术,推广面积占滴灌面积的100%,节水、省工效果明显,亩节本达到100元左右。充分利用建成的液体配肥站优势实施液体配肥,减少了肥料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实现亩节约氮磷钾肥料10公斤,亩节约成本50元左右。(通讯员:毛峰)
本草源中药材公司:以科技创新赋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草源中药材公司已建成3个种植基地,1个种苗繁育基地,1个产品初加工厂,31个中药材试验示范点。种植品种主要有黄芪、板蓝根、柴胡、甘草、党参、当归等,试验种植赤芍、独活、沙参3个品种,涉及25种药用植物。
改良创新提高机械化水平。成功设计了五位一体黄芪移栽机、三位一体破膜放苗机,实现了黄芪移栽、覆膜、滴灌带铺设、镇压、覆土五位一体化作业,突破了传统的黄芪种植模式,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目前已申报发明专利2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加大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完成了红芪、黄芩、独活、银柴胡、党参、防风等11个中药材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工作,并对黄芪进行覆黑膜、膜白膜、覆可降解膜、不覆膜对比性试验研究。黄芪种植模式达到4种,分别为五位一体化平栽种植、覆膜种植、起垄种植、横摆起垄种植。创新了小麦套种柴胡种植技术,试验种植的100亩小麦套种柴胡成功越冬。加大同亚盛农业研究院和各科研院所合作,化学除草技术的应用初见成效。
坚持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公司始终保持定力布局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加强种子种苗“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建设,加强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的研究,同时,结合实际制定符合不同区域中药材生长特点和生产模式的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在生产中加以推广使用,走适度规模化之路,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通讯员:李东)
种业集团:抢抓机遇乘势而为 开创种业发展新局面
种业集团牢牢把握国家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重大机遇,确立了“稳定生产,发展产业前端育种研发和后端营销”的发展思路,围绕巩固现有基地提质增效,走出去拓展增加盈利点,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优化营销体系提升利润空间,致力于打造甘肃一流、全国知名的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集团。
坚持创新思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玉米制种核心产区,通过“集约化经营、项目化团队管理”模式,持续扩大张掖地区核心基地种植规模。以“稳定大西北,进攻黄淮海,发展东华北、拓展大西南”为基本思路,以“自主选育、合作开发、买断经营”等为主要模式,构建“一院五室七站”式研发格局和测试网格体系,取得玉米种质资源15600多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41个,取得专利18项。
坚持品牌引领,持续拓展区域市场。搭建公司统筹管理,子公司营销团队独立运营的营销体系。立足西北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及经营品种特性,逐步向西南、黄淮海、东华北发展。充分利用“甘肃亚盛”“中垦玉”“陇垦玉”“黄羊河”四大玉米种子品牌,推动自有产品的品牌化。积极参加国家和各省市组织的各类展示会、观摩会、营销会等活动,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人才引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在保持人员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育种、营销人才的引进上取得了突破,建立了由科研人员选育开发新品种,生产技术人员生产、繁制种子,销售人员示范、推广的人才梯队,科研、生产和销售队伍并进,为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通讯员:杨博雯)
张掖分公司:调结构转机制 谋发展 续新篇
张掖分公司紧紧围绕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抓落实,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根本任务,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生产经营方向,以做优林果产业、做大玉米产业、拓展制种产业、发展甜菜和牧草产业布局,努力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林果产业通过精细化管理,优质商品率占到95%;玉米产业通过积极引进玉米新品种、签订订单农业、探索最佳种植密度、推广科学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产量每年保持在2.5万吨以上;进一步拓展制种玉米基地,把甜菜种植纳入订单管理,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坚持“退休退地、土地不做二次分配”制度,成立专业化项目团队,土地统一经营步伐加快;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广“干播湿出”技术和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生产成本得到降低;持续推行大宗农产品统一经营政策,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得到提升。
抓好项目实施夯实基础。全年计划实施项目8项,包含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0万立方调蓄水池建设项目、甘州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等,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带动企业效益提升。
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公司已基本形成了果品、玉米、牧草产品销售网络,发展了稳定的销售客户群。糯玉米、甜菜、牧草等作物实现了“企企对接”,果品实现了“农商对接”。公司“龙首山”牌早酥梨取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是质量安全追溯产品,品牌知名度和“价值不断提升。(通讯员:申啸飞)
临泽分公司: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临泽分公司紧紧围绕“饲草料”产业定位,坚持走“产业+生产基地+市场”联动发展道路,培育形成了苜蓿草、甜菜、青贮玉米等主导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
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争取的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同时向县水务局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230万元,实施小东沟河防洪治理工程,对泄洪渠防洪堤坝、车行桥、灌溉渡槽等进行改造,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防控等技种植管理术,对部分不同区域土地盐碱含量高、土壤肥力低下的地块,采取冬季不灌冬水、春季干播湿出的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目前试验作物长势良好,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节水节肥效果明显。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管控服务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产业,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讯员:王越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