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水果篇_致富经水产_致富经水芹

8月19日,阜南县老观乡芡实种植基地,工人正在采收新鲜芡实。 记者 庞诚 摄

秋意还浅,期盼已久的收获如约而至。

8月19日,阜南县老观乡陡河村,万亩芡实水田上撑起小船,种植大户钱会明和乡亲们正忙着采摘芡实。今年首次开摘,粗略估算,仅鲜果收益就有1500万元。

这沉甸甸的收获,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殷殷嘱托最好的回报。

钱会明清晰地记得,一年前——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首站就来到阜南县蒙洼蓄洪区。习近平沿着田埂走进曹集镇利民村农田,向正在劳作的乡亲们了解生产恢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争取秋季仍然取得好的收成。

一年后再迎收获时节——芡实鲜美、鱼虾肥美、稻浪金黄、牛羊低吟。

牢记嘱托,不负厚望。我市沿淮群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持续推进适应性农业发展,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变劣势为优势,描绘出一幅自力更生、扬长避短、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

水退人进,这一年特色产业为行蓄洪区带来希望

芡实是一种水生植物,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被誉为“水中人参”。由于蒙洼地区水体环境好,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

安徽天长人钱会明,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来到蒙洼,兴建种植基地,发展芡实万余亩。去年8月中旬,本该到来的丰收季,却因蓄洪“打了水漂”。

去年7月20日,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向蒙洼泄洪,蓄洪区内良田被淹没。钱会明和当地群众一年的辛劳,顷刻间付之东流。

刚刚起步的芡实产业,遭遇沉重打击,但钱会明并没有气馁。“去年总书记路过我们基地,跟我们说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殷殷嘱托,让钱会明和乡亲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去年8月洪水退后,钱会明立即组织人员捞杂草、清水塘,先养下500亩鱼虾进行自救;今年3月,又种下芡实新苗,并再扩大种植规模。

如今的万亩水田里,首批芡实迎来收获期,按照市场价计算,仅鲜果收益就能达1500万元。加上芡实干果,收入更加可观。

一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市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在阜南、颍上等沿淮地区及时实施夏季作物早秋补、粮食作物蔬菜补、牲畜损失家禽补、产业损失就业补等“四补”措施,同步加快推进沿淮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及时补损、增加收入。

这一年,阜南、颍上沿淮行蓄洪区发展芡实、莲藕、水芹、菱角等水生作物5.1万亩,杞柳、瓜蒌、中药材等0.3万亩,养殖水禽185万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9.3万亩、水产精养6.4万亩。

顺水生财,这一年沿淮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进一步彰显

我市沿淮地区,低洼地较多,且年降水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5%。农民增收致富,既要克服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种植结构单一等条件限制,又要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斗争”还在继续。在阜南县西田坡庄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我市沿淮群众趋利避害,顺着水路找财路。

“今年第一批虾已经售完,卖了70多万元。”阜南县曹集镇南街村稻田虾基地,郭俊正盘算着收成。按照一年一季稻两茬虾来算,500多亩地今年预计能挣150万元。

金灿灿的水稻随风摆动,田间的龙虾质优个肥。去年受灾的郭俊,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探索“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水稻品质好、龙虾卖高价,每亩还能多增收3000多元。”

在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的颍上沿淮低洼地,今年小龙虾的养殖效益同样不错。

颍上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寅介绍,去年以来,在灾后技术培训、跟踪服务和苗种补贴等政策扶持下,该县受灾的154个渔业经营主体积极恢复生产,今年仅小龙虾养殖一项亩产值就超过3500元,加上秋收后的水稻收入,亩产值将突破5000元。

过去,水是伤痛;现在,水是产业。

变水患为水利,展现了我市沿淮地区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蒙洼蓄洪区形成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生态格局。颍上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蔬菜“三水”产业,打造出“水禽水上漂,鱼虾水中游,莲藕水下生”的田园美景和富民产业。

扬长避短,未来行蓄洪区群众将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上端稳“饭碗”

“靠手艺生活,洪水来了,也淹不了‘饭碗’。”年近花甲,阜南县老观乡脱贫户李孝兰的编织手法依然娴熟。

金条、银条,不如柳条。柳编是蒙洼地区代代传承的手艺,其原材料杞柳尤其耐水。在阜南县,柳编已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畅销海外市场,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在鑫扬工艺品有限公司,一块块杞柳原料正被加工成柳条。企业负责人郜学彬表示,在这里办厂,不仅原料丰富、质优价廉,会做柳编的人也多,只要将模型、原料送给农户,他们在家就能完成。

“计件算钱,时间自由。”李孝兰笑着说,靠着手艺一天挣个七八十块钱,还能看着孙子孙女上学,这样的日子安稳又幸福。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以确保行蓄洪功能作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扬长避短。”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去年以来,我市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原则,立足资源禀赋,树立蓄洪保安和产业发展并重意识,认真谋划“十四五”沿淮适应性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当地群众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上端稳“饭碗”。

接下来,我市将在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批以适应性农业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阜南县重点发展柳木工艺品加工业、特色水禽加工业、特色水生作物加工业;颍上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

此外,阜南、颍上还将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盟长制”,全力推进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加快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