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栽培芦笋始于清末民初,由外国传教士引人。最

初只在上海及天津周围有试种,且面积有限。约在1932年,台

湾省也开始种植芦笋。1956年,台湾省在彰化县开始生产芦笋

罐头,在香港等地市场试销成功,促使台湾省的芦笋栽培面积迅

速扩大,至1965年,栽培面积达1.8万公顷,并建立了100多个

罐头加工厂,生产的芦笋罐头销往世界各地,其出口量一度跃居

世界第一,为台湾省获取了巨额的外汇收人。

我国内地1966年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引种发展芦笋,扬州罐

头厂于1968一1969年开始试生产芦笋罐头。20世纪70年代

后,外贸部门又引进一批芦笋种子在浙江、河南、山东等地推广

种植。先后在河南的周口、信阳、许昌和浙江的杭州、富阳、宁海

以及山东的安丘、曹县、临沂等地发展,并从1976年起,生产的

芦笋罐头出口外销。目前,国内除西藏、青海未见报道栽培芦笋

外,其他省均有栽培,最多时面积达10万公顷。其中以山东、山

西、河北、浙江、江苏、福建、四川的栽培面积较大。以县为单位

栽培面积最大的有:山东的曹县、单县、安丘、利津、营县、萃县,

山西的永济、侯马,浙江的富阳,福建的东山和江苏的丰县以及

河北的南宫、威县、容城等。

山东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近1.2万公顷,年产优质芦笋16万

吨,大型芦笋加工企业20余家,年加工能力14万吨,年出口创

汇2亿美元,从业人员10万人,产品出口多个西方经济发达国

家和地区。2003年12月曹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笋之

乡”,“芦笋标准化技术研究”和“芦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两个

国家大型标准化项目在曹县完成。2006年被农业部认证为无

公害芦笋生产基地,中国芦笋科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曹县建

成。2007 -2009年4月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曹县)国际芦笋

节”。曹县已成为目前国内芦笋面积最大、产品质量最优、加工

能力最强、生产水平最高、花色品种最多、科技含量最高、出口创

汇最多的县。

2002年我国芦笋面积一度达到10万公顷左右,占世界总

面积的1/3,2003 -2005年间因“非典”以及严重的涝灾减少到

约6万公顷,更加剧了世界芦笋供求的紧张状况,致使国际笋价

格一路攀升,2007年芦笋收购价达到19元/公斤,创下历史最

高纪录。截止到2009年1月,我国芦笋面积恢复到8万公顷左

右,产品出口的供应缺口仍在30%以上。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杂交新品种的推广使用,我国

芦笋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从开始时每亩200一350公斤提高

到大面积平均每亩500-60(,公斤,高产田每亩达1001)公斤以

上,个别地方每亩超过1500公斤,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

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上世纪中国的芦笋基本全部出口。进人21世纪后,随着我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芦笋的国内市场已经启动,而且显示出巨大

的市场潜力,2000年上海绿芦笋日消费量已达到50 - 70吨。

另外山西清徐县、山东安丘市的保护地芦笋栽培取得成功,效益

是露地芦笋的2倍多,在增加笋农收人的同时,也填补了非采收

季节无鲜笋二供应的空白。

从引进品种上看,开始时引进“玛丽·华盛顿”、“阿样台”

等品种,后来增加“玛丽·华盛顿500”和“玛丽·华盛顿

500W"。随着绿芦笋需要的增加,又引进UC系列品种(即加州

大学系列品系)包括“UL-72" ,"UC157" ,"UC800" ." UC309”等。

此外还引进“德国全雄”、“荷兰全雄”、“泽西巨人”等。上世纪

80年代末,国内第一个芦笋新品种“鲁芦笋一号”,由山东省潍

坊市农科院育成,填补了国内空白。继而培育的杂交新品种

"88 -5改良系”、“新王子”、“冠军”、“新世纪(硕丰)”、

"2000一3”等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极显著的增产效果,种

植效益也成倍地提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