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指引

今年全市新增北药种植面积9.2万亩,总面积达到14.2万亩;中林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陆续到我市洽谈合作项目……随着中药材收购价进入上行通道,我市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户开始转向北药种植。

而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北药种植已从过去农户“小打小闹”向大地延伸,产业也正在逐步做大做强,为我市脱贫攻坚和农业结构调整开出了一剂“良方”。

增收镜像

“种植平贝周期短、效益高,每亩地净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提起致富经,海林市横道河镇二十二村农户赵炳祥告诉记者,在村民眼里,他手中这些干巴巴的平贝堪比“白珍珠”,行情好的时候每斤能够卖到百元以上。

“以前村民都喜欢进山采野货卖,每斤能卖到20元,如今则不同,村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通过规模种植,实行订单销售,以前的野山货变成了稳定收入。”据赵炳祥介绍,种植平贝很划算,生长期短,不像种其他药材要三年以上才能收获,平贝播种后一两年就可卖钱了。

种植平贝让村民确确实实尝到了“甜头”。目前,二十二村有九成农户靠种植平贝获得直接收入,全村平贝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在示范引领下,该村的平贝生产已辐射到七里地、正南等村,成为全镇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当家花旦”。

产业纵览

我市是全省道地药材主产地之一,已知中草药的科目品种十分丰富,区域内有动、矿、植物药材资源品种126科、260种,道地药材总蕴藏量近31万吨,占全省总蕴藏量的19%。

近年来,我市围绕“两头两尾”战略部署,将北药列为特色农业开发的重点产业,种植经验相对成熟的品种有20余个,现已形成6个大型北药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北药产业链条延伸,医药工业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基地特点:即以地产药材作为提取原料的原料药基地,以地产药材为原料的饮片加工基地,以地产药材为原料进行制剂深加工的制剂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依托北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条,打着“北药”记号的系列医药药品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

此外,东宁口岸是国家中药材进口通关口岸,俄罗斯远东地区,中药资源丰富,现有药材1000余种,蜜源植物400余种,珍贵野生动物40余种,弥补了我国野生中药资源紧缺的状况。

百姓心声

“改种沙棘和西洋参后,俺彻底甩掉了穷帽子。”林口县青山镇亚河村贫困户赵焕臣说,沙棘种植不挑地、效益好,每亩效益可达5000元以上,但三年才能进入盛果期。针对见效周期较长的实际,该村利用沙棘株行距宽的特点,趁果树还未长到覆盖土地这段时间,在盛果期之前套种西洋参,填补了沙棘生长期的效益空白。

“西洋参需要精耕细作,特别是苗期的除草,病虫害防治。”赵焕臣说,今年在基地务工已经赚三四千元。和他一样,还有很多村民在基地打零工,有的务工人员户均年增收能达到7000元以上。通过沙棘套种西洋参,让贫困户们重新燃起了致富希望。

增收展望

海林市山市镇胜利村今年又新建了一个刺五加种植基地,刺五加面积由原来的300亩,新增了1000亩。该村刺五加产业园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由党支部指导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拉动发展基地,再吸纳农户加入合作社,把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能人聚到合作社里,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目标。

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令山表示,接下来,合作社将抢抓当前发展机遇,立足于山市镇地域特色,依托政府的相关政策及科技优势,继续在全镇范围内引领农户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在3到5年内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以上,并建设刺五加茶、刺五加糕等精深加工项目,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记者手记:向高质延伸为我市特色农业增添底色

俗话说,“一亩药十亩田”。由此可见,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中药材种植效益十分可观。尤其是随着国内人们健康意识的增长,尤其是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道地药材”,正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在我市吹起一股“北药风”,不少农户靠种植中草药敲开了致富门。

但在效益可观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下“要发财,种药材”已成为不少地区政府和农民的共识。从我市成熟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看,要想在同类地区脱颖而出,做强北药产业,还是要提升对中药材“道地性”的认知度,也就是要保证药材的品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政府科学引导,我市的北药产业会越做越强,一定能升级成为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质产业。

文字:记者 张琦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