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沙湾区,其主要山脉为峨眉山脉的二峨山和三峨山,海拔800—2000米,境内山多地广,沟壑纵横,云雾缭绕,非常适合中药材种植。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沙湾区供销社参股领办的范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铺就了农民致富路。

种植中药材村民尝“甜头”

时节已进入初冬,沙湾区范店乡先锋村五组村民熊福希一家终于可以歇口气了。“现在算是一年中的农闲时候,地里面可做的事情不多,没事就走亲访友,吃吃豆花饭。”熊福希说,冬季是属于土地的休眠期,该种的已种,该收的已收,只需要对地里的中药材进行简单管护,让它们自然生长就行。

范店乡是沙湾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平均海拔1094米。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范店乡独特的优势——适宜种植中药材。熊福希就是尝到种植中药材“甜头”的人之一。

“这里是山区,我们就‘靠山吃山’。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开始种植中药材,但那时候种植面积不如现在大,也不敢种多了,一是担心种植的中药材得病,二是担心价格低了不划算,三是担心积货卖不出去。”熊福希说,现在不一样了,啥都不用操心。

为啥不愁了?熊福希双手摊开,掰着指头说,“现在有合作社给我们提供新引进的中药材苗子,有专家指导我们防病技术,合作社还为我们提供市场价格信息,帮我们找销路,我们心里有底了,踏实得多。”熊福希喜滋滋地说。

如今,在合作社的引导下,他家共种植了200亩中药材,包括黄连、白术、杜仲、当归、重楼等。靠着这些中药材,他家平均每年收入在17万元左右。

和熊福希一样,范店乡李子坪村村民王国凤也是“靠山吃山”的人。“种中药材风险小,是发家致富的好门路。”王国凤说,范店中药材合作社专门派技术人员来开展免费培训,还免费提供药材种苗。不仅如此,到了收获的时候,合作社还会上门回收药材,“当即就支付现金,我们就只管出土地、劳力就行,一年在家也能有3万多元,很知足了。”

合作社引领助推农民增收

熊福希和王国凤口中的合作社,就是指的沙湾区范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9月,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包装、销售,以及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等。合作社有3000亩核心示范基地,辐射范店乡、牛石镇、福禄镇3个乡镇,种植了近30种药材,主打的有黄连、白术、灵芝等6种中药材。合作社现有社员1116人,带动农户5000户,带动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中药材远销省内外,实现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社员户均每亩增收2380元。

范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吕明国告诉记者,他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合作社把苗木提供给本地自愿种植的农户,苗木只收成本钱,合作社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农业订单”,保底收购农户种植的中药材,解决销售难题。

“通过合作社带动,有效解决了农户资金、技术、市场风险等问题,催生了一批懂知识、会技术、思路开阔的新型农民。”吕明国介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户考虑到中药材生长周期不同,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在生长期较长的杜仲树、黄柏树中“见缝插针”地种下生长期较短的中药材,保障收益,缓解资金压力。如今,中药材种植业已成为沙湾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合作社和农户共同走出了一条双赢的致富路。

“但问题是,目前还没形成中药材产业链。”吕明国介绍,目前沙湾区境内没有一个中药材深加工企业,产品没有包装升级,其效益难以体现。销售渠道止步于省内的一些中药材交易市场或者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往往受制于人,相当一部分利润被商贩赚去。“下一步,合作社计划多方引进技术和资金,建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吕明国说,只有建成深加工企业,才能使产品更具备外销能力,打开更大市场,争取更大利润空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