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年8月29日
筠连县推行贫困村一村一名纪检干部
宜宾市筠连县在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中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推行贫困村一村一名纪检干部,变“事后被动查处”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着力构建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用铁的纪律为脱贫攻坚工作保驾护航。2017年以来,全县共收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15件,现已立案查处7件,处分党员干部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人。
“两个覆盖”拓宽监督领域。一是贫困村全覆盖。县纪委从委局机关、部门和乡镇抽调61专职纪检干部分别派驻61个贫困村,由县纪委统一制作“一村一名纪检干部”公示牌(公示牌内容包括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等),各乡镇将公示牌悬挂于村活动室显要位置。各驻村纪检干部主动深入村社、农户收集社情民意和问题线索,对所驻村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全面监督,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统计汇总,分析研判,每季度第一月5日前将上季度开展工作情况报县纪委。二是贫困户全覆盖。每户贫困户发放一张监督卡,监督卡载明了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吃拿卡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以权谋私、违规收费,欺上瞒下、暗箱操作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属扶贫领域的举报范围;监督卡向贫困户告知了举报途径、方式,公示了驻村纪检干部电话和县纪委信访举报电话,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反映问题。
“三项重点”聚焦关键环节。一是聚焦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重点关注低保、五保、危房改造、救灾救济、易地搬迁、扶贫贷款等各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挥霍浪费,克扣群众财物、拖欠群众钱款、索要“好处费”,以及利用扶贫资金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私分滥用、变相旅游等突出问题。二是聚焦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重点关注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申报、审核审批、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重要环节中以权谋私、徇私舞弊、优亲厚友、弄虚作假、显失公平,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红包礼金、索要财物、吃拿卡要,以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工程项目中贪污受贿、小官巨贪等问题。三是聚焦脱贫攻坚责任落实。重点整治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搞变通、兑现打折扣、项目进度慢、资金不落实、帮扶不尽责,不能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等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的行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玩忽职守、推诿扯皮、态度恶劣、滥用职权、弄虚作假,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四员职责”明晰工作任务。一是当好“信息员”。驻村纪检干部定期走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及贫困户,收集社情民意,形成书面情况每季度向县纪委报告;负责收集所驻村相关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虚报冒领、截留私分等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并及时向县纪委报告。二是当好“监督员”。驻村纪检干部负责监督贫困户识别、项目资金的安排落实、惠农政策执行、村务组务公开及所驻村相关人员的履职情况。三是当好“宣传员”。驻村纪检干部负责宣传扶贫领域的相关政策,纪律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的途径、范围、方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四是当好“协调员”。驻村纪检干部对贫困户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反馈和帮助;对所驻村在脱贫攻坚中遇到较为困难的问题,帮助协调相关部门一同解决。
盐边县“三到位、两引进、一拓展”
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攀枝花市盐边县有贫困村3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21户15353人,一半以上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长期以来都面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能低下等问题。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盐边县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以培育特、优、绿色、无污染农产品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为发展思路,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三到位”“两引进”“一拓展”,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增收“吹糠见米”。
一、“三到位”--规划到位、资金到位、实施到位
一是规划到位。组建由联系贫困村(乡镇)县领导牵头,县级帮扶部门、专项部门、12个有脱贫退出任务的乡镇和产业发展技术员、县个体产业发展大户、各村“土专家”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分12个小组,深入35个贫困村、61个插花户村,逐村逐户开展产业发展调研3次,形成初稿,经专业设计公司设计,报县委、县政府、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2次,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村规划、户方案。
二是资金到位。实施每村5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每户0.5-1万元或每人900元产业补助和每户5万元以内的产业贷款,确保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有产业发展启动资金。
三是实施到位。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单位,严格对照既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方案组织实施。县、乡两级指定帮扶责任人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县级派驻农技员全程指导产业发展,村级成立产业发展和产业资金监督小组,督促产业发展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目前,所规划的产业已全部实施完毕,2/3已见成效,贫困地区已发展青椒、核桃、桑树等特色种植16万余亩,发展牛、羊等5万余头(只),种养殖专合组织30余个。
二、“两引进”--引进企业、引进技术
一是引进企业。围绕产业增收,通过扶品牌带龙头、扶龙头带基地、扶基地带合作社、扶合作社带贫困户“四扶四带”办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途径,增强产业带动能力。积极引进有发展前景、有资金需求、信用良好、愿意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和谐牧业、中康、龙腾、荣腾、耘华锦、百灵山等大型公司,为贫困群众抱团取暖,合力攻坚。创新开展“企业+专合组织+支部+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壮大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目前,已建立养殖基地3个、养殖小区3个、充肥基地1个。
二是引进技术。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市农科院、长江三峡设计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县贫困地区提供科技、人才、产业发展、政策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优质品种培育、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康养+农业、农产品提质增收等主题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技术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目前,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建立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400余户,开展集中讲座1.1万余人次,开展技术指导2.5万余人次,实施4.5余万亩核桃、芒果、桑树品种改良,在北部贫困地区试种了党参、生姜、大蒜等200余亩,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科技种养殖水平。
三、“一拓展”--拓展销售渠道
着力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财富上做文章,强力打通产品销售“链条”,确保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是近期拓展市场。在格萨拉乡启动“快递+助农电商”示范点并准备向全县推广,建立牛羊、芒果、桑果、土豆等交易市场10余个,在攀枝花市设立“盐边县乡味村鲜农特产品直营店”,和成都益民菜市达成意向性合作。
二是远期打响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出口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1个,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面积16万亩,与20余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与中丝集团签订5.1亿元特色蚕桑产业发展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