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叶直立型菊苣牧草

菊苣属多年生菊花科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我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引进,并开始大面积推广。该草具有适应性强、供草期长、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高产优质等特点,是目前我国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饲草作物,可以广泛推广利用。

一、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根据菊苣的叶片和根系生长形态,菊苣可分为大叶直立型、小叶匍匐型和中间型三个品系,而作为饲草栽培的一般选种大叶直立型菊苣品系(俗称菊苣品种)。该品种每株有叶片30片--50片,最多达100片左右。叶片肥厚,呈长椭圆形,一般长30厘米--40厘米,宽8厘米--12厘米,叶片的边缘有波浪状微缺,叶背有稀疏的茸毛,叶质脆嫩,折断和刈割后有白色乳汁流出。该品种一次播种可连续利用10年以上。

2.整地施肥。(1)由于菊苣是肉质直根,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米,故应深耕细作。(2)在深耕细作土地的同时,施足底肥,每亩施发孝腐熟农家肥(猪、牛、羊、鸡等粪便)和钙镁磷混合肥料2000--3000公斤。(3)菊苣的肉质根在整个生育期需水较多,但又不耐积水,因此低洼地、遭水地、水稻田一般不宜种植,而且栽培地块四周都应有排水沟,防止积水。(4)如果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应首先去除杂草(用除草剂喷施1周后深翻土地),然后进行整地施肥。

3.播种方法。生产上有两种方法:①育苗移栽法。菊苣的繁殖方法有两种,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是用菊苣的种根(直径1厘米、长2厘米根段)进行育苗,在气温15℃以上时,将长有3片--4片小叶的菊苣连根挖起移栽,行距15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栽3500株左右。有性繁殖是用种子繁殖,在选好的苗床上进行直播,浇足水分(用塑料大棚育苗亦可),密播(播深2厘米以内),待苗高10厘米左右,有3片--5片叶时移栽。②大田直播法,采取撒播或条播。菊苣在春秋季均可播种,以早秋播种效果最好(杂草少)。播种时将细小的种子按播种量用细沙土拌匀进行撒播或条播。小面积采取条播法,行距为25厘米--30厘米,播种量为0.75--1.0公斤/亩。播种应选择阴雨天进行,这样有利于种子发芽。若久旱不下雨需浇水,以促使种子在短时间内发芽。一般连续5天保持土壤一定湿度,可以出齐苗。

4.田间管理。(1)菊苣出苗或移栽后应及时除去杂草,同时浇水,每亩追施5—15公斤尿素,生长30—40天,高度可达50--60厘米。(2)当植株长到50厘米高度时,即可刈割利用,每次刈割间隔30天左右。在我国南方地区,菊苣从3月中下旬到12月上旬均可刈割,每年可刈割7-9次,每亩年产鲜草达1万公斤左右。(3)每次刈割留茬(地上杆杆)高度为5-8厘米,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这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4)每次刈割后,要及时浇水施肥,当生长高度达50--60厘米时,又可刈割,刈割的时间应在傍晚前后进行,不能中午时刈割,以防太阳灼烧伤口。刈割的第二天喷施1%--2%的多菌灵,防止真菌感染伤口诱发根腐病,尤其梅雨季节需注意,否则会导致菊苣大面积烂根死苗。夏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刈割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以使菊苣安全度夏。(5)菊苣在春秋两季生长迅速,应充分发挥其潜力,加强这两个季节的田间管理可获得稳产高产。(6)如需留种,可从5月份起停止刈割,待种子收获后继续刈割利用。如收获得当,一般可亩产种子15—20公斤。(7)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日均气温在15℃--30℃期间生长迅速,气温降至-5℃以后进入休眠,若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可使其在冬季生长,延长利用期,提高产量。(8)菊苣生长期对水分和肥料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供应,但生长期忌田间积水,因此低洼地、水稻田一般不宜种植;菊苣因其叶片中含有咖啡酸等生物碱,因此表现出独特的抗虫害性强的特性,在整个生育期无病虫害。

二、营养价值及利用

1、菊苣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尤以抽茎前营养价值最高。据测定,抽茎前刈割的鲜菊苣干物质含量为15%左右,其中粗蛋白含量为20%--23%,粗纤维为12.5%,无氮浸出物为35%--42%,粗脂肪为4.6%,粗灰分为12.3%,钙为1.3%,磷为0.5%。全年收获的鲜菊苣粗蛋白含量平均为17%,而且粗蛋白质中氨基酸成分齐全。

2、菊苣以其适口性好而被家畜、家禽以及草鱼所喜食。在饲喂中发现,由于叶片中含有咖啡酸等生物碱,饲喂菊苣对幼龄畜禽以及下痢畜禽具有显著的防痢止痢作用。菊苣用途广泛,生产实践证明,菊苣在抽茎前刈割最适宜饲喂猪、兔、鹅等畜禽;现蕾至开花期刈割最适宜饲喂牛、羊、鸵鸟等畜禽;在盛花期刈割后晾晒脱水至50-60%时,单独或与其他牧草(高丹草、黑麦草、桂牧一号等)混合青贮,是冬季和早春饲喂牛羊的良好青贮饲料。

三、菊苣的药理作用

菊苣又称苦苣、苦菜、卡斯尼、皱叶苦苣、明目菜、咖啡萝卜、咖啡草等名。菊苣性味微苦、咸,凉。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