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致富经_青蟹养殖户

编者按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个

可以让人静心做科研的地方

在长安山枝头的鸟鸣声中

在星雨湖畔的实验室灯光中

师大科研人的日夜

留下了平凡却动人的琐碎

师大的科研人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用长期的探索表达对真理的热爱

用朴素的坚守阐述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大科研人”系列

本期推出科技特派员黄镇的故事

人物介绍

青蟹养殖户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致富经

黄镇,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动物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性状基因挖掘,科学研究方向为进化与发育生物学、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解析物种的基因组演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以及颅面部发育的分子机制;同时,作为福建省科技厅、福州市科技局认定的科技特派员,他扎根基层,在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等方面为福建省特色经济物种提供技术扶持,帮助其成为当地百姓的特色致富产业,用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固本蓄能,学科研究夯基石

2011年,黄镇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并接下来就职、读博。在这里,黄镇积累了扎实的学科知识,确立了为之奋斗的科研理想。毕业后,黄镇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讲师职务,同时进入美国杜兰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当访问学者,继续在生物学科领域孜孜探求,潜精研思,发表了20余篇文章,获得8项专利,在2011、2014年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科研能力为黄镇的科技特派员身份夯实了基石。

青蟹养殖致富经_青蟹养殖户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

黄镇指导养殖户进行金鱼种鱼的挑选

上世纪九十年代,闽北的“三农”面临诸多难题,农业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农民增收难,农民矛盾加剧。为走出困境,福建省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发现主要矛盾在于农业科技服务缺位,机制不活,农民对科技需求却非常迫切。破解三农问题的第一脚踩在科技上,农村工作新机制改革迫在眉睫,兴科技以解民忧,我省开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若干年后,八闽处于发展壮大产业的攻坚克难关键期,矛盾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响应号召,以学致用,产研相长,黄镇毅然接过科技特派员的任命接力棒,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以科技兴农富农。

科技赋能,百年游鱼焕新生

“这个是我们培育种鱼的池,很多人来这里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水是绿色的,而不是清澈的?其实这是有意为之,因为里面长着藻类,可以让金鱼保持鲜艳体色。”在闽候县春园鲤生态养殖场的绿水旁,黄镇俯身微蹲,目光紧紧追随着一片漾绿中自在游曳,摇头摆尾的“小家伙们”。黄镇一直致力于我省传统特色动物的基因组演化研究,他对金鱼这般熟识,源于长达9年的亲密接触。

2014年,在渔博会的金鱼展上,中国金鱼的演化历史引发他浓厚的兴趣,并于现场找到春园鲤生态养殖场的负责人张文春寻求样品采集帮助。在张文春对金鱼的基因组演化研究提供的大力支持下,作为福建省科技厅、福州市科技局认定的科技特派员的黄镇走进田间地头,淌入十八重溪,积极帮助养殖场进行科技创新,开展金鱼的育种技术攻关,扎根基层助力产业振兴。

青蟹养殖户_青蟹养殖致富经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

黄镇正在给养殖场工作人员开展技术指导

明代万历《福州府志》记载,“金鲫,能变幻,可蓄盆中,俗呼为盆鱼”,作为金鱼之都的福州地处闽江水系流域,植根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金鱼的养殖历史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变迁,福州金鱼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走向产业化,科技的助推器驱动着福州金鱼业进一步游进好时代。黄镇和团队探索建立了金鱼的基因诱变育种技术,诱变出的金鱼新品系,在同样的养殖周期下,个体比其他养殖场的金鱼大了约10%。基因诱变育种技术就是通过仪器模拟太空射线对受精卵进行诱变,增加金鱼变异的概率,再通过选育将“新奇特”的新品种稳定下来。解释虽浅显易懂,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抓住短暂的窗口期,是整个攻关这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环节。金鱼的育种工作集中在每年的2月和3月,而且必须要在清晨受精卵刚刚开始分裂时进行。为了采集受精卵样品,观察过程,从朔风凛冽的冬日,到春寒料峭的初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黄镇每天都在晨雾弥漫的5点马不停蹄地赶到养殖场,只为紧盯一条母鱼和一条公鱼,观察公鱼追母鱼时进行体外受精的过程,采集受精卵,将窗口期的半小时“黄金时间”的每分每秒充分利用。终于,在不计其数破晓的守候中,黄镇破解了黄金“窗口期”的难题。

2020年11月,凝结黄镇与团队研究心血的论文《金鱼的进化起源和驯养历史》于国际知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对金鱼的经济价值育种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一批在金鱼产业上具有应用价值的相关基因位点,并积极将其应用于生态养殖场实践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振兴动力,掀起学术热潮的同时,更引发相关生产单位的高度重视。

青蟹养殖致富经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户

《金鱼的进化起源和驯养历史》图解

如今,各项技术均已在渔场生产中进行应用推广,金鱼成活率从不到70%上升到超过90%,新增产值1000多万元,黄镇及其团队通过技术培训、科研攻关、建立专家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开展系列科技惠农服务后,养殖场不仅在选育方面有专业“科特派”保驾护航,在病害防治、金鱼饲料等领域也有“科特派”的技术加持。同时,带动了十八重溪的其他养殖户进行产业创新,为养殖户和农户提供致富经,奔向小康路。现不定向的基因诱变育种技术已经成熟,黄镇依旧初心如磐,笃行不怠,继续致力攻关定向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不断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科技成果研发与改进,深耕科技赋能,改变遗传密码,提高金鱼养殖品质,打亮金鱼之乡“金名片”,为产业振兴添“智”,让百年游鱼焕发新机。

青蟹养殖致富经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户

产学一体,“蟳”得致富新道路

看着随着水花翻滚的蟹苗,马尾琅岐金砂管理区的福建同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在黄镇的指导下,轻轻将蟹苗投放到早已准备好的海水池内而完成了青蟹幼苗投放的农户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田间游动的幼小蟹苗承载着黄镇为琅岐红蟳振兴而奋斗的光阴,连片绵延的池水如一面面明镜,倒映着以蟳致富的新希望。

琅岐镇位于闽江入海口,是淡咸水交汇处,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以及丰富的饵料,造就了琅岐蟳的独特风味,红蟳水产品养殖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2015年,“琅岐红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式打响金招牌。2017年,被端上厦门金砖国家峰会餐桌。同辉水产在琅岐金砂投资建设的红蟳(青蟹)育苗基地,占地面积更是高达120亩,但同时,当地红蟳养殖业面临着发展瓶颈。为发展琅岐红蟳养殖特色产业,以“共同富裕、共创辉煌”的理念服务乡村振兴,黄镇等人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主动上门,提供服务。

青蟹养殖户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致富经

黄镇开展红蟳培育技术指导

为助力琅岐红蟳产业振兴,黄镇与科研团队打造了“育繁推”全链条服务模式。团队阵容强大,成员分工明确,黄镇主要负责创新探索不同的养殖模式,分阶段地采用土池、水泥池养殖红蟳,扎实的学科与科研基础为他提供了有力支撑。黄镇一头扎进塘间,为红蟳养殖寻找 “最优解”,一肩挑起村民技术指导工作,将科学方案推广“落实地”。白天,他奔赴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投苗、喂饲料、下池塘、盐度与PH值等理论知识;晚上,他彻夜以灯火月光为伴,苦心钻研养殖试验,积极探寻科研理论与实际运用的链接带,致力将所学化为实效。依托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技术总站给予的推广技术支撑,借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凌波的人工育苗选育研究,成功将优质的蟹苗销售给琅岐当地养殖户进行养殖,在当地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各项技术,科特派在当地累计服务面积达3000亩。

青蟹养殖致富经_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户

村民喜获红蟳

目前,红蟳成活率从10%上升到50%左右,经5到6个月精细化养殖管理,红蟳在10月份就能上市,亩产值平均在2万元左右,最高可达3万元,单季总产值预计能达200余万元。以先进科技为引领,以扎实学科为支撑,红蟳养殖已经在琅岐镇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养殖规模,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探索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开辟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径。

帮扶有力,赤子初心砺践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生物科学工作者,躬耕生科,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八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黄镇初心不改。从实验室,到乡野间,他俯首化为产业技术难题攻破者,书写科特派增智添力的“乡村致富经”。从八尺讲台,到山海林田,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八闽土地播种科技的“种子”,不断深入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实干践行科技惠农的理念和使命。

今年,我省已实现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30个乡镇全覆盖,带动县级科技特派员在2197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市科特派前往乡镇基层现场服务共计1250次,培训群众约1.2万余人次。9年的栉风沐雨,从闽候到马尾,从让小小金鱼在首邑溪水上成就大产业,到使点点青蟹在水花翻滚中游进新天地,黄镇秉持初心,一直在八闽开展科技服务,依托扎实学科知识,于基层一线为乡村问诊把脉,送上“科技良方”,并通过定期走访、开设讲座等形式,累计培训200多人次,让更多农民、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创新助农的赤子初心。

致富养殖青蟹怎么样_青蟹养殖致富经_青蟹养殖户

黄镇在与养殖户研讨金鱼的幼苗挑选注意事项

从首邑大地到闽水江畔,黄镇以学科理论砌就技术基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振兴实效,促农民增收、助企业提效。进乡村,下田间,一方池塘,一片原野,把实验室建在地头,用知识引领生产,黄镇深入基层、扎根民众,他脚底有泥、掌中淌汗,心中的微光却造炬成阳,照亮乡村振兴新蓝图。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黄镇会继续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中探索,带领着八闽民众在科技赋能的道路上奔跑,以实干践行科技惠农的初心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