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立足云南卉产业现有基础和发展花卉产业的技术需求,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走出了一条花卉产业惠民富民的特色之路。最近三年,云南花卉产业种植面积以年均增长13.7%的速度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71.4万亩,总产值达525.9亿元,花卉企业数2316家,花农收入达124.8亿元,成为了创新创业热点。云南省规划,到2022年云花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千亿产业。

一、持续聚焦,因地制宜,敢于变革,让科技创新成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最大引擎

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对科研人员的引导,激发科研人员活力,让科技政策释放红利和强大的创新活力,助推一大批创新成果落地开花。云南省科技厅针对花卉产业发展人才活力不够,技术短板解决不快的现状,先后出台给科研人员松绑、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定向助力省农科院科研氛围提升。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等政策,在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和各类规划中,以明确打造“绿色食品牌”,建设世界一流千亿云花产业目标和“数字云南”发展目标,制定出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明确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施工图,为云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积极组织策划一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际花卉创新中心与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共通过资助加协助方式,助力省农科院花卉所承担科研项目254项,联合企业协同攻关,打造全产业链的重大项目创新体系,撬动了一批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成果落地开花,逐步推动云花产业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在现有科技计划管理基础上,根据云南省花卉技术产业输出力度不强,成果转化收入与现有产业不匹配的现状,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模式,积极推动“放管服”管理模式在省农科院实施。一是支持省农科院花卉所建立全新机制的“国际花卉研究院”。为主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花卉所依托“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集全球科技资源,建设全新机制的“国际花卉研究院”,打造一核多点,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花卉科技创新的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企业出题、科研单位解题”的深度融合创新方式,与锦科、云秀、云星等企业以共建研发中心与项目合作,选育了市场需求的花卉新品种“金辉”等100余个,企业每年对应用品种收取的专利费超过几百万元,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收取专利费“零的突破”。二是聚焦周围科研资源优势,把省农科院花卉所打造为全国花卉技术中心。组建了智慧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推进花卉产业精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与国家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组建“云南省智慧花卉工程研究中心”。三是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公司、花加、花点时间、花易宝等电商建立直供销售体系。聚焦花卉产业后端链条,让产业化再加速再提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良性循环。云南省科技厅结合科研院所产业化后端薄弱,产业化经验不足的特点,从孵化到转化,主动担起“保姆”角色,提升服务聚焦。四是助力省农科院打造“云科爱园艺众创空间”国家级成果转化及孵化平台,众创空间现入驻企业、创业团队共计54个,涵盖盆花、鲜切花、食用花卉、花卉精深加工等领域。新孵化科技型企业18家,孵化创业团队16个,获得自主投资、风投及项目资金支持近2亿元,孵化培育的“米花”等企业已成为行业领军者。五是引导省农科院建立“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个基地、一批企业”的“四个一”一条龙运行机制。即一个学科成立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管理一个基地,一个基地合作一批外部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项目成果化、成果公司化。六是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实施花卉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制定“打地板”和“开天窗”相结合的激励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收入30%上交研究所统筹,70%奖励个人及团队,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二、科技创新支撑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在多年持续聚焦支持下,省农科院花卉所与云花产业共同成长,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团队,首批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团队”,入选国家特支计划-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1人,云岭产业领军人才3人,云南省两类人才23人,云南省花卉苗木产业体系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4人,为云花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目前,省农科院花卉所已选育花卉新品种317个,已获授权236,其中国际授权3个,申报专利190项,研制国家、行业等标准6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一等奖6项,在品种、技术、标准等科技成果全国第一。2016-2018年,科技成果在我国西南、华东、华北、华中等花卉生产区及马来西亚、越南等规模化应用,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实现产值115.20亿元,带动5万余户花农脱贫致富;在云南推广面积12.5万亩,新增产值1.26亿元,在我省花卉主产区培训花农及技术人员12280人次,转化新品种、新技术32项,其中独家转让专利4项和花卉新品种8个,成果转化实现产值达3500万元。花卉所新品种、新技术覆盖我省花卉主要产区的8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创新驱动下,云花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云南省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71.4万亩,同比增长9.7%;总产值达525.9亿元,同比增长4.5%;鲜切花产量112.2亿支,同比增长1.7%;盆栽花卉产量4.28亿盆,同比增长28.5%;出口额2.06亿美元,同比减少1.9%;花卉企业数2316家,同比增长8.3%,其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9家,销售收入(交易额)1000-5000万元花企137家,5000万-1亿元花企17家,1亿元以上花企10家。花农合作组织544家,花农户数15.6万户,种植大户18931户,花农收入达124.8亿元,从业人员达39.57万人。花农收入达124.8亿元,同比增长3.1%。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占全国花卉总面积的8.2%,综合产值和出口额占比均为34%,生产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产值位列全国第三。

三、科技创新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逐渐成为“云南模式”

(一)创新平台管理模式,建立开放融合研发与服务平台,促进创新与创业

结合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灵活设计科研创新平台,着力解决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到服务大众的全民科技创新模式。花卉作为最有活力的产业,是创新创业的热门农业领域。从理念上和实际管理上撤掉研究所围墙,成为国家真正开放和创新平台,这种开放融合的研发服务平台,已逐渐成为了改变云南传统花卉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力量,得到省主要领导和产业界高度认可,焕发出巨大的创新和市场活力。通过这种机制和途径加快了知识产权的扩散速度、缩短了技术转移的周期和提高了技术转移的质量。

(二)实施产业导向的科企协同创新,拓展科技创新的外延,促进花卉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都市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花卉观赏园艺业正发生重大变革,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花卉所抢抓机会,利用平台、人才和技术优势,先后与企业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已在我国5个花卉主产省建立国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在州市与企业共建实验站、示范园和工作站。联合研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联合开发了如新优品种切花、迷你小盆栽、花卉加工产品等一批受市场追捧的新产品,其质量和效益均成为行业新标杆;支撑企业共同选育新品种近80个,其中月季“金辉”、“翡翠”、满天星“云星”、非洲菊“拉丝系列”新品种等均成为市场占有率领先的自育品种;联合研发互联网+绿色种植技术,通过优化智能温室系统、肥水回收系统,实现对环境影响小(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和70%的水资源浪费)和高产出(小盆栽亩产值超100万元,月季切花亩产值超15万元,单位面积效益是传统方式的20倍和3倍)。

(三)优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促进科技人员走入企业融入产业

农业科技工作,周期长,工作苦,收益低,要留住人才并调动其服务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既要改变传统重研究轻转化的科研方式,又要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为此,花卉所探索出“打地板”和“开天窗”相结合的待遇激励制度,以推进“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员聘任为契机,打破学历、职称的界限,实施“能上能下”的全员聘任制。根据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科技服务、科技管理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年度考核目标,完成年度目标就可得到工资外的基本奖励。此基础上,除高水平论文外,品种、专利等可转化的成果,均以按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作为考核标准。扣除成本后70%收益奖励给团队和个人,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从而激发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近几年推出了一批得到市场认可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新增省内外服务合作企业30余家,已创办或正在创办科技型企业18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