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志伟

“本人于2002年去广东潮州打工8年,2010年回乡致力于香蕉生态种植,如今已壮大成为一个本市县知名创业园。”这位说话文绉绉、外号地主、实名潘凤佳的蕉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他种植香蕉的经历。

他的创业园所在地是广西南宁市武鸣县,而广西香蕉种植面积经过10年巨变后,由不足50万亩到现在的150多万亩,形成了西乡塘区—隆安县—市华侨投资区—武鸣县香蕉规模种植带,武鸣县就是其中的一环。刚开始,潘凤佳是做中间商,但客商多蕉源少,一蕉难求,于是他投身于香蕉种植。当被问及目前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时,回答是“销售”。

其实不止销售,管理、资金、技术等,都是蕉农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是香蕉产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近年来,作为面积世界第五、产量世界第二的香蕉大国,我国香蕉产业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又该如何发展?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锡炎和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柯佑鹏。

生产与需求不对等仍在

全球第一,这是在世界贸易大宗农产品中,香蕉的鲜果消费量在水果界的地位。

张锡炎向记者介绍说,过去几十年,世界香蕉种植面积翻3倍,产量翻5倍。数据显示,全球年产香蕉10650万吨,占世界水果16.8%,年产值约430万亿美元,贸易额达150亿美元。

通过这几组数字,足以看出香蕉的地位。但很多人忽略了香蕉种植的局限性,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它仅能种植在南北纬23度之间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赤道两侧为最适宜。因此,香蕉产品形成了生产和需求不对等性。

在我国,2003~2014年,香蕉收获面积翻一番,产量翻一番多,产值翻两番多。香蕉主产区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占全国98%~99%的香蕉面积和产量。

“总体上,生产和需求趋于稳定,但在国产蕉上,还是需求大于生产。”张锡炎表示,我国香蕉年产1200万吨以上,全部内销,每年还进口40~80万吨,近几年进口量逐年递增。

“2009年以来香蕉进口量增长较快,2011年海关贸易最大,超过80万吨,进口额超4亿美元。”柯佑鹏向记者介绍,目前进口来源国单一化正转向多元化。

数据显示,五年前,菲律宾的进口香蕉占香蕉进口总额约95%,其他国家约5%;目前,菲律宾约35%,其他国家约占65%。而菲律宾目前是亚洲最大的香蕉出口国。

此外,柯佑鹏介绍,进口贸易逐年递增,边境进口份额逐年增大。五年前,进口贸易主要为海关贸易,年约40万吨左右,边境进口贸易约为20~30万吨;2014年,进口贸易主要为边境进口贸易,年约100万吨左右,而海关贸易约为40万吨左右。

产业链配置尚有空间

“我国香蕉产业目前整体规模大,但个体经营规模小。”张锡炎指出,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分散经营,难以培育国际化香蕉大品牌。

柯佑鹏分析,受香蕉枯萎病日趋蔓延的影响,土地租期日趋缩短,加剧生产成本上升,一般患病率达到20%就难以实现盈利。

“销售方式单一,营销理念落后。五年前田间地头销售占75%左右;目前田间地头销售占90%左右。”柯佑鹏说,而国外的大基地,他们生产的香蕉80%都会有定向销售,产销的盲目性较低,这样就能够规避市场风险与获得较好的效益。

张锡炎以日本Freshsystem公司为例说,该公司经营16个冷藏催熟配送中心,全国连锁配送,直接连接终端销售市场,配送中心全程机械化、自动化。

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大市场矛盾突出、散户种植竞争力不强,导致市场波动和经营风险加大。“品牌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强。”这也是柯佑鹏比较担心的问题。

在香蕉种植的过程中,潘凤佳也着重提到了产品的质量、服务理念,以及香蕉产品附加值。

产业升级有待技术支撑

据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农产品跨国公司都以香蕉为主营业务。“我国香蕉产业具备培育跨国公司的潜力。”张锡炎认为,中国香蕉市场相当于欧美市场的总和,应该培育出一些香蕉跨国集团。

比如厄瓜多尔香蕉王集团,该集团拥有45个蕉园,面积2.3万公顷;栽培技术标准化,质量稳定,品牌基础好;索道采收和采后处理,外观品质好,商品价值高;15架农用飞机,用于喷洒农药;2个码头和6艘轮船,用于香蕉和农资运输;配套肥料厂和纸箱厂等,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范围。

在历史上,广东和福建是我国传统产蕉区;25年前,海南率先推动香蕉产业规模化发展;过去15年,广西发挥优势,发展水平后来居上;过去10年,云南香蕉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走出去”的桥头堡。

2003年,国家农业部将香蕉产业化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把香蕉“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列为我国“香蕉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并于2004年分别在海南、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三个香蕉“产业升级”示范点。2005年又将示范推广扩大到云南省,使全国的香蕉“产业升级”示范点一共达到了12个。“其目的就是要通过香蕉标准化集成应用、创新与推广,引导蕉农走高品质生产之路,促进香蕉产业增长。”张锡炎说。

目前,世界香蕉产销中的三大国际商业公司——金吉达、帝盟和都乐公司占了全球香蕉市场70%的份额,他们进行香蕉的生产、运销、市场、贸易以及整个产业链中所需的相关设备及维护和研究,以“托拉斯”的模式进行经营。在生产和管理上他们实行严格的标准化,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基地生产香蕉都遵守统一的技术标准。

自我国农业部设立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以来,大量的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国产蕉水平不断提高,与进口蕉的差距日趋缩小,有的产品已超过进口蕉。

柯佑鹏认为,这对香蕉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如良种良苗技术、耕作技术、水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果实养护技术、无伤采收技术、保鲜包装和贮运技术等。

“走出去”是必然选择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加上农民增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土地,要在国内建立大规模香蕉生产基地不太符合客观实际。

张锡炎介绍说,台风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香蕉产业做大做强。“各产蕉区的优势已经得到很好地发挥,适合蕉的土地利用已经接近上限,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已经是很明显的趋势。”

“‘走出去’发展步伐加快。”柯佑鹏表示,三年前不足20万亩,主要在老挝、越南;目前已超50万亩,扩大到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张锡炎分析,无论是缅甸、越南还是老挝的边境地区,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与云南热区相似,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只能作为云南香蕉产业的延伸,不是我国香蕉产业与国际接轨的理想区域。

“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南部和老挝南部等地区才具备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没有台风和霜冻等自然灾害,且土地资源更加丰富,土地成本更加便宜。”张锡炎说。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香蕉生产者个体实力都比较小,只能在边境地区种植香蕉。分散经营使产业显得势单力薄,没能对产业进行系统地规划,无法进行大规模国际化经营。

张锡炎表示,通过利益机制把“走出去”的香蕉生产者组织起来,引导这股力量有序地“走出去”,自愿地参与到中国—东盟 “香蕉产业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此外,柯佑鹏认为,随着种植环节利润趋薄、风险加大,眼前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将被打破,打造产业链大联盟将成为趋势,相互抱团,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或多赢。“目前,广西、云南已有这种趋势。”

“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农业对外‘走出去’政策也为香蕉产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张锡炎补充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