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喂牛一年能挣15万元左右。”近日,记者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一碗水乡水淹塘村,肉牛养殖户王国建自豪的告诉记者,自己养牛的收入比在广州工厂务工的儿子一年挣得还多,他的小型家庭养牛场越来越有奔头。

肉牛产业作为黄平县优势传统养殖业之一,2014年开始,王国建就投入到“全职养牛”的队伍中,从最初的10头到现在的30多头,其中还有10多头能繁母牛。在黄平县,像王国建这样养牛致富的人有不少。近年来,黄平县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水淹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梅介绍,水淹塘村在农民中推广“家庭牧场”模式,以农户家庭投资为主体,家庭劳动力为主要生产管理方式。家庭牧场通常以牛存栏10到30头的饲养规模为主,其中能繁母牛占家庭肉牛养殖场牛存栏比例45%左右,以自繁自养为主,农户养牛成本低、投入少、收入高。

“这样的养殖规模最适合我们这种山区农村农民发展养牛,普通农户就能管理好牛场。”张梅告诉记者,一人养殖30头牛,再种植20亩玉米和牧草,利用好农作物秸秆,按时采收,便可以满足肉牛的“口粮”,再利用牛的粪污生产有机肥,又能继续发展种植业,不仅降低管理和饲养成本,还能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王国建正在一人可管理的“家庭牧场”内喂牛

王国建正在一人可管理的“家庭牧场”内喂牛

张梅给记者算了一笔“牛”账:一个家庭肉牛养殖场饲养30头肉牛,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头,年出栏肉牛20头左右,可年获纯利润15万元。

截至2022年底,水淹塘村养牛户已发展到58户,全村肉牛存栏1322头,出栏量1261头,实现产值2900万元,利润1000万元。

目前,黄平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态型、效益型现代产业建设步伐,推进以现代生态家庭牧场为主的肉牛发展,今年计划新增家庭农场100个,当前在建43个,家庭农场的建成,将为农民参与肉牛养殖提供便利,能吸引更多农民参与。

在水淹塘村对门坡组肉牛养殖小区,体格健壮的育肥牛悠闲地吃着饲草,张梅和养殖户交谈养牛细节。

水淹塘村按照“科学谋定,支部领办、能人合办、群众跟办”的思路发展肉牛产业,在远离村寨2公里的50余亩荒地建成可容纳500头牛以上的集中养殖小区,将昔日荒坡地变成群众增收致富“聚宝盆”。如今,该养殖小区已成功入住8户养殖户,带动村民自发养牛增收成效明显,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养牛技术的不在少数,水淹塘村也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牛示范村。

三门峡牛养殖致富经历_三门峡正规黄牛养殖场_三门峡养殖大户

水淹塘村肉牛养殖小区内喂养的肉牛

“建设肉牛养殖小区,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改变了以往家家户户分散养殖的模式,实现养殖资源与养殖技术的共享共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疫病风险,同时实现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养殖,解决农村人居环境与肉牛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通过集中回收附近农作物秸秆,既降低养殖投入,又帮助周边农户处理秸秆。”张梅介绍,养殖小区建成后,县乡技术部门将指导周边农户发展家庭农场,为农户提供集养殖、防疫、消毒、粪处理为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服务,进而带动周边肉牛养殖户科学化饲养、规模化发展。

据了解,今年黄平县还投入300万元在水淹塘村冷家湾建设了一个400头规模的养牛小区,预计今年6月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养殖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