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英气勃发的青年人在储蓄徽的感召下进街入街巷,宣传动员储蓄,为银行经营筑基添瓦;一组组日见飙升的数据聚集在账页上、闪现在电脑报表系统里,记录了一代储蓄人洒下的辛勤汗水。一块块底色鲜红,镌刻着金黄的齿轮、麦穗,托举着“储蓄”二字的储蓄徽,如今安静地陈列在行史馆、博物馆;一枚枚或黄或红或圆或方的奖章,与储蓄徽朗日同耀,辉映着储蓄人的过往奋斗足迹。

储蓄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各个组织资金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门上方必须悬挂的“铭牌”,居中位置,左边为机构的行(社)徽,右侧为机构法定名称,一圆两方、一红两黄,既让群众明白这里是合法的金融机构,又显得庄重大方。更重要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组织储蓄一直是各家基层银行信用社的首要任务,只有资金实力雄厚了,才能发放贷款,才能赚取利润,才能在地方政府那里赢得话语权。储蓄几乎是各个金融机构的“吃饭工程”“一把手工程”。

回首在县支行储蓄股(筹资服务部)工作的几年里,我和50多名储蓄员一起,担当起全县农行组织资金的重大职责,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集腋成裘,有力地支持了夏粮、烟叶、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国营企业的发展,使“千年古县”襄城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扬帆起航,逐鹿中原,佳绩频传。

“三铁”是锻造出来的

银行讲究“铁款铁账铁算盘”,对于从业者要求之高是银行业的基本规则。作为一名银行从业者,不会打算盘、不会记账平账、不会查库核款简直不可想象。

入职必修课,除了学习金融理论知识外,就是要过基本功这一关。打算盘,练点钞,翻打百张传票,一样不能少。我们的入职培训主讲老师是储蓄股股长康老师,业务精通、魏碑书法一流,既讲业务,又谈做人,实例加分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康老师最初教我们珠算练指法和基本功,是反复地拨打“625”。后来,练“打百子”,从1加到100得5050;那时,计算利息几乎全是手工操作,必须要有扎实的算盘乘法基础。康老师让我们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积的定位、空盘前乘法的运算方法和操作技巧;了解破头乘法、隔位乘法和简捷乘法。练“小九九”,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又练“大九九”,从“九九八十一到一一得一”。不但要练好“小九九”,而且要熟练“大九九”,因为常用的乘法“留头乘”、“破头乘”、“空盘前乘”、“空盘后乘”,以及除法“大剥皮”、“小剥皮”等,用得更多的是“大九九”。翻打百张传票,从加减,到乘除,自我考核,加压突进。翻打账页,计时评分,错误率高的当场点评。

练习点钞时,开始不在乎,不就是一把点钞纸,夹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食指顶着,拇指按着,右手沾湿,大拇指、食指、中指互相配合,一张张点过即可。练习点钞既要快,更要准,既是对储户负责,更是对银行负责,做到了这些,才称得上“铁款”。达到“铁款”要求,唯有苦练点钞功。点钞纸侧楞锋利,稍不小心就会割破皮肤。大家买来医用胶布,缠绕在指肚上,在教室里练,回到住室还练,直到培训师当场测试合格了,才算基本过关,也就是拥有了上岗的资格。

营业机构的储蓄专柜上,各类储户的卡片账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盒里,按照活期、定期半年一年三年五年八年、定活两便分类插在木盒里。储户存款时,出纳员收好款项,记录台账和传票后,转给当班会计。当班会计从账盒里抽出卡片,根据传票登记卡片账,核对款项后,登记储户存折,再交出纳员复核后,递给储户。储户支取款项时,与上述操作相反。营业终了,出纳员核对库款和现金账,会计员轧记当天业务,双方核对一致平账后,才可以下班。否则,外边再急的事情也得暂时放下。这是铁律,人人执行不怠。

每日营业终了,平账是必不可少,如果出现账目不平,从会计到出纳,从联行到主办,逐个环节查找原因,勾稽账目,直到找平账目为止。有经验的会计,查找错账自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各种差错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是刁钻古怪的问题,也会在“铁账”面前黯然失色。下班前平账习以为常,下班后挑灯夜战也是家常便饭。银行就是“玩数字的”,精确到分厘,大到无穷大,小到分分角角。银行是代替国家管理资金的,有了差错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当然,也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恣意玩火自焚不保,另当别论。

一位同年入行的同事十几年后给我讲过一个冷笑话,听得我哭笑不得。这位同事晓飞,20多岁时顶替父亲的工作加入储蓄员队伍。晓飞跟银行的股级干部都很熟悉,见面打招呼,点头弯腰哈哈哈。晓飞喜爱喝酒,交往朋友,一月几百块的工资满足不了他的呼朋唤友需要,把父亲的工资领出来后也随手花掉。晓飞在同事面前显得很大气,吸几块一包的香烟,开一辆雅马哈摩托,带一副墨镜,还在谈恋爱。晓飞在银行人面前风光无限。也就是他这种做派,无止境的大大咧咧,竟然惹怒了营业所主任,强烈要求组织停职晓飞,至少是调离全行最好的营业所,下放到农村偏远的营业所。

那天下午,晓飞接到一般大的伙伴电话,邀请他晚上到河边的夜市摊上吃烧烤,顺便卡拉OK。而这些正是晓飞的最爱。距离下班前,晓飞急急忙忙地登记出纳账,核对库存。会计员不明白今天的晓飞为啥急于轧账?下班的铃声响后,晓飞心猿意马,如坐针毡,急切地等着会计员和自己对账。十几分钟后,晓飞看到会计员还在低头打账页,悄悄地对会计员说:“我的款箱碰好了,账实相符,你结完账就可以了,麻烦你帮我把款箱送到库房,谢谢啦。”晓飞绯红了脸说着,把一张款箱库款余额单抄给会计员。会计员看到晓飞急迫的样子,一抬头,示意晓飞可以下班了。晓飞逃也似地跑出了营业室,和在外面等候的朋友一起发动摩托车,一股黑烟消失在下班族的队伍里。晓飞们又猜枚又唱歌,BP机呼叫多次也听不到,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里。夜的灯在汝河倒影五彩缤纷,随着波动的河水上下起伏。

会计员轧账时发现长款100元,找不到长款原因。储蓄专柜结不了账,整个营业室结不住账,大家都在找账。坐班主任亲自查找,主任也回到办公室里等待查账结果。会计员反复查找,账目没错,便把重点放在库款之上。主任问晓飞哪里去了?会计员如实回答。主任紧急呼叫晓飞,依然等不到晓飞的回话。眼看到了夜里十点多,主任还没有见到晓飞的身影。主任在银行大院里怒不可遏,恰巧遇到一位在外边遛弯回来的段股长,才得知晓飞正在河堤上唱歌。主任派人把晓飞找回来,一番询问,才知道晓飞支取自己账户100元,制作了传票,下列了现金账,从款箱里取出100元装在衣兜里,却没有把传票转给会计员记卡片账。

主任怒目而视,使劲跺跺脚,指令晓飞写出深刻检查,“咱们明天再算账”。众人看着晓飞酒后紫红的脸膛,既恨又爱,毕竟晓飞在营业室爱说爱笑,打水扫地都是晓飞的日常工作。然而,“三铁”不容许晓飞犯错误。一周后,晓飞被调离营业室,分排到北环路储蓄所。

拥抱账册保平安

1990年初夏,我受单位指派,搭车前往平顶山市农行报送筹资服务部报表。虽然筹资服务部有一辆吉普车,但是服务储蓄所营业是其第一任务,我不敢耽误大事情,就在早饭后搭车赶往30公里外的市区。

那天,我乘坐的是一辆八成新的面包车,从县城东关小车站发车后,摇摇晃晃地向南驶去,时不时地停下来,接上三三两两的乘客。乘客渐渐地多了起来,几十人的座位挤得满满当当。大声说话的,嗑瓜子的,卖糖果的,杂音纷纷,不绝于耳。我坐在车厢后部靠近窗口的位置,看着上上下下的乘客,开始回想我的新闻报道稿子,晃晃悠悠中有了一丝睡意。我警觉地把黑牛皮公文包抱在胸前,眯缝着眼,不时斜视一下窗外碧绿的麦田。微风中,麦浪翻滚,碧波荡漾。

客车行驶到距离市区十几公里的地方,面包车突然急刹车,车门打开后上来三个衣着花哨的青年人,分开站在车厢里,一个卷发男站在司机右手一侧,一个戴墨镜的站在车厢中部,另一个留光头的恍到车厢后部,都装作无事放松的模样。我看到这几个青年人上车不是往前看抓扶手,而是左顾右盼,好像盘算着什么。我警觉起来,虽然上衣口袋里只有几十元现金,但是公文包里是本月的储蓄股、筹资服务部的报表,关系着市行盖章后几十名储蓄员的工资发放,连贯着几十个家庭、百十人的正常生活。我越想越感到必须保护好公文包,不能有任何闪失。

车子又停了,下去七八个农民模样的乘客。等车子再启动时,站立在中部戴墨镜的年轻人坐在了我前面隔两排的左侧靠过道的座位上,紧挨着一个上穿中山装、脚蹬黑皮鞋的中年人。戴墨镜的青年人回头注视着昏昏欲睡的“中山装”,左手悄悄地放在“中山装”的肩膀上。一个邻座好心的乘客探头想提醒“中山装”,被后部留光头的的青年人用皮包挡在眼前,蹬着一双凶狠的眼睛。坐在前排的卷发男则对司机说道:“这一段不能停车!”戴墨镜的年轻人开始在“中山装”的所有口袋里下手,如同探囊取物一般。随后,这三个年轻人都站起来,逡巡着每一个乘客,胆小的抱紧了随身包,胆大的装作睡觉,肩膀夹得紧如寒蝉。

三个青年人从前排开始,手持利刃,怒目而视,逐人搜身,见钱要钱,见物索物,众人敢怒不敢言。眼看距离市区只有五六公里,我既担心被搜身,更担心被抢包。我身单力薄,出手也不是这三个青年人的对手,突然心生一计,掏出一支香烟,递给邻座的男青年乘客,大声说道:“小明啊,前面站牌下你表哥开警车接着咱俩,你坐上车提前告诉他,中午喝酒时让他把手枪放在办公室里,不要随身带着,要不喝酒不痛快,我看着那玩意儿喝酒不尽兴,啊?”邻座男乘客很精明,初一愣怔,马上附和道:“好,一言为定,我见他就这样说,中午不醉不散,得劲!”男乘客冲我咧嘴笑笑。我抬头看一眼三个青年人,一个个呆呆地站在那里,其中卷发男一挥手,招呼戴墨镜和留光头的两个青年人走向前边车门,大叫司机,“停车,停车。”下车后,三个青年人跑步消失在路边的一片小树林里。

乘客们回过神来,纷纷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的脸上热辣辣的,我想出手帮助大家,可是我没有做到啊。我在市区没有“小明”这个朋友,情急之中的人性反应,纯属巧合。

回到单位后,看到同事们按时拿到了工资,高高兴兴地回家,我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兴奋。我想,我在,我尽责,我快乐。

绿色吉普车

那是一台一人多高、后轮驱动、帆布围绕、手动挂挡、冬冷夏热的退役吉普车,墨绿色,大修后分派到筹资服务部,担当城区十几个储蓄所的送款、收款、调款任务,一年四季365天,司机歇班车子不休息,好像陀螺一般运转着,偶尔开进修理厂保养一番。吉普车承担着繁重的任务,既要安全行驶日复一日,更要保证款箱和押运员的人身安全。

坐在这台吉普车里是啥滋味?夏日里,即使摇下玻璃窗户,车外酷暑的热浪混合着发动机自带的热量,在车厢内纠缠不休,把两三平方米的空间挤撞得“体无完肤”,呼吸着闷热的空气,警惕地盯着吉普车外的可疑人和物,手中的28式手枪攥出了一把汗。按照规定,除非特殊情况,执行任务途中是不允许停车的。这样坐在吉普车上执行任务,如同进了桑拿房一般,人人龇牙咧嘴。

冬日里,窗外狂风呼啸,脚下冷风嗖嗖,厚棉衣裹在身上,也禁不住打寒颤。遇到冰天雪地,吉普车四轮缠上了铁链,司机紧握方向盘,目不斜视直盯前方。执行押运任务,一只手紧握着手枪,一只手紧抓着侧门扶手,紧张地观察着车子外面的动向,心中暗暗地鼓励自己不能出现任何差池,按时把款箱送达目的地。

县城每年举办两次大型商品交易会,主要大街上摆摊卖货者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储蓄所大多数开在繁华热闹的大街上,遇到交易大会,对吉普车执行任务是最大的考验,既不能耽误开门营业,更不能出现押运调款差错,安全第一的警钟在交易大会举办之前一周时间就开始谋划敲响,全行上下人人关注着商品交易大会这几天的储蓄所运行正常与否。当很多县城的职工在商品交易大会举办之时呼朋唤友聚会饮酒,我们筹资服务部的几个人比平时更加紧张忙碌:筹划行车最佳路线,制定押运风险预案,调度应急款项,抓好优质服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通透,一个一个明确任务职责,确保安全无事故。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天下午收款时,吉普车刚驶出县支行大院,还有一丈多高的夕阳直射进车前方,明晃晃的刺眼。司机小心地驾驶着吉普车,依照规定的线路逐所收款。县城最繁华的东大路,拥有南北两个储蓄所,吉普车每天必须在这条大路上奔跑。当吉普车行驶到这条大路与东拐街交叉口时,曾经宽敞的大街上城乡群众依然在悠闲地闲逛,有品尝小吃的,有看马戏表演的,有高声叫卖的,有互相砍价的,道路上堆积着檩木椽子、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大米白面、桑把扫帚、各色服装、杂物百货,把十几米的东大路塞得挤推不动。本来当天已经延迟下班一个小时,没想到此时大街上仍然如此热闹,一时半会儿也没有退去的迹象。款箱接不走,几十个储蓄员无法下班离岗,无法回到家里带孩子做家务。我当天代理押运,保证款箱安全是第一位的任务,便和司机、另一个押运员一起硬着头皮小心地如蜗牛般爬行在东大路上。因为完成这条路上两个储蓄所的收款任务,没有别的道路可供选择。吉普车上有款箱,押运员不能下车。

面对渐渐降落的夕阳,我和另一个押运员小苏商量后,让司机反锁车门,我俩下车在吉普车前疏散赶会群众,给吉普车腾出行驶空间。下车后,我持警棍在吉普车的左前方,小苏手握老式手枪在吉普车的右前方,依计而行,护卫着吉普车,走在拥挤的大街上,好言相劝赶会群众,行个方便挪出一片片位置,缓缓地导引着吉普车前行。不到三公里的这段东大路,吉普车挪移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才驶出群众拥挤路段,顺利完成了当天的款箱押运任务。当吉普车驶进县支行大院时,我紧张的心情才松缓下来,和小苏相视一笑。守库员指着我的裤腿笑弯了腰。我疑惑地往下看,发现皮鞋上蒙满了灰尘,膝盖以下的黑色长裤如同皮鞋一样土黄色,上面好像描绘着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图案。

储蓄宣传尽心尽责

当年,河南省农行在新乡市农行干部学校举办储蓄宣传培训班,50余位学员走进了这个农行系统首期高规格培训班,时间1个月。我也作为一名普通学员,走进了位于新乡市北干道的这所农行内部干部培训学校。

培训班既有省分行储蓄处的领导、专家授课,也有新乡市农行的相关领导作报告,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比饥饿的人看见面包还渴望。课堂上学习,课后三五成群到新乡市分行的营业网点观摩,对照书本知识一点一点消化,融汇成个人的专业知识。带队的市行储蓄科宋秘书,人高马大,皮肤白皙,戴一副塑料红边近视镜,说话大腔大口,爱吸烟,能喝酒,曾经是中学教师,讲起话来一套一套。宋秘书在课余跟大家交流学习体会,强调做银行储蓄工作,要视岗位为衣食父母,百般呵护珍惜,保护银行财产和库款决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即使舍命也在所不辞。宋秘书还讲到大家要注意交友,不要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防止糖衣炮弹攻击,做清清白白的人。宋秘书这时诙谐地说道:“我老家南阳方城有几句俗语:老鼠娃,老鼠娃,专吃我的红薯干,只吃芯来不吃边,吃后剩一个辘轳圈。俗语要义是说,蛀虫专门攻击薄弱环节,主要攫取价值高的部位,还用幌子掩盖事实制造假象,大家要谨慎。”宋秘书说罢,大家如获至宝,哈哈大笑起来。

我对摄影知识培训格外喜欢,因为我爱好写作、摄影,此前在报刊上发过一定数量的文字稿,如新闻、随笔、小小说,总想着丰富自己的新闻发表稿件的品种,更好地为单位储蓄宣传出把力。讲授摄影课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乡日报摄影部主任牛子祥,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摄影界大咖。我在课堂上认真地听理论,课后围着牛主任问这问那,一心想把抽象的摄影理论转变为我的宣传工具。我看着牛老师脖子上挂的相机,当时听说逾万元,眼馋得我直流口水。听了牛老师的摄影课,我对摄影更加向往,好像激动的心早已飞向火热的组织储蓄一线。当时,我知道回到单位也难以让股长给我配备摄影机,心里嘀咕着怎样弄到一台,哪怕是低端的摄影机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想为储蓄宣传尽最大的力量。

回到单位后,我一直琢磨着买一台摄影机,坐卧不宁。我在那一年秋末,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直奔郑州市区西里路一家摄影器材商店,花费800多元购买了一台135海鸥摄影机,满足了我对摄影宣传的欲望。此后,我每次外出采访,就把海鸥相机放在包里,既记笔记,又拍照片。回到单位,赶紧骑车到照相馆冲洗胶片,第二天把照片和新闻稿分别寄给报纸、杂志编辑部,默默地等待着照片、稿件被采用的消息。每当看到我拍摄的照片、撰写的稿件在报刊上发表后,心里喜滋滋的。单位领导夸我多才多艺,上级新闻宣传部门大会小会表扬,我心里格外高兴。那一年,根据上级行的部署,我联系到本地知名书法家,分组带着广告语和涂料桶,在县城和16个乡镇之间的公路两旁较大的墙体上制作大型墙体广告数百副,宣传农行的资金实力,宣传农行支持经济发展,宣传农行的社会作用。一周内,大块的醒目的广告语,引起了城乡群众的热烈关注,农行美誉度显著提高。

其实,我最高兴的是,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更多的储蓄宣传技能,为提高农行的美誉度做出了贡献。当年我拍摄的储蓄新闻图片先后被《平顶山日报》《河南农行储蓄》《中国农金报》《农民日报》等报刊采用,行长多次在会议上受到同业和县直单位领导的夸奖。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金融作协理事 赵文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