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攀枝花样本(一)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二滩水电站建设,盐边老县城数万人告别故土,无怨无悔,那是一次人类的迁移。如今,为了二滩库区的一潭碧水,库区群众再次作出巨大牺牲,拆除网箱,这是一次产业的转移。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绿色发展的攀枝花样本》,全面关注取消二滩网箱养鱼工作。

养殖叉尾的利润_致富经养叉尾视频_叉尾鮰养殖技术视频

12月11日,二滩库区渔民正在卖鱼。

12月11日清晨,一艘艘满载鲜鱼的铁皮船冲破薄雾,慢慢停靠在盐边县渔门镇狮子码头,岸边等候的渔民一拥而上,在吊车配合下,将一桶桶活蹦乱跳的鱼装进专用汽车。一旁,几个人喊着号子,把一个个网箱拉到岸边,工人们则忙着拆卸钢管、铁桶、渔网……

放眼望去,二滩库区往日密布水面的网箱已经少了许多。网箱养鱼,这个年产值数亿元的产业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靠水吃水 下水养鱼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

二滩库区位于雅砻江下游,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修建二滩水电站而形成,丰水期水域面积达101平方公里,其中,攀枝花市水域面积约63平方公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田地被淹没了,那就下水养鱼。二滩库区宽阔的水域成为许多沿岸居民增收致富的宝藏,从那时起,库区周边的人们便开始发展网箱养鱼。

夕阳西下,网箱上的盏盏灯光,照亮了养殖户们的致富希望。

渔门镇朵古村的罗江就是较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她家的田地被淹没后,失去了经济来源,被安置到企业上班。2000年,她从工厂下岗后,尝试着在二滩库区搞网箱养鱼。

“刚开始,我们没有经验,用竹筏搭建网箱,一刮大风就翻,鱼苗全跑了,损失很惨。”罗江回忆说,渐渐地,一些外地人和沿岸不少村民也加入到网箱养殖这个行业,几十只、几百只铁桶接成的网箱连在一起漂浮在江面上,大家还在网箱上建房生活。

渔门镇,逐步成为盐边县北部地区最大的网箱养鱼镇。至今,当地渔民仍记得,那时养殖户设备简陋,养殖的都是些常见的鲤鱼和草鱼。

群众摸索 政府引导

群众摸索,政府引导。1998年,盐边县引入攀枝花市通力粮油饲料公司在二滩库区进行网箱养殖,市水务局也在二滩库区开展网箱养殖示范。

来自眉山的冯佰明是原攀枝花市通力粮油饲料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是最早进入二滩库区从事网箱养鱼的外地人。2004年,他承包了150口网箱,养殖叉尾鮰、花鲢等,忙不过来时,他干脆把妻儿接了过来。现在,他妻儿都已落户盐边县。“当时,这边的环境、水质都很好,我觉得有发展前景就留了下来。”冯佰明说。

罗江介绍,二滩库区网箱养殖大规模发展源于2005年。“当时,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每建一只钢架网箱,政府补助400元,我们只需出200元。”罗江说,在政策鼓励下,一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外地养殖户蜂拥而至,很多本地人也加入其中。

渔门镇西牛村村主任赵兴明介绍,对于外来养殖户,村民们并没反对,还表示支持,但前提是技术共享。50多岁的王世良在二滩库区养鱼8年,有34口网箱,年收入10余万元。王世良说,“看着外地人养鱼赚钱,我们也跟着学。”

有了技术和经验,一时间,二滩库区的网箱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10月底,二滩库区网箱数量共计5.4万口,其中盐边县有32981口。来自攀枝花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二滩库区网箱面积近40万平方米,产鱼量3.04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每只网箱年产值平均达到2万元。

“箱”满为患 水质下降

网箱养鱼,一度成为二滩库区最兴旺的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网箱养鱼规模的不断扩大,库区水面上已是“箱”满为患,库区水质下降也成为不争的事实。曾经江面亮起的致富之灯变成了一盏盏生态警示灯。

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冲突,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取消网箱养鱼,还二滩库区一潭碧水。

采访养殖大户潘德碧时,刚见面,她便连说了三声“不习惯”。潘德碧是盐边县惠民乡最大的养殖户,在二滩库区修建了150口网箱养鱼,每年收入几十万元。过去10多年,最忙的时候,潘德碧每3个小时就要出去巡查一番,看看鱼群缺不缺氧。

虽说有万般的不舍,养了18年鱼的潘德碧还是第一个带头自发拆除了网箱。这一个月来,家里网箱拆除了,她几乎成天呆在家里,心里总是感觉空荡荡的,“就像一个朝夕相处了10多年的孩子,突然就没有了,你说习惯不习惯嘛?”

在二滩库区,像潘德碧这样,为了保住一潭碧水而牺牲自身利益的人还有很多。来自盐边县水产渔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20时,仅仅25天,该县已拆除网箱23717口,占网箱总数的72%。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