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大学选育的三系杂交稻新不育系“长农2A”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鄂审稻2020093。该不育系是学校自合并组建以来,以长江大学为第一选育单位完成的第二个三系杂交稻新不育系。
“长农2A”系农学院水稻育种团队杨隆维教授主持,由长江大学与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合作完成。该不育系具有配合力强、米质优、抗稻瘟病、生育期短、繁殖制种易获高产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易于配组出抗稻瘟病强的早晚稻组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而远在非洲的尼日利亚,来自长江大学的86级校友王学民将所学的农学知识带去了那里,一待就是17年。他独创的水稻撒播技术,帮助了尼日利亚人增产100多万吨稻米,让80多万名尼日利亚人吃上了大米饭。当地社区为表彰他为当地农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了他名誉酋长的称号,更是有央视《致富经》栏目来尼日利亚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扎根非洲,让大米不再“奢侈”
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部,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2.01亿。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再平常不过的大米饭,却是尼日利亚人眼中的“奢侈品”,他们国家大米产量很低,每年进口大米超过300万吨,还是缺口很大。2004年,尼日利亚政府找到一家中国企业,希望他们能帮助尼日利亚人解决吃大米的难题。这也是王学民与非洲结缘的开端。
通过两年的南南合作,王学民锻炼出了强劲的体魄,电脑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他的英语有了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学会了不少当地语言,提升了与尼日利亚官员的沟通能力。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南南合作所争取到的稻田养鱼、推广中国小农机等项目均顺利完成,并受到粮农组织的好评,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技援组。
在长期的工作中,王学民发挥自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改进播种机、中耕机等机械以适应当地的栽培条件,制作风车、小打谷机等等小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创新了水稻耕作模式,使当地产量增加30-100%。
王学民带领当地技术员在尼日利亚瓦拉农
尼日利亚现在有水稻种植面积350万公顷,其直播的雨养水稻种植面积占85%,但是由于当地是人工锄头点播,株行距间隔大,导致苗少,草多,最后产量极低,不足1吨/公顷。然而,这激发了王学民想要通过创新改变当地的农收情况。经过6年的摸索和完善,他研发出一种新的水稻种植模式,2019年采用后,水稻长势喜人,产量达到4吨/公顷以上,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学习不断,把时间变有趣
在尼日利亚17年多以来,6千多个日夜,王学民是怎么熬过来的?对也别人来说可能度日如年,寂寞无聊,但对于他来说,却是充实自我的天赐良机。王学民几乎每天下班后便开始健身,利用散步时间学习英语,而音乐更是生活的调味剂,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寂寞之夜。
王学民虽然52岁了,但心态却依然年轻。他与公司里的年轻人经常打成一片,工作之余一起健身,一起打游戏,休假时也会与儿子一起打英雄联盟。他还玩火山小视频、抖音,“我现在在火山小视频里有7万多粉丝,近7万火力。”
由于工作,王学民无法回家,他对夫人和家庭感到很愧疚,“老婆由于身体原因开刀4次,我都在尼日利亚,只能每天视频一下,安慰几句,都是她的朋友以及我的哥嫂照顾。”为了大家不得不放弃小家,但家庭却永远是他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冲锋战“疫”,确保大家有菜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突然爆发,很快席卷全球。2月下旬,尼日利亚出现首例确诊病例,随后尼日利亚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病毒感染者,到目前为止累计确诊6万多病例。尼日利亚首都区政府颁布了封城等一些列防疫措施,为首都阿布贾中国同胞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困难,尤其是上市场买蔬菜,无疑大大地增加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
为此,王学民带领团队决定利用阿布贾农业园区的土地大力拓展蔬菜业务,为阿布贾的中国同胞们供应蔬菜、水果及其他必要的生活物资。由于蔬菜品种少,数量不足,无法稳定供应,导致客户群体过少和不稳定。为搞好蔬菜种植,他开始大胆尝试一系列的改进工作。
他派遣大量当地员工,通过调查走访阿布贾附近蔬菜农场以及距离阿布贾200公里的蔬菜种植基地和阿布贾蔬菜批发市场,最终与多个蔬菜供应商及当地农场建立了稳固的蔬菜供应体系。疫情期间,促使蔬菜品种从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60余个,客户从最初的30余个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个,他和同事给阿布贾地区超过150家中国企业送菜,基本满足大部分中国同胞的蔬菜需求。同时,营业额从1月份的92万增加到6月份的630万奈拉,利润40%左右(人民币:奈拉=1:60左右)。
疫情期间,当地的蔬菜“大事”全落到了王学民的头上,有时候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一口水都没时间喝。不仅要抓蔬菜的种植、销售等,还要保证大家安全。但他却说,只要能把蔬菜业务搞起来,再忙再累也很开心,就怕忙而无获。
如今,王学民在尼日利亚已经工作17年,从早年的中国援尼南南合作农业项目专家,到如今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管,这位湖北汉子一直奔波在这片土地的田间地头,在当地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推进水稻育种工作。
《人民日报》曾这样报道: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一块块稻田整整齐齐,满眼望去金黄一片……“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谈及瓦拉农场的未来,王学民豪情满怀:“我一定要再多干几年,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