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锣密鼓!今天,北京中央电视台老台址东北部的梅地亚中心举行仪式,宣布全新的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将于8月1日试验播出,9月23日,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开播。
3天前,7月26日,同一个地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CCTV-7国防军事频道8月1日开播。
先后顺序,说明了两点,7的地位高于17,7的准备更早更充分更全面。
国防军事频道使用了原先的CCTV-7军事·农业频道的品牌影响力资源,沿袭“央视七套“名称。
此外还能解读到哪些内容呢,作为服务于农业节目的一位小编,俺尽量用业外人士能懂的角度,给延伸评论一下。
央视有16个上星频道
CCTV-7国防军事频道高度重视新闻类节目,侧重军事与国防信息的传播,舆论引导,强势发声,渐进宣传的主要手段是短平快的新闻消息类。
CCTV-17农业农村频道的定位是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其主要方式还是侧重电视专题类节目。
虽然两个频道的架构组成均为电视栏目,但是7有新闻类栏目,17也有但不得突出新闻,只能叫做“资讯”,前者能与13套新闻频道互相补充,后者则不能干扰新闻频道的农业类新闻。
不能算7个外语语种频道,央视10--16套节目之间,科教,少儿,戏曲,音乐,社会与法,新闻频道因为2003年创办,2008改版,只能屈居二位数。
央视没有16频道,跨过排序标称17频道,主要是沿用7这个数字,让人能联想到原来的专业频道。
2,新农业频道沿袭过去的基本内容
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包括《聚焦三农》《科技链》《致富经》《城乡之间》《农经直通车》等,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题纪实类栏目有《美丽中国乡村行》《乡土中国》《印象乡村》等,展现乡风文明的文艺类节目包括《乡村大舞台》《乡约》《乡村剧场》等。
熟悉的人会看出来,原来的CCTV-7(军事农业频道,注意军事在先,农业在后)农业节目中心的栏目名称,有《聚焦三农》《致富经》《乡约》《乡村大舞台》《美丽中国乡村行》五档栏目的名称得以保留,说明中总台肯定这些栏目的经验与定位,只需要做微调即可。
而《科技苑》改为《科技链》(搞不清定位,但是从很生僻的名称改得通俗了一些),《每日农经》改为《农经直通车》(改得好,原先的“农经”容易误认为是农业方面的经验,现在扩展为农业经济)《农广天地》改为《田间示范秀》,《乡土》改为《乡土中国》(大气高端了不少)
多了三个栏目,或者说与原先的栏目只有很少的影子,如以单本剧为内容的《法制剧场》改为《乡村剧场》,名副其实。《城乡之间》《印象乡村》为全新名称,全新内容,只能约略根据名称猜测内容。
3,品牌忠诚度一向不高。
有人说,很多栏目名称都运行了10年以上,有的立即变了名称,改了定位,多年积累的品牌资源,一日便消失了,很可惜嘛。
非也!多年来,作为农业军事频道,虽然观众有庞大的基数认知CCTV-7,但是毕竟属于两个“半专业频道”加在一起,毕竟节目有一定专业性,因此观众对其熟知度,远不如5体育频道,6电影频道,8电视剧频道等,甚至不如财经届认可的、收视率比7套还低的,2套财经频道。
也就是说,小编遇到的90%以上的人对"CCTV农业军事频道=央视7套”缺乏认知,经常的被疑惑,“啊,您是农业频道,是几套啊”“央视7套,是哪个内容的频道呢。”
长期以来,CCTV--7的军事内容属于精准定位的忠诚粉丝群,不用说都知道是谁在看90%以上是男性观众,而农业节目的内容,观众碎片化严重,城市,乡村都在看,男女老少都可能找到观众。
正因为此,延伸出另一个结论:观众都觉得农业节目挺好看“你们农业频道我经常看呢,蛇啊,马牛羊,黑西红柿啊,很有意思”。但是你要问最近一次看是啥时候,往往都是很久以前。再问,你能有印象的栏目名称吗,更是很少能回答上来。
也就是说,农业节目没有品牌忠诚度,没有形成品牌性栏目,可以说整个频道没有形成名栏目的基础,简单说,就是当观众(越来越老)拿着遥控器时,他可能转到看倪萍老师《等着我》看《缘来非常勿扰》《最强大脑》《足球之夜》《第一线》等,直接换农业节目某栏目的观众连0.1%都不到。
如果说非得找一个,那只能找收视率最高,定位最准,而且基本是晚间次黄金时段的栏目。《致富经》无疑,它是以创业三农类项目(种植、养殖、加工)的草根人物成功者的创富故事,可以说是一档人物类栏目。
《致富经》在2009年,曾经有过1%的收视率,即1400万人收看,2019年,即使按照0.3%收视率,是420万人收看。农业频道各栏目的微信公号基本阅读数3000,而致富经却5000--1万。
而实际上,现在的农业节目各栏目的收视率,已经徘徊在0.05--0.20%之间,也就是说,有的栏目只能有五六十万人看,还不如百度上一个搞笑视频的点击数。
既然没有品牌资源,栏目改名还是改定位,都无所谓损失与获得,没啥反响。
4,改革会使节目更好看吗
会从手机网络中争夺到新观众群吗?不会。
电视属于传统媒体,夕阳西下,难挽颓势,这是大势所趋,即,它节目再改版,栏目名称再花哨再吸引人,观众一开始图个新鲜,有一定增长,但几天之后,依然如故。
原因有二,一是现在观众的手机阅读(文字阅读与影音“阅读”)时间份额肯定会继续增加,但往往局限于已有的入口与渠道,两个新频道,要么重新建立APP以及自媒体等,要么是依托央视现有的入口,而这些渠道里,只是新闻类内容在争夺手机观众,像专题片,纪录片,无论美食,旅游,娱乐等,央视现在的各个频道资源,都无法BAT视频内容竞争。
二是市场残酷,上面说的属于市场分割方面,这里要说的是成本方面。更优秀的人才都走向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的人力资源除了有限的几个频道如体育和新闻等,保持强势,其他频道的编导、编辑、摄像等资源,水平在下降,年龄在老化,视野在退缩,而制作方式还是老一套,观念陈旧,机制陈旧,成本提高,收益降低,不会有良性循环。
比如CCTV-7《农广天地》(日播19:00--19:30)黄金时段,可以说在《新闻联播》以外的观众中,因为其央视地位,能占有较广观众群,加入新闻联播收视率是30%,那就是说,省级卫视和央视14个频道,在分割70%的观众,应该有其不错的份额的。
《农广天地》改为4年前改版,多出《农田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内容)《创富路上》(人物类创业故事),无非是淡化农业技术,开拓通俗领域,但却没有形成忠实观众群。后改为《田间课堂》《田间示范秀》,小编一直想问,农业科普,没有较大投入,能出好节目?
这个栏目的审片团队、选题团队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人力成本与时间耗在对节目精雕细刻,而不是思考创新定位思路上,早已失去竞争力,一步落后,步步跟不上,变换为《田间示范秀》(五个字的栏目名称,特别不容易辨识,干脆“田间秀”多好),不会有起色。
5,到底多少农民?
即使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我国城镇化率60%这个指标来看,这意味着14亿人口中的5.6亿属于“农村人口”,可想而知,这其中还有18岁以下的孩子,在城市里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即从来没有接触农业活儿),以及老龄化中25%的60岁以上人口,真正从事农业的,小编估计2亿左右。
这意味2亿人是农业频道的观众?只会更少!
农业领域太大,举个例子,养殖业细分顶多就是养鸡、养猪,下蛋的鸡、供应肉的鸡等,细分领域还不多,还能触类旁通。而种植业,更细,更广泛,种茄子和西红柿,用肥料差别很大。同样搞食用菌,种木耳和种羊肚菌,几乎没有共同点。
这意味着,农业技术类电视节目非常难,即你做得再好,有可能“技术性、科普性、兴趣度、服务性”等,你讲羊肚菌的节目,即便是食用菌种植业内的农户,可能全国只有十几万人看。农业频道里经常流行的一句话“农户需要农技服务的节目”是个伪命题!
你能为分化极为小众的几万人十几万人,做“如何养殖蓝孔雀”“羊肚菌的病害防治”“荔枝病虫害的几个问题”,费力大,观众极为有限。这种定位,交给自媒体和网络视频,更好。
6,人力成本消耗大,产出率低。
新的频道成立了,意味着播出时间资源多了,是原来播出时间的数倍,很多栏目从30分钟扩充为50分钟--1小时。即使这样,还有大量时间,难道就是重播,上新栏目,播娱乐节目,上广告?
节目长度增加了,意味这原创节目的成本要增加,这就面临节目好看还是难看,节目是"注水"还是"高精 尖“,是继续大量拨款,以广告收益好的频道,补贴农业农村频道?
那么,还是发挥社会与企业力量参与节目?全社会人工成本攀高,时间稀缺,如果不能采用成本转化机制,不能发动大金主们间接支持节目制作,50分钟节目好看不了。
实际上,CCTV--7农业节目制作方面过去一直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为主,优势是节目市场机制比较灵活,广告效益还行,缺点是搞管理的“主编”“导演”“制片人”太多,效率低。
在一线做节目的编导摄像比例少,这就形成内耗大,比如一个节目可能很好了,一个主编非得再要求改,一个制片人又希望再强调某内容,得,编导与后期全流程只要继续投入时间。
另一个角度核算。如果栏目是日播节目,一个月按照25期节目算,每个编导要求每个月做一期,那么意味这25-35个编导,外加10位摄像,10位后期服务(财务、统计、外联等)人员即可,实际上农影各栏目人员超编,很多人不干活,干活的又出活慢,选题会多而长(聚焦三农栏目选题会人多,整个上午,双休日休息,还有多少时间做节目?),通报会学习会多而滥,而且还频频招聘广告,缺人哪。
另一个不足是山头现象严重,思维固化,机制僵化,不如科教频道、法制频道、财经频道专业和高效。
举个例子,农业节目几个栏目的选题表,很复杂,填报内容太多,类似于“审批”,主编、制片人,还有副主任,基本是行政管理方式,计划经济体制,编导还没去现场,就要把节目的难点、落脚点,写到表里,不是形式主义是啥?而对实际拍摄没有正面作用,作用只是折腾编导。
小编了解,而央视嫡系部队的栏目,台里的栏目与频道,如《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等,表格几行字,则很简单,本组主编或者制片人,签个字,类似于“备案“,最后看成片节目为主。
7,重新认知品牌资源。
央视的特点是什么,万千闪光点说不完,小编认为就是3点,一,公信力高,历史悠久,品牌积淀。二内容丰富,频道专业化,栏目多,涉及面又深又广。三,覆盖面广,全国省市区,全世界华人分布区,都能看。
但是这些特点,却不是均匀分布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上,如公信力高,可能体现在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农业节目可能就得讲点娱乐性,内容讲点创作色彩,否则不好看哪,不好看,再科学再权威没用。
再比如,内容丰富,但毕竟是专业频道,一下子限制了观众群,即对三农有好奇的城市人与接触农业的农村人,农村观众的80%时间可能看的是影视剧和手机娱乐视频哪。
这些特点对农业农村频道就是双刃剑。
如果从品牌资源角度,则豁然开朗,利用农业频道的开播,实现大众传播的仪式感和品牌加持作用,完全可以吸收国家和省级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参与。利用日常栏目的架构,为农业领域和地方实现全方位营销。利用浸淫多年对农业领域的熟悉,可以让编导和摄像在人脉中开发商业资源与广告资源。
不要一提资源一提运营就谈虎色变,不能一体广告就杯弓蛇影的,要说严管广告,那些走进某某县的节目,就是对这个县的一个大广告。要说是屏蔽广告,街道,产品包装,展览会,解释农产品作用,画面与解说,无法避开广告内容。
要只要有合理的赏罚机制与制约机制,何必自缚手脚呢。
强势市场资源介入节目领域,用得好,只会促进好节目的生产,只会做好三农领域的服务,是一举多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