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发达地市先进经验突破各种束缚加快发展步伐一、敢就是“起跳板”苏州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当你特别想发展又被逼无路时,一些“出格”的做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昆山也曾穷得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他们想发展,筹备搞经济开发区,却又不被承认,怎么办?自封。他们打着“国家级自费经济开发区”的旗号到香港去招商引资,当时的县太爷还在《大公报》 上发表大作,言称:“欢迎你们来投资,欢迎你们来剥削。”他们的这种做法说法有点儿出格,也受到了批评。但招商引资终结出硕果,让昆山的财政收入用6年时间从10 亿元人民币发展到100亿元,用两年时间(2004年、2005年)从100 亿元发展到200亿元,2008年达到了272.5亿元。从优惠政策上看苏州并没有什么特殊,地价也不便宜,他们靠自己的家乡优势,靠自身与外商生产力要素的优势互补,一批一批地把外商招了过来。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能给资本家带来300%的利润,你不招他自来,挡都挡不住。招商引资的关键在“推介”。苏州人承认,在昆山的推介上,脸皮真的厚点儿,可是他们得到了实惠。比如说昆曲,现在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当初他们往外吹昆曲就是源自昆山时,心里可真没底啊!话吹出去了,回来后一定要把活儿做好。

现在昆曲在昆山开始挖掘、普及、提升。文化的渗透,提高了家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提高了苏州招商引资的感召力。苏州人的“敢”体现了他们强烈的发展愿望,也是创造苏州奇迹的迸发点。我们夏津人也曾“敢过”,80年代中期开始,夏津人依靠丰富的棉花资源,冒国家之大不题,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棉花市场,把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夏津的纺织业也迅速崛起,闻名全国。当前,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招商引资的背景下,我们没有人家那样丰富独特的资源,没有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更好的区位优势,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敢”。“敢”是一种创新、一种创造、一种资源、一种愿望,更是一种力量。如今我们的“敢”已经让夏津拥有了数张令人羡慕的名片---“中国纺织名城”、“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放心县”“中国植物油加工示范县”,已经有了鲁西北首屈一指、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已经有了省级经济开发区,已经有了清透环荫的“碧水绕城”、闻名全国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我们要弘扬这种精神,要敢于去想,更要敢于去干,敢于去闯。金融危机形势下,招商引资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没有现成的道路,喊不来,等不来,只有去闯出来。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唯书,不唯上,既要弄通政策,更要用活政策。

政策明确规定不能做的,要按政策办,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做的,我们就要大胆去尝试。面对困难、风险、挫折,甚至失败,不能回避、退缩,要敢闯敢试、勇往直前。二、有就是“硬道理”苏州没有太多的资源,有的是古城、古镇、古园林,靠着太湖却没有占尽风光。苏州是鱼米之乡,过小日子很好,但要大发展,没有大投人是万万不行的。苏州人也曾想过,去找中央要钱,要政策,就像深圳、浦东那样,可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了。当时是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刚刚起步,有中央的支持。一部分人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等浦东发展了,我们不就被带动起来了吗,可大多数人不同意这样,我们不仅要乘凉,我们也要阳光和雨露。等浦东发展后再来辐射我们、带动我们太慢、太久。我们等不起,我们要同步发展。中央不给钱不给政策,自己又渴望发展,怎么办?找钱。找钱就是招商引资。苏州人是靠古城、古镇、古园林的文化品牌吸引资金的。上海引资,盯住世界500 强.盯住欧美企业。苏州人就把目光重重地投在了台商身上,同根同源同血脉,苏州的文化风情更是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住了台湾同胞。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全市上下一致认为,要改变过去小桥流水、小家碧玉、小富即安的小苏州形象,要做大河奔流、大家闺秀、大步开放的大苏州人。

他们敞开胸怀,接纳所有愿意到苏州来投资、来创业、来建设的外地人,他们真心实意地把投资商当成亲人、恩人。对此,政府规划先行,让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快速发展的载体,努力创造“让居者乐居,让投资者赚钱,让旅游者快乐,让创业者成功”的综合投资环境。苏州人说得好,什么公有私有,关键是有,有就是硬道理。有人来,有人气,就有资金。在苏州的大手笔招商历程中,最成功的当属引进了新加坡工业园区。这个园区的引进,不仅是资金项目的引进,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并通过这个引进,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大老板想来,小老板也想来。有一位台湾老板,刚来苏州投资时仅有50万元人民币,他带了58个员工来,做小食品生意、苏州人不嫌弃他,他也努力拼搏。10年过去了,他现在的资产已经10个亿了。苏州人懂得,招商不能只盯大不要小,抓小才能引大,小的培育好了,大的就跟上了。苏州的许多台湾老板都是跟上来的。“与其缘木求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简单的道理,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大潮中,恐怕我们远没有苏州人认识的深刻。苏州人从抓住台商开始,上海人引资盯住了世界500 强,我们抓什么?尤其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投资紧缩的今天。

我们就是要抓住金融危机,“危”始于金融风暴,始于运输、人力资源等生产成本增加,外贸出口严重减少;“机”得于发达地区一些企业迫于金融危机压力,寻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大多数有向内地欠发达地区转移和继续投资的意愿。现在,已经出现整体北移,甚至产业性北移。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我们的目标清晰可见。三、请就是“招大商”招商引资不能仅是官员的事,不能仅停留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上。苏州人把招商引资当成一项职业,一个专业,把招商引资这个项目放到大市场,让普通市民自觉自发地去做。他们的观念是招商就是招财神,财神来了,咱就富起来了。让普通市民与老板亲密接触,他们组建了一支支专业的招商队伍,有能力的干部、最优秀的千部是不会留在机关的,而是带着队伍出去招商。他们的专业招商队伍都经过专业培训,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必不可少:专业的招商知识,灵活的语言能力,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们一定是最了解苏州的市情特点和经济走向的,他们能用最准确、生动的语言把苏州推介出去,他们能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苏州的文化魅力迷住投资人,他们有能力让投资者欲罢不能。当然,该讲话时能讲话,该喝酒时能喝酒,评弹昆曲需要的时候也能来一段。有村民戏言:“书记乡长脸通红,咱们年底多分红。

”可外商也不全是爱喝酒的,苏州人也有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吓跑外商的,甚至有餐桌上过分热情,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菜而令外商不悦,没谈成合作的。苏州的招商,不仅仅是干部的事,更是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他们不搞空对空,搞实对实,让普通市民和老板亲密接触,让招商弓}资在民间活跃起来。仅一个小小的昆山,就有招商公司五六十家。私人招商公司机制灵活,最有利于招商成功,公司不大,却能办成大事。有家招商公司12 个人,已经算是大公司了,这家公司去年一年招来资金12 亿元人民币。业余、专业、职业三种渐变的从业状态,是苏州招商引资创造的奇迹。改革开放三十一年,“解放思想”提了三十一年,究竟什么才是解放思想?苏州经验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创新,是制度上的创新,是突破概念限制不断地创造。我县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也成立了专业的招商队伍,但和苏州市场化的招商引资相比,我们的招商引资手段,显然不够解放思想,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队伍,在制度上、行为上颇受限制,在灵活度上远远不够,在专业知识上存在欠缺,招商的主动性上也有一定差距。所以,笔者认为在抓好政府主导的专业招商队伍的同时,制定科学的鼓励政策,扶持建立公司化的招商引资队伍一定会促进夏津招商引资工作的快速提升。

苏州经验总结起来似乎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可他们还是屡屡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用创新,用先觉,用解放的思想创造奇迹。我们夏津是否可以在创新的道路上,用解放的思想走出一条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来?东营市广饶县现在流行一句话,“产业链一拉长,效益翻番涨”。在东营兴源集团所在的西水磨村拥有5 家产业集团,以全钢子午轮胎为主体,配套其他产业形成的总资产达40 亿元,年销售收人50 亿元往几年来,从产前、产中到产后,该村的整个橡胶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像轮胎配套的轮胎模具、钢丝帘线、碳粉等20 多种原料和配件,村里都能生产。兴源集团最近还在海南买了块地,准备种橡胶树,以形成完整的轮胎产业链。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类产品的企业高密度集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衍生出众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奋投资商进行投资,首先考察的是产业链是否完善,是否有足够的上下游企业。他们对产业链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土地、税收等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有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都会大大降低,也容易打造出一个地方的产业品牌。我县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经过多年努力,成为了知名的棉纺织、植物油产业聚集地,然而,我县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高层次的产业链,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高层次的研发机构。

当前,我们应该抓住金融危机影响下产业调整、资金流动、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根据我县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着重确立几个产业项目规划,把招商引资重点转移到产业招商上来。集中到围绕优势行业,吸引研发机构,建立项目孵化公司,项目孵化成功后进行资产转让,形成良吐循环,吸引更多的产业企业落户夏津,形成完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 推荐理由:本篇结构很简单,主要说了三个“就是”:敢就是“起跳板”、有就是“硬道理”、请就是“招大商”,分析了经济比较发达的昆山、苏州的发展方式,分析他们是如何发展的,如何招商引资的。其中很多的观点董书记在以前的讲话中也有提到过。其中一个亮点是招商人员分文“业余招商”、“专业招商”、“职业招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