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村革命老区精神展馆俯瞰。
盛夏时节,莆田市仙游县社硎乡田利村,沃野一派生机,处处如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田利村位于仙游县西北部山区,曾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一直未形成特色产业,成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这一深山里的小村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红色旅游为抓手、绿色山水为主导,打好“红加绿”组合拳,为发展涂抹美丽底色,走出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共绘红色基因图谱
头坑瀑布、东坑瀑布、石盘瀑布、竹坑涧、百年红豆杉、百年樟树……田利村气候湿润,多降雨,形成了多雾多云海的湿谷特征,境内有多处天然瀑布,山水风光相得益彰。该村党支部负责人罗凤胜介绍,保护好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田利村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而一抹红色则为之添色加彩。田利村是闽中特委机关长期驻扎的老区基点村,苏华、黄国璋等一批知名革命家曾在这里活动,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正是看中这个优势,2018年5月初,田利村发动群众修缮了中共闽中特委机关遗址和罗木坑交通站旧址,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党性教育基地、开辟3公里的“革命路”,推出重温革命史、重走革命路、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餐等系列体验项目,筑信仰之基、补精神之钙。
每天一早就穿上红军服,在村里的“红色驿站”检查会场、调试设备,并张罗好午饭的食材……这已成为罗凤胜的工作常态。红色旅游开办3年多以来,已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
绿色产业开辟新天
生态美景与红色基因串联,为田利村开辟了一条特色旅游线路,也将山里的茶油、土鸡蛋、生态米、苦笋等“绿色产品”带出山外,拓展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将“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
田利村发展猕猴桃种植基地,今年已实现挂果试产。 林罗晓/摄
寻着果香踏入猕猴桃产业基地,一颗颗鸡蛋大小的猕猴桃果缀满枝头。2018年初,利用优质的猕猴桃天然生长环境,在福建省农科院陈义挺博士技术指导下,田利村开始发展猕猴桃产业,共种植4类优质品种1700株。罗凤胜说,2公顷猕猴桃今年已挂果试产,预计今年10月份盛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同时也可为村民提供16个以上就业岗位。
依托当地生态优势,挖掘种植传统,开垦抛荒的耕地、林地,修缮基础设施,田利村发展的产业不仅于此。社硎乡乡长林琰介绍,2017年田利村集体投入11万元,利用山区优势开发油茶基地,种植油茶约3.9公顷,预计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2万元以上。山区高海拔的单季水稻由于口感好受到普遍青睐,田利村因地制宜,采用传统的“自然+人工”模式发展种植生态米约1.3公顷,品种选用优质稻种,采用古法种植技术,种植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年增加集体收益2万元。
2019年,田利村结合红色旅游和乡村绿化,发展种植冷香玫瑰2公顷2万株。冷香玫瑰适合做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等深加工产品,花期达150天以上,可存活25年,又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点。该项目2020年开始为村集体创收,并为村民提供20个以上就业岗位。当玫瑰花开季节,玫瑰园就成了玫瑰花海,与红色旅游相互促进。
打造发展全新引擎
为开拓产业,塑造发展引擎,田利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实行统一创立品牌、统一质量管理、统一收购销售,改变村民原先“散种、散卖”各自为政、不成规模、没有效益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天和胜合作社,目前田利村注册的“田园田利”品牌产品已从单一的生态大米,发展到包括山茶油、地瓜粉、土鸡蛋、笋干、香菇、蜂蜜等在内的系列产品。游客“引进来”,农产品“走出去”,这一进一出中,田利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此外,田利村还通过发展光伏发电,以年固定收益的方式入股生猪养殖基地、金线莲基地以及市县国企平台等方式,保障村集体稳定增收。2020年,田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8.3万元,村民农产品销售额200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与百姓致富“双丰收”。
“红”与“绿”产生的奇妙反应,让村民的腰包实打实地鼓起来,村集体收入真真切切地多起来。田利村也在这美丽的色彩中,走出了乡村振兴特色路,美丽宜居乡村画面已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