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喜欢使用天然的植物作为治疗病人的药物,我国的医药史从太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从口耳相传到如今成为享誉世界的神奇医学,离不开中药材的辅助。中药材中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植物,例如著名的药材五味子。
北五味子在夏末秋初时结果,果实为艳红色,表面微皱
北五味子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植株最高可达15cm,其果实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北五味子的藤茎柔软坚韧,一般会右旋缠绕在其它的乔木、灌木上生长,在森林中属于层间植物。北五味子的根系发达,虽然主根不明显,但是有密集的须根,叶柄及叶脉都是红色的,它的幼茎为紫红色或淡黄色,老藤的外皮则是暗褐色。
北五味子的花期在4-6月,花朵为乳白色或者粉红色。它的果期则是在8-9月,果实为聚合桨果,形状近球形,成熟时的北五味子为艳红色,其中有1-2粒种子,种子为肾形,淡桔黄色且表面光滑。
因为五味子分为南北两种,北五味子的生长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以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为主产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周边的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新鲜的北五味子果为鲜艳红色的浆果,果实多汁,味道酸而微涩,有一些花椒的气味,以北五味子为原材料的鲜果汁是天然的保健饮品。
北五味子在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采摘,将其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就能够入药,以东北三省分布范围广、产量最大、质量最佳。
北五味子的历史
北五味子在我国有很长的食、药用历史,古医书中将其称之为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书中记载北五味子有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能够治疗失眠。
汉代张仲景在《注解伤寒论》中记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可以看出,汉代时就已经使用北五味子来治疗肺部问题。
最早关于五味子的记载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书中称其为滋补良药
唐时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中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药圣孙思邈曾道:“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
可见孙思邈也很是推崇北五味子的功效,不仅是孙思邈,元代学者朱震亨也对北五味子多有关注。朱震亨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说:“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火热嗽必用之。”
文中透露其在治疗火热咳嗽的时候经常使用北五味子,又在自己的《丹溪心法》中给出详细解释:“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可见在朱震亨心中,北五味子确实药效独到。
明代汪机在《本草会编》中也提到北五味子,并且对其明确区分了南北:“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汪机指出对于五味子治咳嗽,需要严谨的分辨到底是哪种五味子。北五味子只适合用于对劳累引起的咳嗽生津止渴。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还指出“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指出了发痧疹的病人以及肝脏动气、肺热等病人都不应该使用北五味子治病。《本草正》也云“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就是说因为受凉感冒开始咳嗽的人也不应当使用北五味子。
中医学认为北五味子对人体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涩精、生津、止渴、益智、安神等功效,是保健养生常用的中药材。
现代医学对如此神奇的北五味子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其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少量的酒石酸、琥珀酸和草酸;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同时也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等。
故而许多人认为,北五味子除药用外,还可加工成果酒和果汁饮料、保健用品等,在日常的饮食中也常有人通过北五味子来补充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区别
五味子作为常用滋补强壮中药,其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两者在历史上虽然不是同一种东西,却被以同样的名字收录在各种书籍中。
明代李时珍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南北五味子的区分才开始被重视起来。我国2000年版的药典中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日常所说的五味子仅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规定特征成分为五味子醇甲,其含量不得少于0.4%。南五味子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五味子酯甲不得少于3.0%。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有许多人将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混淆。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果实相似,但颜色更深,果肉干瘪,常紧贴在种子上
北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均为落叶木质藤本,但仔细观察仍可以通过各种特征可区分两者。北五味子的幼叶背面被柔毛,雄蕊4-6枚,不形成肉质花托,花为乳白色或淡粉色。而华中五味子叶两面无毛,雄蕊9-12枚,组成肉质花托,花朵为橙黄色。
北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在中国分布基本以黄河流域为界,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而南五味子则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地区。
北五味子的果实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的北五味子表面会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而南五味子的果实则呈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食用北五味子对人体的心脏、肝脏、血压有调节作用
现如今,因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北五味子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广受欢迎,这一植物在市场上拥有的潜力巨大。相信在未来将会深入挖掘出北五味子的更多价值,将这一植物资源更全面、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治中,安文.关帝山植物志[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2:62.
2. 张永清,刘合刚.药用植物栽培学[M].国中医出版社,2013,02:271.
3. 张金政,林秦文.藤蔓植物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01:25.